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松木直徑1米大概要長多少年正文

松木直徑1米大概要長多少年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爺爺想打個壽棺爸爸去看木頭了有個直徑一米的松木說是千年的不知道是不是上網找也沒找到希望在這能有解答
 
適用於家具、裝飾的樹種主要有:水曲柳、東北榆、柳桉、樟木、椴木、桦木、色木、柚木、山毛榉、櫻桃木、紫檀、柏木、紅豆杉、紅松、柞木、黃菠蘿、核桃楸、木荷、花梨木、紅木、苦楝、香椿、酸棗等。

水曲柳:其樹質略硬、紋理直、結構粗、花紋美麗、耐腐、耐水性較好,易加工但不易干燥,韌性大,膠接、油漆、著色性能均好,具有良好的裝飾性能,是目前家具、室內裝飾用得較多的木材。

榉木:材質堅硬,紋理直,結構細、耐磨有光澤干燥時不易變形,加工、塗飾、膠合性較好。

松木:色澤天然,保持了松木的天然本色,紋理清晰美觀;造型樸實大方、線條飽滿流暢,盡現良好加質感;實用性強、經久耐用;彈性和透氣性強,導熱性能好且保養簡單。

目前實木家具的升值空間很大,尤其是那種木材培養時間比較長的樹種,建議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買比較名貴的實木家具,可保值可裝飾。
參考資料:
http://www.jghy.com/knowledge.asp

展開其他相似回答(2
 
蘆笙
在中國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蘆笙。在貴州各地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蘆笙之鄉”、“歌舞之鄉”的稱譽。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樂器之一,逢年過節,他們都要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


【傳說】


    蘆笙在苗族的祖先神告且和告當的古遠時代就出現了。相傳那時,告且和告當造出日月後,又從天公那裡盜來谷種撒到地裡,可惜播種的谷子收成很差,為了解憂,一次告且和告當從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發出了奇特的樂聲。奇怪的是,地裡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樂聲中,長得十分茂盛,當年獲得了大豐收。從此以後,苗家每逢喜慶的日子就吹蘆笙。


【風俗】


    據文獻記載,蘆笙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遠在唐代,宮廷就有了蘆笙的演奏。當時蘆笙被稱為"瓢笙"。清人陸次雲在《峒溪纖志》一書中,對蘆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時演奏蘆笙的情景作了具體的描繪:"(男)執蘆笙。笙六管,作二尺。……笙節參差,吹且歌,手則翔矣,足則揚矣,睐轉肢回,旋神蕩矣。初則欲接還離,少且酣飛揚舞,交馳迅速逐矣?由此看出蘆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遠在唐代時期,貴州少數民族人民就開始制作蘆笙,並湧現了不少的優秀蘆笙吹奏家。古代進京朝貢者,就曾帶著蘆笙到宮廷演奏過,得到朝廷官員的高度贊賞。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盧沙瑤人樂,狀類蕭,縱八管、橫一管貫之”。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瑤人之樂有蘆沙、铳鼓、葫蘆笙、竹笛。……蘆沙之制,狀如古蕭(按指排蕭),編竹為之,縱一橫八,以一吹八,伊其聲。”明代盧沙寫作蘆笙。明代錢古訓《百夷傳》:“村甸間擊大鼓,吹蘆笙,舞干為宴”。明代倪辂《南诏野史》載雲南滇中苗族“每歲孟春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唱和,並肩舞蹈,終日不倦”。此外,明代邝露《赤雅》、清田雯蒙齋《黔書》等均有記述。到了清代,文人陸次雲在其所撰的《峒溪纖志》一書中寫到:“(男)執蘆笙。笙六管,長二尺。……笙節參差吹且歌,手則翔矣,足則揚矣,睐轉肢回,旋神蕩矣。初則欲接還離,少則酣飛暢舞,交馳迅逐矣。”這一段記載,可以看到清代時,貴州少數民族的蘆笙吹奏技巧和蘆笙舞蹈動作精彩極了。

    自古以來,蘆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邊吹邊舞。不過根據各地區習俗的不同,蘆笙的演奏也有所差異。貴州黔東南苗族地區的"踩蘆笙",規模宏偉,蘆笙高大,蘆笙隊伍演奏的蘆笙,音樂豐富,樂聲雄厚,氣勢磅礴,動人心魄。蘆笙手們一邊吹,一邊熟練地做出倒立、滾翻、吊掛、倒背、爬竿、疊羅漢等高難動作。有的地區則以蘆笙獨舞和雙人舞見常,旋律明快,節奏自由,技巧娴熟,引人入勝。有的地區蘆笙較小,男吹女舞,節奏平穩舒緩,耐人尋味。這些不同風俗的蘆笙技藝,匯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奇葩,代代相傳,永不衰退。

    另外,蘆笙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民族樂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通過它能使豆蔻年華的青年,互相了解,產生愛慕,結為伉俪。每當風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愛的蘆笙吹一首婉轉悠揚的愛情曲,姑娘們聞聲,就心領神會,以清脆的歌聲相對,這種戀愛方式,外行人是聽不懂的,內行人,一聽自明。因此,蘆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聖的,珍貴的,家離不開它。
  
    蘆笙被苗族人民視為密友良伴,苗家男子人人會吹,女子個個能舞。每逢勞動之余或婚嫁喜慶之日,都要吹奏蘆笙和跳蘆笙舞,逢年過節時,數十支甚至上百支蘆笙齊鳴,雄壯而洪亮的樂聲十余裡外都清晰可聞。在苗家,每年都要舉行幾次盛大的蘆笙節(苗語稱基別,為漢語爬高坡之意)。節日裡,苗族人民盛裝前往,各寨蘆笙手雲集蘆笙坡,平時寂靜的青山翠谷,頓時匯成蘆笙歌舞的海洋,滿山遍野,一望無際。在黔東南的谷隴地區,每年的農歷9月27日—29日,要舉行三天蘆笙節,這已成為苗族的傳統節日,參加蘆笙節的苗家男女達幾十萬人,不僅本地的蘆笙手競相參加,就是附近幾個縣、百余裡以外的鄰州鄰縣的蘆笙手,也披星戴月、帶著干糧趕來參加獻藝。在歡樂的節日裡,蘆笙的吹踩聲,男女的對歌聲,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在一起互訴衷情,贈送信物;老年人笑談豐收,婦女們盡情歌舞,而最吸引人的要算是蘆笙樂隊的競賽了,幾十個蘆笙隊,每兩隊一組進行比賽,既有個人表演,也有集體吹跳,蘆笙手邊吹邊舞,舞步時而活潑有力,時而诙諧風趣,時而旋轉如飛,一曲緊接一曲,蘆笙不停,舞步不息,無新曲者敗北,曲多音亮的蘆笙隊獲勝,他們的蘆笙被掛上紅色緞帶,得勝的寨子和個人受到人們的尊敬。蘆笙節期間,還同時舉行斗牛、賽馬等娛樂活動,更增加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蘆笙在苗族青年們的戀愛生活中占有一定位置,苗家後生與蘆笙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當他們約會姑娘時,蘆笙便是“紅娘”,當他傾吐愛慕之情時,蘆笙又成了一種美妙的“語言”。往往姑娘們勞動歸來,掩上窗戶在燈下繡花,忽然聽到了一種熟悉的蘆笙音響,就會一躍而起,穿戶踏月而出,向那發出音響的地方疾步奔去……

    隨著時代的變遷,蘆笙的形狀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風格外,有了新的改進。如今的蘆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長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其蘆笙曲調,除保持原來的古樸、悠揚之外,曲調多變,節奏明快,特別是伴之深沉、雄渾的芒筒聲;使蘆笙的聲響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動人。其跳和舞姿的變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剛健有力,而且舞姿潇灑自如,動作優美。早在五十年代,貴州少數民族優秀蘆笙選手們就先後到蘇聯、波蘭等國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風靡了國外。現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蘆笙會更是規模空前,少則幾千人,多則幾萬人;十幾萬人。十裡外,便能聽到嗡嗡悠揚的蘆笙吹奏的聲音。每逢重大喜慶節日,數以萬計的群眾自發相聚吹蘆笙、跳銅鼓、斗牛、斗鳥、對歌、賽馬,盛況空前。吹奏蘆笙,已成為節日期間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人們從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或男吹女跳,或自吹自跳。在蘆笙堂吹蘆笙,一般為每套6支同吹,蘆笙音域寬闊,樂聲悠遠,笙歌宏亮,令人回味;吹蘆笙自然要6人,踩(跳)蘆笙的苗族姑娘數十、數百人不等,她們穿著以銀角為代表的銀飾盛裝,隨著蘆笙曲調翩翩起舞,盡情歡跳,場面壯觀動人,形成銀色的海洋,被譽為“東方迪斯科”。

    △蘆笙節

  ◇在蘆笙盛會裡,尤以凱裡國際蘆笙節最為壯觀,它集民族風情之精華,以“百牛爭霸”、“千對銀角”、“萬把蘆笙”的缤紛壯觀場面,融民族文化、體育、飲食、工藝為一體,成為中外蘆笙文化交流的盛會,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大舞台。從1999年8月28日首屆國際蘆笙節成功舉辦以來,已成為人們觀注的焦點。

    ◇侗族蘆笙節:蘆笙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約在農歷9月27日舉行,為期一周。相傳,蘆笙管是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們又把蘆笙管叫做孔明管。據文獻記載,早在唐代西南地區就廣泛流行吹蘆笙了,蘆笙節具有悠久的歷史。節日期間,男子穿對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長褲、頭纏青布巾,腰束大帶,手持蘆笙、鎖吶、銅鼓,湧向會場;姑娘們穿著繡有各色花紋、圖案的衣裙,頭纏青帕,腰束繡花彩帶,佩帶銀飾,邊說邊笑跟隨而來,人們伴隨著蘆笙的樂曲翩翩起舞。

   ◇苗族蘆笙節:苗族地區最普遍的節日,其中又以凱裡市郊的舟溪鄉和黃平縣的谷隴大寨兩地的蘆笙節最為盛大。

   ◇舟溪蘆笙節,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日開始,十八、十九、二十日進入高潮,尤其是十九、二十這兩天,又是蘆笙會又是賽馬斗牛,特別熱鬧。蘆笙會時,附近市縣方圓幾十公裡的人都來赴會,一時間人山人海,笙聲如潮。人們圍成一個個圓圈跳蘆笙,小伙子在圈內捧著長長短短的蘆笙邊吹邊跳,姑娘們踏著笙歌的節奏翩翩起舞。蘆笙節不但是慶豐年祝福的節日,也是男女青年擇偶的節日,到了二十一日,公眾的狂歡便一轉而成為男女青年“游方”的活動,雙雙對對的情侶用對歌來傳情說愛,纏纏綿綿地給蘆笙會留下來年再會的盟約。



【制作和演奏】


   △制作

   〔苗族蘆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管構成。笙斗又稱氣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紋理順直、質地松軟、少疤節,外觀呈紡槌形,長46厘米~56厘米、寬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細端再接一根長15厘米左右、外徑1.8厘米左右的竹管為吹口。制作時,將整塊毛坯料從中破為兩半,分別挖掏出內膛,待裝入笙管後再用膠粘合,外部用細篾箍五至七圈而成。笙斗呈淡黃色,外部塗飾桐油,木紋清晰,外表美觀,故有“金蘆笙”譽稱。在笙斗中,呈75°~90角°縱向插入兩排笙管,多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每管入斗處裝有一個呈長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銅制簧片,每管近斗處開有一個圓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笙管多用白竹制作,白竹的竹徑細、竹節長、粗細勻、竹壁薄,通常在直徑1.2厘米左右、每節長40厘米~50厘米,是制作笙管的良材,要選生長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為佳,這時的竹管竹質堅韌、表面光亮、不易蟲蛀。各種音高不同的苗族六管蘆笙,笙管的高度也不盡相同,最高音笙(民間稱五滴水)高7.2厘米~14.5厘米(不包括笙腳,下同),高音笙(四滴水)高14.5厘米~30厘米,中音笙(三滴水)高30厘米~58厘米,低音笙(二滴水)高58厘米~105厘米,倍低音笙(一滴水)高105厘米~210厘米。以c、c1、c2三音為例,笙管高度分別為97厘米、49厘米、25厘米,加上笙腳後為128厘米、60厘米、34厘米,余者類推。簧片多用響銅制作,《尾蕉叢談》一書載有“長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響銅為之,恆用火炙,亦古制也。”尺寸依音高而定,以c、c1、c2三音為例,長度分別為4厘米、3.5厘米、2.5厘米,寬度分別為0.25厘米、0.2厘米、0.15厘米,余者類推

[1] [2] [3] 下一页

光棍節告別單身最經典的廣告詞?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