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臭雞蛋中含水多嗎正文

臭雞蛋中含水多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喂養則應繼續,不必改變喂養方式,也不必減少奶量及次數,多能自然恢復正常。如為混合或人工喂養,需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可在奶粉裡多加一些水將奶配稀些,還可適當喂些含糖鹽水,也可適當減少每次的喂奶量而增加喂奶次數。如果2~3天大便仍不正常,則應請醫生診治。
壞“臭臭”6綠色稀便
糞便量少,次數多,呈綠色黏液狀。
應對措施: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喂養不足引起的,這種大便也稱“饑餓性大便”—你的寶寶沒吃飽,這時只要給足營養,大便就可以轉為正常。
壞“臭臭”7泡沫狀便
大便稀,大便中有大量泡沫,帶有明顯酸味。
應對措施: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就能恢復正常。未添加輔食前的嬰兒出現黃色泡沫便,表明奶中糖量多了,應適當減少糖量,增加奶量。已經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出現棕色泡沫便,則是食物中澱粉類過多所致,如米糊、乳兒糕等,對食物中的糖類不消化所引起的,減少或停止這些食物即可。
壞“臭臭”8臭雞蛋便
大便聞起來像臭雞蛋一樣。
應對措施:這是提示寶寶蛋白質攝入過量,或蛋白質消化不良。應注意配奶濃度是否過高,進食是否過量,可適當稀釋奶液或限制奶量1~2天。如果已經給孩子添加蛋黃、魚肉等輔食,可以考慮暫時停止添加此類輔食,等寶寶大便恢復正常後再逐步添加。還可以給寶寶用點多種維生素制劑,以幫助消化。
壞“臭臭”9油性大便
糞便呈淡黃色,液狀,量多,像油一樣發亮,在尿布上或便盆中如油珠一樣可以滑動。
應對措施:這表示食物中脂肪過多,多見於人工喂養的嬰兒,需要適當增加糖分或暫時改服低脂奶等(但要注意,低脂奶不能作為正常飲食長期吃)。
壞“臭臭”10水便分離
糞便中水分增多,呈湯樣,水與糞便分離,而且排便的次數和量有所增多。
應對措施:這是病態的表現,多見於腸炎、秋季腹瀉等疾病。丟失大量的水分和電解質會引起孩子脫水或電解質紊亂,應該立即帶孩子到醫院就診,並應注意寶寶用具的消毒。
壞“臭臭”11血便
血便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通常大便呈紅色或黑褐色,或者夾帶有血絲、血塊、血黏膜等。
應對措施:首先應該看看是否給孩子服用過鐵劑或大量含鐵的食物,如動物肝、血所引起的假性便血。如果大便變稀,含較多黏液或混有血液,且排便時嬰兒哭鬧不安,應該考慮是不是因為細菌性痢疾或其他病原菌而引起的感染性腹瀉,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大便呈赤豆湯樣,顏色為暗紅色並伴有惡臭,可能為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如果大便呈果醬色可能為腸套迭;如果大便呈柏油樣黑,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如果是鮮紅色血便,大多表明血液來源於直腸或肛門。總之,血便不容忽視,以上狀況均需立即到醫院診治。
擒拿壞“臭臭”12羊便
寶寶大便干燥呈顆粒狀。
應對措施:一般來說,人工喂養的嬰兒比母乳喂養的嬰兒更容易發生便秘。我們不以幾天拉一次或者一天拉幾次來斷定孩子是否便秘,一個最重要指標是—寶寶大便是否硬結,就是俗稱的羊便。是,就是便秘。
便秘要視情況處理:對於母乳喂養的便秘寶寶,可給糖水或橘子汁(但母乳喂養的寶寶很少患便秘);如果孩子吃的是配方奶粉,在兩次喂奶期間,適當多喂點白開水,可以加點果汁或者米湯,以刺激腸蠕動(選用含低聚糖的配方奶粉也有助於預防便秘發生);4個月大的嬰兒可以添加一些菜泥、果泥;對那些年齡更大點的便秘寶寶,生活中父母應鼓勵他們多吃富含纖維素的蔬菜、谷類食品。
除了通過飲食療法來糾正便秘,還可結合按摩:以寶寶的肚臍為中心,用手掌由左向右旋轉輕輕摩擦寶寶的腹部,10圈休息5分鐘,再按摩10圈,反復進行3回。
還可以協助寶寶做助便操:讓寶寶仰臥,抓住寶寶雙腿做屈伸運動,即伸一下屈一下,共10次,然後單腿屈伸10次。增加戶外活動,多運動可以促進腸蠕動,能使大便通暢。
如果嬰兒存在頑固性便秘,經上述處理均無效,就需要請醫生進一步檢查和治療。因為便秘還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現,例如先天性巨腸症、肛門疾病、甲狀腺功能不全等。



寶寶糞便的次數、性狀、顏色、氣味與年齡、食物的種類及其消化、吸收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是反映寶寶胃腸功能的一面鏡子,家長可以通過觀察糞便來調整寶寶的飲食。

飲食不同糞便有異

母乳喂養的寶寶在未加輔食前糞便呈黃色或金黃色,糊狀便,有時稍稀或帶綠色,略帶有酸味,每天排便3-4次。寶寶腸道內有許多正常寄生菌,如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它們在腸道中幫助分解食物,促進吸收,還能在腸道內營造一個酸性的環境。腸道致病菌最怕酸性,很難在腸道內生存致病。添加輔食以後,大便次數減少,每日1-2次。

人工喂養的寶寶糞便呈淡黃色或灰色,質地較硬,因奶粉中蛋白質較多,有明顯的蛋白質分解的臭味,每日1-2次,有時有奶塊。若同時加澱粉類食物,大便次數不多,但量較多,呈深褐色,臭味加大。

糞便改變調整飲食

■大便次數較平時增多,質地較稀,夾有黃色油狀小顆粒,帶有酸味,這是脂肪消化不良所致。

調整飲食:母乳喂養的可只給寶寶吃前半段奶,脂肪含量較高的後半段奶則擠出棄去。此外,母親要多飲水及少吃含脂肪高的食物或油炸食品。

■大便呈水樣,帶有泡沫,味酸刺鼻如馊食般,這可能是對糖類不消化所致。

調整飲食:在奶中少加糖,或暫停乳類食品,代米湯、淡豆漿,並用葡萄糖調味。

■糞便惡臭如臭雞蛋味,帶有不消化的奶瓣,可能是蛋白質消化不良。

調整飲食:對未加輔食的寶寶可限制奶量1-2天。對已經加蛋、魚、肉末等輔食的寶寶可暫停添加,待正常後再逐漸添加。

■大便呈褐色球狀,難以解出,甚至大便周邊帶有血絲,這是硬便損傷了肛門。

調整飲食:多飲些水,喂些蔬菜湯、胡蘿卜泥、紫菜湯、蘋果泥、蘿卜汁、黃瓜汁等。對1歲以上的寶寶可給予蜂蜜水喝。

糞便異常區別對待

寶寶吃了綠葉蔬菜,大便會呈淡綠色。吃了西紅柿或西瓜,大便有可能略帶紅色,這都是正常的代謝現象,家長不必擔心。

若大便次數明顯過多,或大便帶膿血,有較多的粘液,多為腸道疾病,此時調整飲食無效,應帶寶寶到醫院診治。
 
正常母乳喂養的寶寶大便也可以偶爾呈淺綠色。如果寶寶的大便食深綠色,那就是消化不良的表現。造成消化不良的原因可能是媽媽吃了有刺激性的食物或過涼的食物,另外母親的情緒緊張、焦慮同樣會影響孩子的大便情況。

大便酸性時,內含膽汁遇空氣氧化成綠色。膽汁中的膽紅素是一種黃色素,被它染色後糞便即呈黃色,膽紅素經過氧化後變為膽綠素,從而使糞便呈綠色。排出的糞便在尿布中遇到空氣中的氧,膽紅素便氧化成膽綠素,使糞便的表面呈綠色。另外,因雙叉乳桿菌的作用,腸內已呈酸性,大便在腸內已被氧化,變成綠色排出體外。困此綠色便不是異常便,是正常現象,不必為此而擔心。

可以給寶寶吃幾天小兒鋕寶錠或王氏保赤丹,多給寶寶喝點水。如沒有其他不適的症狀,不用吃藥的。寶寶偶爾拉綠便很正常的。媽媽是不是吃了太涼的東西了?我女兒昨天吃飯的時候給她吃了一點綠豆糖水今天就拉肚子了.像你所說的一樣.寶寶這麼小不要過多的吃藥是藥3分毒.過幾天就會好了.我家寶寶還差10天就4個月了.祝寶寶早日健康次數多:1、是換食的緣故,是生理性腹瀉;
    2、有可能是著涼,睡覺多注意;
拉綠便:1、有可能時下著,叫叫舊好了我家寶寶和你們的一樣大哦, 這幾天也有這種現象,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來和大家學習下!  也有可能是痢疾阿,要是吃了媽咪愛不好的話,應該去醫院看看,一旦是痢疾就要趕緊看得,如果是腸炎就好些,吃點藥就好了不要擔心沒事的,我家寶寶原來就那樣,到五個多月上自然就好了。從嬰兒的大便的性狀可以初步判斷腹瀉的原因,以下幾種異常的大便以及可能引起的原因
1大便綠色帶少量黏液,便數增多,常表示腸蠕動亢進,見於饑餓時
2大便泡沫多,有灰白色的皂塊樣物,表示脂肪消化不良
3大便味酸臭,泡沫多,說明糖類消化不良
4大便味甚臭,不成形,意味著蛋白質腐敗作用增加
5大便帶綠色或黃色,蛋花湯樣,常表示飲食不當,或由腸道外感染所致
6大便稀水樣,次數頻,常為病毒性腸炎
生理性腹瀉一般常見於母乳喂養的嬰兒,大多發生在6個月以內。其原因是由於母乳內所含的某種營養成分超過嬰兒的需要,而嬰兒的消化能力還沒有發育健全所引起的腹瀉。
生理性腹瀉常常有這幾個特點:
1.大便次數每天從2-3次到8-9次不等,像漿糊一樣,沒有特殊臭味。
2.孩子有點虛胖,面部、耳後或發際往往有奶癬。
3.孩子盡管有些拉稀,但身體所吸收的營養物質仍然超過一般孩子。因此,這些孩子一邊拉稀,一邊繼續長胖,體重還要比同歲的其他嬰兒還要重些,生長發育也不受影響,胃口好,不生病。
生理性腹瀉不必要斷奶,也不必用止瀉藥。隨著寶寶的長大,消化功能的健全,逐漸添加粥、面、魚、萊泥等輔食,孩子大便會慢慢正常的
祝寶寶健康快樂!
吃母乳的孩子大便呈黃色或金黃色,均勻如軟膏樣,但無臭味,便次較多,一般每天2~4次,有的多達7~8次,這叫做生理性腹瀉。父母不必擔心,這都屬於正常現象,到小孩長到一定時期這種腹瀉會自動消失。用牛奶喂養的孩子大便較少,每天便次在1~2次,稍有臭味。

剛剛生下來的小孩,即使沒有吃進一點東西,一般在生後10~12小時之後會拉黑綠色胎便。在喂奶3~4天後,大便呈黃綠色,這叫做過渡期的大便,之後是逐漸呈黃色糞便。如果嬰兒生後24小時內沒有胎便排洩,或4~5天左右仍無正常大便排出,應及時請醫生檢查。

有的嬰幼兒大便次數多而量較少,又多呈綠色粘液狀。其中奶瓣較少,說明孩子食量過大,應逐漸減少奶量。也有的減少奶量後仍腹瀉,這可能就是饑餓性腹瀉,應適當增加奶量。

用牛奶喂養的小孩如果出現大便過硬、臭味大時,表明牛奶喂量過多,糖分少,應在奶中加些糖;如糖分過量,則嬰兒大便帶泡沫,便較稀呈黃色,酸味重,則應適當減少糖量,增加奶量。

如果嬰幼兒出生起一直排灰白色便,從沒有黃色便,而小便呈黃色時,很可能為先天性膽道梗阻所致。嬰幼兒腸道感染時,大便次數多,稀便或水樣便,便臭帶粘液,多出現嘔吐、厭食、發熱甚至脫水,均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嬰幼兒大便的次數和質地常常反映其消化功能的狀況,家長若能重視對嬰幼兒大便的質地、色樣和次數的觀察,正確地識別正常和異常的大便,有助於早期發現寶寶消化道的異常,為診斷疾病提供有價值的線索。

正常大便

1、胎便胎便的主要成分是水,大約占了72%,由胎兒腸道脫落的上皮細胞、膽汁、濃縮的消化液及吞入的羊水組成,出生後幾小時內(一般10小時內)首次排出胎糞,呈墨綠色、有點發亮,很像夏天路面上被烈日曬溶了的柏油,無臭味,進食後2_3日內逐漸過渡為嬰兒正常糞便。

2、母乳喂養兒糞便呈金黃色,多為均勻糊狀,偶有細小乳凝塊,有酸味,每日2_3次。即使每天大便達到3_5次,但大便不含太多的水分,呈糊狀,也可視為正常。


3、人工喂養兒糞便以牛奶(包括奶粉)、羊奶喂養的嬰兒,糞便呈淡黃色,大多成形,含乳凝塊較多,為鹼性或中性,量多、較臭,每日1_2次。

4、混合喂養兒糞便哺母乳加牛乳者糞便與喂牛乳者相似,但較黃、軟。添加谷物、蛋、肉、蔬菜等輔食後,糞便性狀接近成人,每日一次。

異常大便

在沒有改變食物量及種類的情況下,寶寶的大便次數突然增加,變稀應視為異常。

1、泡沫樣大便

偏食澱粉或糖類食物過多時,可使腸腔中食物增加發酵,產生的大便呈深棕色的水樣便,並帶有泡沫。

2、奇臭難聞大便

偏食含蛋白質的食物過多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如何購買台灣王一手風濕膏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