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怎麼鑒定顧景州的壺正文

怎麼鑒定顧景州的壺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從抽象的造型理念中,簡略地評價一下“對紫砂造型設計的平谷”。著名紫砂藝術大師顧景州在他《壺藝說》一文中指出“一件佳美作品的內涵,必需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形象、結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優良的實用功能。”一件精品本身就必須給人以凝重樸致大方、輪廓周正,織巧適宜線條清晰,比例恰當,黃金分割到位的傑作。象形上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富於生活,千變萬化、精思妙想。壺體每一個部位「過段」從點、線、面到三維空間視覺,每一個功用點曲線流暢,輪廓直線抑揚頓挫,來龍去脈交代清楚,讓作品有一種內涵度很深的氣質和風格。對城作「形、神、氣、韻」的理念都有交待。這就是紫砂陶藝作品,特別是壺藝造型設計的基本評價。

3、對制作技術的評拙

型出於思,技出於精,一件上好的紫砂精品,必然出自一個富有文化修養,具有藝術內涵,取源與生活,有一定藝術靈性,基本功扎實,而又有靈巧之手的陶藝家之手。歷史上從供春之日起,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陳鳴遠、項聖思、陳曼生、楊彭年、邵大亨、黃玉麟、程壽珍、俞國良、朱可心、王寶春、顧景州等壺藝名流,是制技精湛、藝術完美的藝術大師,在不同的紫砂陶藝史上,各自獨領風騷。
一件制作優秀、技藝精良的紫砂壺,必須具有備顧老指:嘴把舒屈自然,若生成者;蓋獨如人之冠,口蓋直而緊,雖傾側而無落帽之憂,眼處小而內錐,故無窒塞不通之弊。「克蓋」於壺身必須和諧、而具有自然活潑的節奏感;「截蓋」意即截壺身上部的一段,蓋與壺身合則為一整體,不致參差不齊:「嵌蓋」則嵌納於壺身,以嚴密合縫通轉而隙不容發「為上」。這些都反映了如變度刻劃制作技巧的精細難度,同時也兼評了鑒賞和收藏紫陶精品的准則。

4、對即上裝飾的評價

壺上裝飾,就是壺上金石文化。
紫砂壺上裝飾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一部分,是千年陶文化發展的歷史結晶。是治文學書法、繪畫、金石於一體的綜合文化藝術,它從「曼生壺文化現象」產生即日起,就為促進紫砂壺藝高度發展,開敞了歷史的推動作用。
紫砂器的裝飾除制作造型設計的裝飾(俗稱花貨)外。可分為,(一)線條,塊面、圖案淺浮雕裝飾飾。(二)泥料捏塑,絞泥裝飾。(三)金銀線珠寶、鑽石及非陶制材料相嵌裝飾。(四)釉彩裝飾。(五)而更重要的是紫砂陶刻「壺上金石文化」的裝飾。清乾隆嘉慶年間如鄭板橋、陳曼生、而後年代的子冶等文人墨客與紫砂藝術珠聯壁合。融高雅的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國畫藝術,金石藝術於精湛的壺藝巧合於一體,從而使壺藝進入高雅的藝術殿堂,擺脫了工匠裝飾的壺技俗氣。壺上金石文化,推動了壺藝創作的興旺發達,引成了歷史上「壺隨隨字貴,字依壺傳」的關鍵。
紫砂陶刻藝術:必須研究「曼生壺文化」、「沏茶、沏壺、沏形、沏神」,之陶刻風范。才能創作出完美神韻的篆刻藝術融為一體,一件件富有「金石文化藝術」的佳作。

5、對壺款真偽的鑒別

真偽之鑒,首當印款鑒。一件精湛的紫砂壺藝作品是創作者藝術價值和身價的象徵,同時也代表著作品的經濟價值。歷來知壺高手和名家於現代工藝美術師們對印钤款識都十分講究,用款钤印也涉及到制作者的藝術素養,壺外功夫可見一斑。大部分工衣美術家們及先輩所用的印款篆刻均出自金石高手之作。一枚印款本身就是一件藝術精品。一般假冒者,偽作者在作款上很難入真,具有一定金石藝術修養的鑒賞收藏家不難判別真偽。同時刻篆二枚精美的金石印款,刻篆於同款式,也不能自制到金石刀痕,完全仿真一致的地步。但紫砂印款大部分陰刻效果,而又偏偏要再現於壺底,蓋、攀之上,金石刀跡暴露無遺。鑒賞和收藏者只有細心琢磨,就可以發現钤印款式的真偽。有些偽拓印款就更容易從印款外形尺寸燒成收縮率中計算出拓印之真偽問題。
印款钤壓每一個制作者都有各自的偏好和習慣,這也只能意會,很難言傳。但只要每一個鑒賞家和收藏家對每位大師、工藝美術師制等作者作品進行專題研究,也能找到共性的經驗。一件真正精美的作品,每一個作者都會給它賦予自己作品特有的、不大容易被人發現的記號,這些記號只有原制作者能判別出來。近來紫砂壺藝有一種新尚:制作者親自銘刻一些齋室名號,制作紀年及壺名編號。這些壺銘刻雖不屬金石篆刻尚品,但倒也能給收藏和鑒賞者提供了一個比較科學的真偽鑒別的實用依據。
印款钤印的鑒賞方法和收藏鑒別能力對於壺藝愛好者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重要藝術課題。單純從印章金石篆刻真偽判別作品好劣,只能講是鑒賞方法的重要部分。而真正要收藏一件上好的紫砂藝術精品,愛好者、收藏家必須要認真選擇收藏渠道和代理商、或直率地從制作者手中直購定制真正紫砂工藝美術家手中的「方圓牌」高水准之特藝作品,才是每一個現代陶藝收藏家、鑒賞家,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的保障渠道。
 

上一页  [1] [2] 

哪個品牌的羽絨服性價比更高一些?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