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聽歌睡覺有無壞處?正文

聽歌睡覺有無壞處?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選擇正確、方法正確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建議你不要用耳塞,用耳邁,因為是睡覺時候聽,所以音量不要開大了。

音樂對於人的身心具有確實的治療作用,根據研究顯示,某些音樂特有的旋律與節奏能使人的血壓降低,基礎代謝和呼吸的速度減慢,使人在受到壓力時所產生的生理反應較為溫和。西方國家將音樂配合醫療體系,廣泛應用於各種心理及生理治療之中,已不是新鮮的事了。

音樂的治療功能,另一方面是透過音樂的物理作用,直接對體內器官產生共振效果。因為聲音是一種振動,而人體本身也是由許多振動系統所構成,如心藏的跳動、胃腸蠕動、腦波的波動等。當聽到音樂產生的振動與體內器官產生共振時,會使人體分泌一種生理活性物質,調節血液流動和神經,讓人富有活力、朝氣蓬勃。

此外,音樂具有主動的、積極的功能,是提升創造、思考,使右腦靈活的方法,並且能引導出重要的α腦波。特有的音樂節奏與旋律,能夠使我們平常較常用的主管語言、分析、推理的左腦,得到休息;相對的,對掌管情緒、主司創造力、想像力的右腦則有刺激作用,對創造力,資訊吸收力等潛在能力的提升有很強的效果。

在十九世紀初期,音樂就已經被用來促進病人的睡眠。醫師指出,失眠患者聆聽適合的音樂,確實可減少安眠藥及鎮定劑的使用。音樂的節奏會影響人體的賀爾蒙;相對於年輕人,老年人的新腎上腺素有明顯的增加;該激素已經在最近的醫學研究證實和睡眠的發生及夜間醒來的次數有關。音樂促進睡眠的科學研究已在德國、美國及蘇聯等國家陸續被證實,美國醫學審查委員會早已公布大多數的安眠藥在病人使用兩周後便失去療效。基於上述原因,音樂治療漸受重視,並已經受到醫護人員普遍的使用。

雖然各個研究使用不同的音樂,但其音樂都有一個共同點:音樂節拍都略等於人類心跳的速率。節奏太快或太慢的音樂都不適於用來促進睡眠;節奏太快會讓人緊張,太慢則會令人產生懸疑感。

醫學實驗證明,音樂的類型會影響腦部血液的循環,有的音樂會增加腦部的血量,使血液活動順暢;有的相反,會降低血液循環的速度,緩和外界的刺激。例如在餐廳吃飯,柔和的音樂可使食欲及消化順利,充份享受用餐的滿足和愉悅,但是旋律快速的舞曲或節奏強烈的進行曲,則會使用餐的心情緊張,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

並非任何悅耳的音樂都可以達到提升心靈的療效!根據美德日音樂心理學家研究實證指出:如果我們聆聽的樂曲無法讓我們感到親切的話,是無法達到放松神經、解除壓力的效果。我們腦內的α波主宰人體安定平靜的情緒,透過常聽心靈治療的音樂能有效加強α波,凌駕其它不安的腦波,達到身心松弛、心境穩定平和的效果。

參考資料
http://www.cnlyy.com/music.htm


但是長期聽歌睡覺對耳膜耳鼓等造成一定損傷,更嚴重的是容易引起耳聾耳鳴之類的耳部疾病。凡事有個度,每天睡覺前不要聽太長時間。
 
對聽力不好,也不利於睡眠,還是別聽歌睡覺的好
 
這要看你聽多久,所聽音樂聲音的強度而定
當人耳聽到的音量超過85分貝時,時間過長可造成聽覺疲勞;當音量高達110分貝以上時,足以使人體內耳的毛細胞死亡,嚴重者還會造成不可恢復性聽力損傷。耳機的音量輸出一般在84分貝左右,有些高頻范圍能達到120分貝。這樣的音量對耳神經有很大的刺激作用。長時間會造成聽力衰退,嚴重的會出現永久性耳聾和神經衰弱。由於首先出現的是高頻聽力下降,而我們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語言頻率並未受影響,所以早期常被忽視。只有當聽力損失向低頻延伸,語言頻率聽力損失到一定程度後,才會出現主觀感覺聽力阻礙,使語言交流和社會活動受到影響。因此,使用耳機聽東西給年輕人帶來的影響,通常要多年之後才能顯現出來
所以,建議睡前聽音樂最好不要超1小時,減小入耳音量,以柔和不刺耳歌曲為宜

 

吃魚頭到底好不好?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