候 [注: 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征的長期平均狀態。研究氣候的科學是氣候學。時間尺度為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氣候以冷、暖、干、濕這些特征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征。] 發生潮解,致使皮板部分腐爛,影響壽命。
3.下缸硝制
這是一個關鍵工序。操作方法 [注: 方法的含義較廣泛,一般是指為獲得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與行為方式。它在哲學,科學及生活中有著不同的解釋與定義。] :將皮張的面部,慢慢地放人硝水中,待全張皮進入硝缸後,用右手捏住頭部,左手緊靠右手擠出硝水,把皮張上的硝水擠干,再全張皮浸入硝水中,依次操作3次。最後雙手捏住皮張一側前後腿,在硝水中浸一浸,提起瀝一會兒硝水,再浸入硝水中。硝水多少應以皮張在缸中能上下轉動即可,也不宜過多或過少。待全張皮浸入硝水缸後,上下翻動一次,然後用1~2張的皮張以毛朝上,皮板向下把缸面蓋住。從下缸後的第二天始,每天早、晚各翻缸一次,將皮張轉動攪拌,每次30分鐘左右。3~4天時,將缸中所有的皮張提出瀝水,並刮除皮下殘余油脂、污物等;重人硝缸中,所需的天數也不同,各種皮張品種不同、厚薄、大小不一,氣溫不同,所需的天數也不同。一般掌握室內外氣溫20℃以上時,皮張較大的,硝制時間20~24天左右,皮張較小的10~15天。若超過30℃時,皮張較大的12—14天,較小的10天即可。檢驗 [注: 我們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有太多未知需要知道,人的思想又極其復雜多樣而認識不同,所以又在迷惑中;就算是有真理的存在,人們現在也達不到統一認識與肯定的狀態,] 皮張是否硝好的標准,可抽樣檢查,從缸中提取一張皮,用食指和中指捏住皮張的腿部一小塊皮,緊碾後把硝水捏盡,若所捏的一塊皮上呈的色的,就表明已經硝好了,即可起缸。硝皮季節南方以清明 [注: 清明節-清明(qing ming),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後開始至陽歷9月底,北方以5月開始至8月中旬。 4.曬干鏟皮
將起缸後的皮張,瀝去水分,排放在草地上或清掃干淨的水泥坪上曬皮,也可用繩索掛曬。曬前把每張皮的頭、尾、腿拉直拉平,以利曬干。先曬皮板,後曬絨毛,曬干皮皮板挺直堅硬,這時用手順著毛勢揉摸,以回復毛勢原狀。然後進行鏟皮(也叫刮軟)。鏟皮旱鏟、濕鏟均可,但在鏟皮的前一天晚上,應將所有要鏟的皮張,一張一張地噴水於皮板上,使其濕潤。然後將皮板對皮板兩張兩張地全部合在一起,上面用麻袋遮蓋悶一夜,次日即可鏟皮。鏟皮分分為鈍鏟、快鏟兩道工序。操作方法:左手緊握皮張,右手提鏟刀,從上至下,一下一下地回鏟,將皮下殘存脂肪鏟除,以皮板纖維松弛,達到柔軟狀。這就完成純鏟工序。接著轉入快鏟,又稱鏟光。即將鏟軟的皮張用米粉塗滿,皮板面上,沿著皮張脊椎中線對疊,揪緊後再打開,板面向上搭在鏟架上,此時要用快刀進一步把皮板鏟薄鏟軟,把皮下組織層與真皮層 [注: 概述 皮膚可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三層,最外表為表皮,只有0.2公厘厚,可防止外界異物入侵。由表皮外側往內,依次是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有棘細胞層及基底細胞層等五層細部結構。] 相連的一層皮削除。若皮張間都不易鏟軟,可再塗上米粉鏟1—2次即變軟。通過快鏟可使皮板柔軟、光亮、雪白,成為制裘好原料。
5.成品收藏
特全部皮張鏟完後,將毛面曝曬半天,趁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