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昨日受涼了,開始流鼻涕,咳嗽,請問能用蒜泥貼湧泉血治療嗎? 不能,閱讀以下就可知 蒜泥灸湧泉穴。(足底中央距趾前1╱3處即湧泉)用一拇指大的蒜頭搗成泥狀,用紙膠貼粘於二側湧泉穴20∼30分鐘,有熱感即除之,否則會起水泡。這是利用引熱下行的原理來止血。
大蒜bulbusallii(《本草經集注》) 【異名】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別錄》),獨蒜(《普濟方》),獨頭蒜(《補缺肘後方》)。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鱗莖。 【植物形態】大蒜多年生草本,具強烈蒜臭氣。 鱗莖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於膜質鱗被。 葉基生,實心,扁平,線狀披針形,寬約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狀。 花莖直立,高約60厘米;佛焰苞有長喙,長7~10厘米;傘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長8~10厘米,膜質,淺綠色;花小形,花間多雜以淡紅色珠芽,長4毫米,或完全無珠芽;花柄細,長於花;花被6,粉紅色,橢圓狀披針形;雄蕊6,白色,花藥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長橢圓狀卵形,先端凹入,3室。 蒴果,1室開裂。 種子黑色。 花期夏季。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本植物的葉(青蒜),花莖(蒜梗)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6月葉枯時采挖,除去泥沙,通風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藥材】鱗莖呈扁球形或短圓錐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質鱗被;剝去鱗葉,內有6~10個蒜瓣,輪生於花莖的周圍;莖基部盤狀,生有多數須根。 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剝去薄膜,即見白色,肥厚多汁的鱗片。 有濃烈的蒜臭,味辛辣。 全國各地均產。 【性味】辛,溫。 ①《別錄》:味辛,溫,有毒。 ②《醫林纂要》:辛甘,熱。 ③《隨息居飲食譜》:生辛,熱;熟甘,溫。 【歸經】入脾、胃、肺經。 ①《綱目》:入太陰、陽明。 ②《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 【功用主治-大蒜的功效】行滯氣,暖脾胃,消癥積,解毒,殺蟲。 治飲食積滯,脘腹冷痛,水腫脹滿,洩瀉,痢疾,瘧疾,百日咳,癰疽腫毒,白禿癬瘡,蛇蟲咬傷。 行氣消積,殺蟲解毒。 用於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腸炎、飲食積滯、癰腫瘡瘍。 ①《別錄》:散癰腫蠿瘡,除風邪,殺毒氣。 ②《唐本草》:下氣消谷,除風破冷。 ③《食療本草》:除風,殺蟲。 ④《本草拾遺》:去水惡瘴氣,除風濕,破冷氣,爛痃癖,伏邪惡;宣通溫補,無以加之;療瘡癬。 ⑤《日華子本草,:健脾,治腎氣,止霍亂轉筋、腹痛,除邪辟溫,療勞瘧、冷風、痃癬、溫疫氣,敷風損冷痛,蛇蟲傷,並搗貼之。 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⑦《滇南本草》:祛寒痰,興陽遭,洩精,解水毒。 ⑧《綱目》:搗汁飲,治吐血心痛;煮汁飲,治角弓反張;同鲫魚丸治膈氣;同蛤粉丸治水腫;同黃丹丸治痢瘧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搗膏敷臍,能達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貼足心,能引熱下行,治洩瀉暴肩及干濕霍亂,止衄血;納肛中,能通幽門,治關格不通。 ⑨《四川中藥志》:治肺結核,血痢,及崩中帶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生食、煨食或搗泥為丸。 外用:搗敷、作栓劑或切片灸。 【宜忌】陰虛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齒、喉、舌諸患和時行病後均忌食。 ①《本草經疏》:凡肺胃有熱,肝腎有火,氣虛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②《本經逢原》:腳氣、風病及時行病後忌食。 ③《隨息居飲食譜》:陰虛內熱,胎產,痧痘,時病,瘡瘧血證,目疾,口齒喉舌諸患,鹹忌之。 【選方】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數顆。 (《瀕湖集簡方》)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證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 搗,丸芥子大。 每服七丸,乳汁下。 (《世醫褥效方》)③治水氣腫滿:大蒜、田螺、車前子等分。 熬膏,攤貼臍中,水從便漩而下。 (《稗史》)④治臌脹:大蒜,入自死黑魚肚內,濕紙包,火內煨熟,同食之。 忌用椒、鹽,蔥,醬。 多食自愈。 (姚可成《食物本草》)⑤治腳轉筋:急將大蒜磨腳心,令遍、熱。 (《攝生眾妙方》)⑥治寒瘧,手足鼓顫,心寒面青:獨蒜一枚,黃丹半兩。 上藥相和,同搗一千杵,丸如黑豆大。 未發時以茶下二丸。 (《昔濟方》蒜丸)⑦治瘧病:獨頭蒜,於白炭上燒之,末,服方寸匕。 (《補缺肘後方》)⑧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飲之。 (《姚僧坦集驗方》)⑨治髒毒: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煨香爛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陳米飲下。 (《本事方》蒜連丸)⑩治鼻衄不止,服藥不應: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錢大餅子,厚一豆許,左鼻血出,貼左足心,右鼻血出,貼右足心,兩鼻俱出,俱貼之。 (《簡要濟眾方》)⑾治鼻衄,咯血,嘔血,尿血。 獨頭蒜兩個,搗成泥狀,分成兩份。 一份用八層麻紙包裹,置於百會穴。 另一份用七層麻紙包裹,置於湧泉穴,然後在包裹之藥上用熱鐵烙加溫。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⑿治肺結核:新鮮大蒜,每次一至二頭,搗碎後以深呼吸吸其揮發氣,每日二次,每次一至三小時。 (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⒀治小兒百日咳:大蒜五錢,紅糖二錢,生姜少許。 水煎服,每日數次,用量視年齡大小酌用。 (《貴州中醫驗方》)⒁治腦漏鼻淵:大蒜切片,貼足心,取效止。 (《摘元方》)⒂治金瘡中風,角弓反張:大蒜一升,破去心,無灰酒四升,煮蒜令極爛,並滓服一大升以來,須臾汗如雨出,則瘥。 (孟诜《必效方》)⒃治小兒臍風:獨頭蒜,切片,安臍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氣即止。 (《簡易方論》)⒄治背疽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但一點先干處,乃是瘡頭):用大蒜十顆,淡豉半合,乳香錢許。 研爛,置瘡上,鋪艾灸之,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 (《外科精要》)⒅治一切腫毒:獨頭蒜三、四顆,搗爛,入麻油和研,厚貼腫處,干再易之。 (《食物本草會纂》)⒆治神經性皮炎:蒜頭適量,搗爛,以紗布包裹,外敷患處。 另用艾條隔蒜灸患處到疼痛為止,隔日一次。 (《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⒇治婦人陰腫作癢:蒜湯洗之,效乃止。 (《永類钤方》)(21)治蜈蚣咬人,痛不止:獨頭蒜,摩螫處,痛止。 (《梅師集驗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細菌性痢疾大蒜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臨床療效亦明顯。 用法:㈠灌腸法:先用生理鹽水500~800毫升洗腸,再以經水浴加溫至37~38℃10%的大蒜浸出液100毫升,於10分鐘內緩緩注入肛門內,囑患者忍耐15~30分鐘後排便。 每日1~2次,3日後可改為每日1次,6~10次為一療程。 此法的缺點為肛門直腸及回盲部有燒灼感,初次灌腸時可出現腹痛,但均為一過性。 孕婦忌用。 ㈡口服法:一般多采用大蒜糖漿。 以去皮紫皮大蒜50克,搗碎後浸於38℃溫開水100毫升內2小時,然後用紗布過濾,加入半量糖漿。 新鮮配制者冷藏1周尚不致變質。 用量:成人每次口服20~30毫升,每4~6小時1次,直至痊愈為止;亦有介紹用10%大蒜糖漿,每次20~30毫升(兒童5~10毫升),日服3次;或用20%大蒜糖漿(內含100%紫皮大蒜液20%,40%茶葉液20%男,糖漿60%),成人每次10~15毫升,日服3~4次(10歲以上兒童每次10毫升,10歲以下每次5毫升,2~3歲每次2.5毫升)。 觀察數百例,平均治愈率為95%以上,體溫平均1~2日降至,正常,裡急後重平均2~5日消失,大便平均2~4日恢復正常,一般不致引起便秘。 據臨床及實驗觀察,紫皮蒜較白皮蒜殺菌及抑苗作用強,新鮮的比陳舊的效力好。 對用大蒜保留灌腸治療的130例急、慢性菌痢患者,治療後行乙狀結腸鏡檢查,病變完全恢復正常者126例(96.9%),平均時間為6.3日,證明大蒜灌腸治療在促使遠端結腸病變愈合方面有特殊效果。 此外,據實驗室觀察,痢疾桿菌在大蒜培養基中,經較長時間後對大蒜的適應能力便逐慚增高,並產生明顯的抗藥性;至於痢疾患者在應用大蒜口服或灌腸治療中,尤其是較長期的治療中能否產生抗藥性,尚需進一步觀察。 ②治療阿米巴痢疾用10%大蒜浮游液或大蒜浸出液70~100毫升(37~38℃)作保留灌腸,每日1次,6次為一療程。 同時每日取紫皮生大蒜一顆,分三次生食。 治療100例,平均住院時間為7天,治愈率88%,實踐證明,紫皮大蒜較白皮大蒜效力大。 治愈病例,為了防止復發,在症狀消失後,仍須繼續食紫皮蒜1~2月。 ③防治流行性感冒用10%大蒜溶液(含普魯卡因0.5%)每4~6小時肌肉注射10毫升,對散發性單純型流行性感冒有較好療效,有些病例在48小時內體溫即完全恢復正常。 采用10%大蒜汁(內加3%普魯卡因)每日滴鼻3次,每次6~8滴,連用3天,可起到預防作用。 ④防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㈠在預防和對帶菌者的治療上曾采用不同劑量分組觀察,效果顯著。 甲組:成人在進餐時服生大蒜6克(16歲以下減半),每天1次,連服3天。 乙組:成人每天10克(16歲以下減半),吃後用2%鹽水漱口,連服3天。 甲組1500人,服藥前帶菌陽性率為15%,服後第4天降至1.3%。 乙組275人,服藥前帶菌陽性率1.81%,服藥後第4天全部轉陰。 另有未服大蒜者200人作為對照,觀察26天,帶菌陽性率由1.5%增至3%;服大蒜後繼續觀察15天,陽性率逐漸降低至零。 ㈡用於治療,以10%大蒜蒸餾液(加0.5%普魯卡因稀釋)肌肉注射。 5歲以內首次劑量5~10毫升,以後每6小時5毫升。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