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少犯許多錯誤。
()20、由於鄉親父老的艱苦奮斗,只不過幾年,我的家鄉就改頭換面,山青水綠,牛肥糧多了。
二、改正下列成語中的錯別字。
21、直接了當()22、換然一新()23、道貌暗然()24、既往不究()
25、別出心裁()26、禮上往來()27、隕身不恤()28、震聾發聩()
29、铤而走險()30、趨之若骛()31、按步就車()32、色厲內茬()
33、如火如茶()34、因地治宜()35、推心至腹()36、紛至踏來()
37、原形必露()38、談笑風聲()39、委屈求全()40、金壁輝煌()
三、請根據解釋寫出相關的成語。
( )41、多用來形容做事熟練,輕而易舉。
( )42、形容心胸極其狹窄。
( )43、比喻輿論的力量極大,眾口一詞可以混淆是非。
( )44、比喻局勢將有重大變化前夕的跡象和氣氛。
( )45、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
( )46、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 )47、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之後就再也振作不起來。
( )48、指裝模作樣,活像有那麼一回事似的。
( )49、比喻最先做某種壞事或首開某種惡劣風氣之先的人。
( )50、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條件,很難做成。
( )51、比喻空歡喜一場。
( )52、比喻人力或物力前後接不上。
( )53、形容群眾性的活動聲勢浩大或場面熱烈。
( )54、指隱藏起來或不公開露熱烈。
( )55、形容十分謙虛。
( )56、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煥發。
( )57、比喻失敗以後重新恢復勢力。
( )58、宇宙間的一切景象都更換了新貌,呈現一派生氣。
( )59、匯聚成盛大壯麗的景象。
( )60、為眾人所指責,形容觸犯眾怒。
( )61、讀書總有好處。
( )62、指禍亂從內部發生。
( )63、形容國家或集團四分五裂。
( )64、比喻學習上籠統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 )65、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誦。
( )66、文章一氣寫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
( )67、形容工作剛開始就取得成功。
( )68、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 )69、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 )70、沒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義)。
( )71、斂藏才智,不使外露。
( )72、事物的變化難以捉摸。
( )73、指架柴車穿破衣服去開辟土地,後形容創業艱苦。
( )74、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談。
( )75、為應付某種需要而暫時采取的變通辦法。
( )76、按情理或情節來看,尚有可原諒之處。
( )77、不經慎重考慮,輕率地采取狂妄的行動。
( )78、從來沒有人做到的,空前的。
( )79、形容遇到變故或在嚴重、緊急的情況下,沉著鎮定,毫不慌亂。
( )80、沉迷於所喜愛的事物,而使意志消磨掉。
81、恣行無忌( )82、縱橫捭阖( )83、自慚形穢( )84、孜孜不倦( )
85、栉風沐雨( )86、怨天尤人( )87、引而不發( )88、頤指氣使( )
89、一曝十寒( )90、洋洋灑灑( )91、偃旗息鼓( )92、邂逅相遇( )
93、越俎代庖( )94、無稽之談( )95、未雨綢缪( )96、耳濡目染( )
97、飛揚跋扈( )98、萬馬齊喑( )99、惟妙惟肖( )100、贻笑大方( )一、1.√ 2.×3.×4.×5.√ 6.×7.√ 8.×9.√ 10.×11.×12.×13.×14.√15.×16.×17.√×18.√19.×20.×
二、21.接-截22.換-煥23.暗-岸24.究-咎26.上-尚27.隕-殒28.震-振 30骛-鹜31.步-部32茬-荏33.茶-荼34.治-制35.至-置36.踏-沓37.必-畢38.聲-生39.屈-曲40.壁-碧
三、41.游刃有余42.睚眦必報43.眾口铄金積毀銷骨44.山雨欲來風滿樓45.聞過則喜46.循序漸進47.一蹶不振48.煞有介事49.始作俑者50.巧婦難為無米之炊51.南柯一夢/竹籃打水52.青黃不接53.萬馬奔騰54.銷聲匿跡55.虛懷若谷56.神采奕奕57.卷土重來/東山再起58.萬象更新59.蔚為壯觀60.千夫所指61.開卷有益62.禍起蕭牆63.分崩離析64.不求甚解/囫囵吞棗65.脍炙人口66.文不加點67.馬到成功/旗開得勝68.三顧茅廬69.怙惡不悛70.無與倫比71.韬光養晦72.變幻莫測73.筚路藍縷74.侃侃而談75.權宜之計76.情有可原77.輕舉妄動78.前無古人79.泰然自若/臨危不亂80.玩物喪志
四、81.放縱82.開合83.形態丑陋84.勤勉的樣子85.梳頭86.怨恨87.拉開弓88.面頰89.曬90.文辭眾多的樣子91.放倒92.沒有預約而相遇93.廚師94.考查95修繕96.沾濕97.蠻橫98.啞99.相似100.被人笑話 首先應該叫它哈密瓜,不是哈蜜瓜。 古稱甜瓜、甘瓜、又叫網紋瓜,維吾爾語稱“庫洪”.我國只有新疆和甘肅敦煌一帶出產哈密瓜.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古基群發掘的晉暮中,出土有半個干縮的哈密瓜,在另一座唐墓中又出土兩塊哈密瓜皮。這說明早在1000多年以前,新疆已有哈密瓜的種植。從古籍中可以看到不少有關新疆哈密瓜的記述和贊美。元初《長春真人西游記》稱:“甘瓜如枕許,其香味蓋中國未有也。”清乾隆年間紀曉岚在《閱微草堂筆記》中稱:“西域之果,蒲桃莫盛於土魯番,瓜莫盛於哈密”,“瓜則充貢品者,真出哈密。”清蕭雄有詩詠新疆甜瓜雲:“更有甘芳黃玉軟,橐駝筐篚貢天家。”這些詩文說明哈密瓜久負盛名,並且被列為貢奉皇帝的珍品。清初張寅之在其所著《西征紀略》中更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他在河西走廊目睹當時專給皇帝運送哈密瓜的一番情景:“路逢驿騎,進哈密瓜,百千為群。人執小兜,上罩黃袱,每人攜一瓜,瞥目而過,疾如飛鳥。”如此派頭,足與唐時從南方給唐玄宗、楊貴妃萬裡飛馬貢荔枝的盛況相媲美了。
哈密瓜一名之由來,亦傳聞與進貢有關。早在清康熙年間,鄯善王每年進貢哈密王的貢品一直是鄯善東湖甜瓜,由於東湖產的甜瓜香甜甘淳,風味十分獨特,人見人誇,時間長了,人們便稱鄯善東湖瓜為瓜中之王。鄯善王就把這一貢品送給哈密王。哈密王一見這瓜如此特別,就派使者把瓜送到康熙皇帝宮廷內。康熙皇帝在品嘗這種甜瓜時,詢問此瓜叫何名,內侍只知為哈密郡王所獻,就回奏是哈密瓜。從此,哈密瓜之名不胫而走。這個傳說不一定真實,但哈密瓜之名始於康熙年間,則是有籍可據的。清《新疆回部志》雲:“自康熙初,哈密投誠,此瓜始入貢,謂之哈密瓜。”還有一種說法是新疆甜瓜運入內地多由哈密啟運,所以人們習慣稱其為哈密瓜。
天山南北的多數綠洲,都可以種植哈密瓜。全疆現年產鮮瓜約50萬噸。哈密瓜的著名產區為吐魯番盆地、緊鄰沙漠的南疆伽師、麥蓋提、皮山、於田和北疆下野地、精河、五家渠等地。其中以吐魯番地區所產之紅心脆甜瓜最為出類拔萃。這種瓜現已成為出口的高檔商品(售價高出一般水果二到四倍)而遠涉重洋。瓜的外形呈長卵圓,重2—3公斤,皮色灰綠而果柄處布有粗網紋,瓜肉色如晶玉,甘美肥厚,芳香醇郁,細脆爽口。咬上半牙,唇上就像抹上一層粘粘的蜜糖。由於這類甜瓜以鄯善縣東湖一帶所產者最優,故俗有“新疆甜瓜甲天下,東湖甜瓜甲新疆”注說。
哈密瓜分網紋、光皮兩種。按成熟期分為早熟瓜蛋、夏瓜(中熟)、冬瓜(晚熟)等品種群。不同品種的瓜,其形態、顏色、皮紋也不一樣。常見的優良品種有紅心脆、黑眉毛蜜極甘(瓜皮有深色條紋如秀眉,故稱黑眉毛;“蜜極甘”,維吾爾語意為花裙子)、炮台紅、鐵皮、青麻皮、網紋香梨、哈密加格達、小青皮、白皮脆和香梨黃等。現實行塑料大棚栽培,每年5月,即有早熟的甜瓜上市,接著,各種各樣的甜瓜相繼成熟;較晚熟的黑眉毛蜜極甘上市時已臨近10月深秋。這類晚熟冬瓜質優而耐貯運,經秋日曝曬後,用繩絡兜好,掛吊在暖窯中過冬,至來春取食,依然鮮美如新。新疆普通人家在房頂曬西瓜,床下堆滿瓜,來客時剖瓜招待,寒冬臘月全家圍著火爐品瓜消夜,皆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哈密瓜不但風味佳,而且富有營養。據分析,哈密瓜的干物質中,含有4.6%-15.8%的糖分,纖維素2.6%-6.7%,還有蘋果酸、果膠物質、維生素a、b、c,尼克酸以及鈣、磷、鐵等元素。其中鐵的含量比雞肉多兩三倍,比牛奶高17倍。新疆人很愛食哈密瓜,認為多吃瓜可以祛病延年,這一說法不無道理。哈密瓜除供鮮食,還可制作瓜干、瓜脯、瓜汁。瓜蒂瓜籽可入藥治病,瓜皮喂羊能促肥增膘。哈密瓜實在是新疆的一大寶!
哈密瓜之所以品質優良,自然與新疆的土壤、水利、氣候有密切關系,而新疆農民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栽培甜瓜的豐富經驗,更是哈密瓜得以不斷發展的重要條件。<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76/60/12/1171766012.11763367.jpg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