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中國最香的茶葉是什麼茶?正文

中國最香的茶葉是什麼茶?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山地遍布茶園。

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著淡黃色茸毫。沖泡後,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

君山銀針茶於清明前三四天開采,以春茶首輪嫩芽制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毫米的嫩芽,經揀選後,以大小勻齊的壯芽制作銀針。制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復攤涼、初包、復烘、再包、焙干等8道工序。


中國十大名茶——雲南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雲南大葉茶基礎上培育出的一個新茶種。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攸樂、萍登、倚幫等11個縣的茶葉,在普洱縣加工成而得名。

普洱茶的產區,氣候溫暖,雨量充足,濕度較大,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茶樹分為喬木或喬木形態的高大茶樹,芽葉極其肥壯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葉品質優異。采摘期從3月開始,可以連續采至11月。在生產習慣上,劃分為春、夏、秋茶三期。采茶的標准為二三葉。其制作方法為亞發酵青茶制法,經殺青、初揉、初堆發酵、復揉、再堆發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

在古代,普洱茶是作為藥用的。其品質特點是:香氣高銳持久,帶有雲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於刺激性;耐泡,經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白毫密布。

普洱茶有散茶與型茶兩種。運銷港、澳地區及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法國等十幾個國家。

中國十大名茶——廬山雲霧: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巍峨峻奇的廬山,自古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山從平地起,飛峙江湖邊,北臨長江,甫對鄱陽湖,主峰高聳入雲,海拔1543米。

山峰多斷崖陡壁,峽谷深幽,縱橫交錯,雲霧漫山間,變幻莫測,春夏之交,常見白雲繞山。有時淡雲飄渺似薄紗籠罩山峰,有時一陣雲流順陡峭山峰直瀉千米,傾注深谷,這一壯麗景觀即著稱之廬山“瀑布雲”。蘊雲蓄霧,給廬山平添了許多神奇的景色,且以雲霧作為茶葉之命名。

據載,廬山種茶始於晉朝。唐朝時,文人雅士一度雲集廬山,廬山茶葉生產有所發展。相傳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在廬山香爐峰下結茅為屋,開辟園圃種茶種藥。宋朝時,廬山茶被列為“貢茶”。廬山雲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

廬山雲霧茶不僅具有理想的生長環境以及優良的茶樹品種,還具有精湛的采制技術。在清明前後,隨海拔增高,鮮葉開采朔相應延遲到“五一”節前後,以一芽一葉為標准。采回茶片後,薄攤於陰涼通風處,保持鮮葉純淨。然後,經過殺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制成成品。

由於廬山雲霧茶品質優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現在,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銷往日本、德國、韓國、美國、英國等國,尤其是隨著廬山旅游業的發展,廬山雲霧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凡到廬山的中外游客,都買些廬山雲霧茶,以便饋贈親友。1959年,朱德同志到廬山品嘗此茶時,欣然作詩稱頌:“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中國十大名茶——凍頂烏龍:

凍頂茶,被譽為台灣茶中之聖。產於台灣省南投鹿谷鄉。它的鮮葉,采自青心烏龍品種的茶樹上,故又名〔凍頂烏龍〕。凍頂為山名,烏龍為品種名。但按其發酵程度,屬於輕度半發酵茶,制法則與包種茶相似,應歸屬於包種茶類。

文山包種和凍頂烏龍,系為姊妹茶。凍頂茶品質優異,在台灣茶市場上居於領先地位。其上選品外觀色澤呈墨綠鮮艷,並帶有青蛙皮般的灰白點,條索緊結彎曲,乾茶具有強烈的芳香;沖泡後,湯色略呈柳橙黃色,有明顯清香,近似桂花香,湯味醇厚甘潤,喉韻回甘強。葉底邊緣有紅邊,葉中部呈淡綠色。


中國十大名茶——祁紅:

在紅遍全球的紅中,祁紅獨樹一幟,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著稱,博得國際市場的經久稱機,奉為茶之佼佼者。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為工夫紅茶中的珍品,一九一五年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牌獎章,創制一百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優異的品質風格,蜚聲中外。祁紅生產條件極為優越,真是天時、地利、人勤、種良、得天獨厚,所以祁門一帶大都以茶為業,上下千年,始終不敗。祁紅工夫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聲譽,芬芳常在。

祁紅向高香著稱,具有獨特的清鮮持久的香味,被國內外茶師稱為砂糖香或蘋困香,並蘊藏有蘭花香,清高而長,獨樹一幟,國際市場上稱之為〔祁門香〕。英國人最喜愛祁紅,全國上下都以能品嘗到祁紅為口福,。皇家貴族也以祁紅作為時髦的飲品,用茶向皇後祝壽,贊美茶為〔群芳最〕。


中國十大名茶——蘇州茉莉花茶:

我國茉莉花茶中的佳品。蘇州茉莉花茶,約於清代雍正年問已開始發展,距今已有250年的產銷歷史。據史料記載,蘇州在宋代時已栽種茉莉花,並以它作為制茶的原料。1860年時,蘇州茉莉花茶已盛銷於東北、華北一帶。

蘇州茉莉花茶以所用茶胚、配花量、窨次、產花季節的不同而有濃淡,其香氣依花期有別,頭花所窨者香氣較淡,“優花”窨者香氣最濃。蘇州茉莉花茶主要茶胚為烘青,也有殺茶、尖茶、大方,特高者還有以龍井、碧螺春、毛峰窨制的高級花茶。與同類花茶相比屬清香類型,香氣清芬鮮靈,茶味醇和含香,湯色黃綠澄明。
參考資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310869.html












0
 
沒有最香,只有更香(茶葉公司)
 
沒有聽說過!
 
太湖中的洞庭西山、洞庭東山,是碧螺春茶的原產地和主產區,最早的產茶歷史,文獻記載見於唐代陸羽的《茶經》。碧螺春的前身是產於西山水月塢的水月茶,又稱小青茶。據《太平清話》載:“洞庭山小青塢出茶,唐宋入貢,下有水月寺,即貢茶院也。”現存於水月寺刻於明正統十四年(1449)的“水月禅寺中興記”碑,刻有多首名人題詠水月寺的詩,其中就有宋代文學家蘇舜欽題詩:“水月開山大業年,朝廷敕額至今存。萬株松覆青雲塢,千樹梨開白雲園。無礙泉香誇絕品,小青茶熟占魁元。當時飯聖高陽女,永作伽藍護法門。”至明末清初,水月茶俗稱為“嚇煞人香”。成書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陸延燦的《續茶經》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山而細,味甚甘香,俗呼嚇煞人香。” 
據《太湖備考》等史志記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康熙帝南巡至浙江回京,途經蘇州,江蘇巡撫宋荦以洞庭“嚇煞人香”茶進獻,康熙飲後大加贊賞,因其茶“清湯碧綠,外形如螺,采制早春”,賜名為“碧螺春”,自此,碧螺春每年進貢,名揚天下。民國初,碧螺春綠茶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時西山缥缈山莊經銷的碧螺春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10年在南洋勸業會獲優等獎,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章。近年,有外地茶葉按碧螺春方法炒制,也名之以“四川碧螺春”、“貴州碧螺春”、“浙江碧螺春”等,外形雖與洞庭(山)碧螺春相似,但因土壤及氣候條件的差異,品質遠較洞庭(山)碧螺春差,一作對比即可區分。為保護消費者利益,2003年起實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只有產自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和東山鎮的碧螺春綠茶,才能稱為“洞庭(山)碧螺春”,零售產品包裝上均貼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標志,並可通過網絡驗證。
洞庭(山)碧螺春的品級與采制時間關系極大,可稱一日數品。采制於清明前,稱“明前”,為上品;采制於谷雨前,稱“雨前”,質量略遜於明前,但仍屬佳品。谷雨後氣溫高,茶葉生長快,葺毛少,體形粗大,只能稱為“炒青”。難得遇到溫暖的早春,采得春分之前的“分前”碧螺春,則尤為名貴,為數十年難得的珍品。1954年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帶去了東山西塢村和西山梅益村(包山塢)的“分前”碧螺春,與會者飲後,都贊不絕口;1971年周恩來與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簽訂“上海公報”時,送給基辛格的禮物,也是洞庭碧螺春。
洞庭(山)碧螺春采制的人工量極大,成本高,是真正的“功夫茶”。所用嫩芽是初展的一芽一葉(俗稱“一旗一槍”),長1~1.5厘米,寬不能超過1厘米,每斤成茶平均要5~6萬個頭,從采、揀、制、炒,約需6~8個人工。嫩芽葉背後有茸毛,新鮮時不明顯,制成後始顯露,品質越好茸毛越多,是為洞庭(山)碧螺春的一大特色。制作過程極繁,操作技術要求很高。從采摘到鮮葉揀剔,上鍋後的高溫殺青、熱揉成形、搓團顯毫、文火干燥,前後經過6道基本工序,始成碧螺春。其間火候強弱的控制是關鍵性的,往往上品嫩芽,因火功、炒制技術上的缺陷,便成下乘碧螺春。制成後的洞庭(山)碧螺春香氣濃郁純正,外形具有“纖細多毫,卷曲呈螺,嫩香持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的特色。
 飲洞庭(山)碧螺春,須杯中先注開水,後投茶葉,皆沉杯中不浮,然後茶葉徐徐展開,顯天然芽葉本色。若先將碧螺春入杯而後注水,則茶葉上的葺毛受沖擊而浮起,使茶水混而味亦遜。品嘗高級碧螺春頗有情趣。品茶時,采用潔淨透明的玻璃杯,先沖開水後放茶。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杯中葺毛翻飛,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清香、馥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貯藏方法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濕貯藏。隨著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采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余,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碧螺春不僅是名茶,亦可烹成“碧螺蝦仁”等名菜,色、香、味俱佳。
 
茉莉藥用〗
茉莉花可提取茉莉花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苯甲醇及其酯類、茉莉花素、芳樟醇、安息香酸芳樟醇酯。根含生物鹼、甾醇。動物實驗表明茉莉根醇浸液可使小白鼠自發活動明顯減少;可延長環已巴比妥納所引起小白鼠的睡眠時間;可降低小白鼠被動活動的能力。因此,可認為茉莉根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茉莉花、葉和根都可藥用,一般秋後挖根,切片曬干備用;夏秋采花,曬干備用。具有辛、甘、涼、清熱解表、利濕作用。
功效主治
理氣和中,開郁辟穢。主治下痢腹痛,目赤腫痛,瘡瘍腫毒等病症。
營養成分
有每100克茉莉花含揮發油性物質2—3克,主要成分為苯甲醇或其脂類、茉莉花素、芳樟醇、安息香酸芳樟醇酯等,還含有吼哚,素馨內酯等物質。
食療作用
1.行氣開部。茉莉花所含的揮發油性物質,具有行氣止痛,解郁散結的作用,可緩解胸腹脹痛,下痢裡急後重等病狀,為止痛之食療佳品。
2.抗菌消炎。茉莉花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內服外用,可治療目赤,瘡瘍,皮膚潰爛等炎性病症。
疾病治療
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用適量茉莉花煎水熏洗;或配金銀花9克,菊花6克,煎水服。治續筋接骨止痛,把茉莉根搗碎,酒炒,包患處。治鵬齒,用茉莉根研末,熟雞蛋黃調勻,塞齲齒內。治失眠,用茉莉根1.5克,磨水服。
【各家論述】
1.《本草再新》:能清虛火,去寒積,治瘡毒,消疽瘤。
2.《隨息居飲食譜》:和中下氣,辟穢濁。治下痢腹痛。
3.《飲片新參》:平肝解郁,理氣止痛。
4.《現代實用中藥》:洗眼,治結膜炎。
5.《四川中藥志》:用菜油浸泡,滴入耳內,治耳心痛。
文獻選錄
《食物本草》:“主溫脾胃,利胸隔。”《藥性切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醋蛋液具有去斑功能,怎樣合理的喝?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