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南京哪刻玉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願,靈樞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並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整個墓區平面形如大鐘,鐘的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台(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鐘的鐘紐,鐘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中山路是原來的迎柩大道,是孫中山先生靈柩南下時走過的路,也是南京第一條柏油馬路,1926年動工,1929年完成。當人們沿著這條參天的林蔭大道來到廣場時,首先看到的是位於墓道南端的三門石牌坊,上刻中山先生手書“博愛”兩字。牌坊這類建築在功能上主要是用來歌功頌德的。“博愛”二字正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前廣場南端孫中山的立像英姿勃勃,擺動的手勢好像正在發表關系國家命運的演說。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22/44//60062244.7054072.jpg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22/44//60062244.7054072.jpg "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中山陵
中山陵是辛亥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的墓地,位於紫金山主峰南麓。這裡前臨平川,後擁青障,視野開闊,氣勢雄偉。 陵墓於1926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周年時破土奠基,完成了墓室、祭堂、平台、石階、墓道等工程。同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將自北京運來的孫中山靈榇安葬於中山陵。此後,又建造了碑亭、陵門、牌坊等建築,至1931年底,全部工程告竣。
建成後的中山陵園占地兩千畝,依山而築,墓室設在海拔158米處,比附近明孝陵高出90多米。自陵墓大門至墓室,高差70米,平距700米,共分大小十個平台,計392級台階。全部建築用花崗石和鋼筋混凝土砌成。
這一平面呈警鐘形的雄偉建築形式是青年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這一設計寓有"喚起民眾"之意。陵墓的主體建築--祭堂,外觀莊嚴肅穆,樸實堅固,合於中國傳統觀念,而又揉入西方建築精神,獨具匠心。
中山陵墓的入口處是一座三門沖天式花崗巖牌坊,這是呂彥直建築師參照我國古代陵墓的傳統習慣,設置的指示入口的裝飾性建築。牌坊高12米,寬19米,橫額正中雕有石匾,上刻孫中山手書"博愛"兩字。
穿過牌坊,是一條長達400多米、寬40米的墓道,墓道的盡頭便是陵門,陵門南北兩面各開三個拱型門洞,前後貫通,中門石額上镌刻著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四字。
陵門過後是碑亭。亭基平面近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四面各開一拱門;亭頂重檐九脊,蓋藍色琉璃瓦;碑亭中央立有花崗石墓碑,碑高約9米,寬4米,上刻"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中山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鎏金大字,為譚延闿手書。
自碑亭至祭堂坡高路陡,設有石階八段,每段石階上都有一塊平台,全部用蘇州金山花崗石鋪就。在其中一段的平台上,有一對民國上海市政府敬獻的銅鼎,鼎壁上鑄有"奉安大典"篆字。
頂層大平台為祭堂所在地,祭堂前兩邊設置一對花崗石基座,其上安放仿古銅鼎,為孫科所送。大平台東西兩端還立有一對花崗石華表,高約12米,系林森所置。銅鼎和華表增添了祭堂外圍的莊嚴肅穆氣氛。
祭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寬30米,進深25米,高29米。祭堂外壁用香港花崗石砌就,堂頂作重檐歇山式,覆藍色琉璃瓦。雙檐之間嵌有一塊花崗石直匾,上刻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祭堂正面開三個拱門,各裝對開的镂空花格紫銅門,門楣上分別刻著張人傑手書的"民族"、"民權"、"民生"篆字。走進祭堂,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孫中山白色石雕坐像,像高4.6米,孫中山一身長袍馬褂,坐在太師椅上,膝頭攤著展開的文卷,雙目凝視前方,神情沉思,顯出一位偉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睿智風貌。坐像底坐四側,還镌刻以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為內容的6幅浮雕:"如抱赤子"、"出國宣傳"、"商討革命"、"振聾發聩"、"護國討袁"、"國會授印"。這尊坐像采用的是意大利白石,由波蘭雕塑家保羅根據孫中山葬事籌備會的要求創作雕成。四周牆壁用意大利黑色大理石作護壁,上刻孫中山手書的《建國大綱》全文,大廳石壁中央辟墓門以通墓室。
進墓室須經過兩道銅門。第一道為雙扇對開的銅門,黑色大理石門框,門額上橫刻"浩氣長存"四字;第二道為獨扇銅門,內設機關,門面上篆刻"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字。墓室為封閉性圓頂建築,形如覆釜,墓室中央是一大理石圓圹,圹內置一具大理石石棺,棺面上仰臥著出自捷克雕塑家高琪之手的孫中山白色大理石臥像。孫中山身穿中山裝,雙手放置在胸前,安祥而眠,腳邊還有素潔的雕花。孫中山的遺體就安葬在其下5米深的墓穴裡,長眠在一具美國制造的紫銅棺內,如今已是68年了。
中山陵結合紫金山地勢,依靠天然屏障,采用大片坡地,滿鋪石階平台,把孤立的個體(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墓室)建築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用寬廣通天的石階,聯成大幅度的整體,顯得莊嚴宏偉。它的建築材料,為本色花崗石和藍色琉璃瓦,色調簡樸純淨,使完整的結構更加精美,一望而生景仰之情。從牌坊前廣場仰視陵墓,只見碧瓦銀牆隱現於青山之中,幾與鐘山化為一體,使人感到孫中山如長青之山,生命雖逝而精神永存。 以下是一些南京的介紹:
鐘山,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屹立在城東郊,是寧鎮山脈中支的主峰。東西長7千米,南北最寬處4千米,周圍綿延10余千米。巍巍鐘山,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跡。
鐘山風景區是我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主要景區有:中山陵景區、明孝陵景區、梅花山、靈谷寺景區、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園、北極閣氣象台、雞鳴寺等,還包括玄武湖、環湖的富貴山、九華山、小紅山和城牆、城堡,這裡集中了28處市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
秦淮風光帶
夫子廟秦淮河風景區地處南京城南,秦淮河東起東水關淮清橋秦淮水亭,越過文德橋,直到中華門城堡延伸直西水關的內秦淮河地帶。
一千八百年以來,這裡始終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之一,美稱"十裡珠簾"。風景區以夫子廟為中心,具有明清風格、是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游、商業、服務等多功旅游勝地。
秦淮河是長江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裡,是南京地區的主要河道古名----淮水,本名“龍藏浦”。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垅為渎,入於江,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荟萃,儒學鼎盛。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詠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復蘇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兩代,是十裡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樓台,鱗次栉比;畫舫凌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
千百年來,秦淮河哺育著古城南京,“錦銹十裡春風來,千門萬戶臨河開”,夫子廟附近的河房是绮窗絲幛,十裡珠簾,燈船之盛,甲於天下。夫子廟秦淮風味小吃是我國四大小吃群之一。夫子廟地區茶樓飯店,街邊小吃,滿目皆是,形成獨具秦淮傳統特色的飲食集中地。經過多年的努力,夫子廟地區有七家點心廟制作的,因其工藝精細,造型美觀、選料考究、風味獨特而著稱,經專家鑒定南京秦淮區風味小吃研究會於1987年9月正式命名這八套秦淮風味名點小吃為“秦淮八絕”:
“一絕”為魁光閣的五香茶葉蛋、五香豆、雨花茶; “二絕”為永和園的開洋干絲、蟹殼黃燒餅; “三絕”為奇芳閣的麻油干絲、鴨油酥燒餅; “四絕”為六鳳居的豆腐澇、蔥油餅; “五絕”為奇芳閣的什錦菜包、雞絲面; “六絕”為蔣有記的牛肉湯、牛肉鍋貼; “七絕”為瞻園面館的薄皮包餃、紅湯爆魚面; “八絕”為蓮湖甜食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五色糕團。
秦淮風光最著名的是盛行於明代的燈船。河上的船,不論大小,都一律懸掛著彩燈,凡游秦淮河的人,必乘燈船為快。朱自清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對此就有很好的敘述。
經過修復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古建築群、白鹭洲、中華門城堡,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景觀,可謂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河房廳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游線,極富情趣和魅力。
南郊景區
雨花台風景名勝區位於南京中華門外1公裡處,面積為153.7公頃,綠地覆蓋率達90%以上。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區、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集體、全國保護旅游消費者權益示范單位,並通過iso9001/14001認證。年游客量達200萬人次以上。
雨花台,三國東吳時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南朝時,佛教盛行,傳說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因說法虔誠所至,感動上蒼,落花如雨,始得名。明、清兩代,景區內的"雨花說法"和"木末風高"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為江南著名風景游覽勝地。
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由名勝古跡區、烈士陵園區、雨花石文化區、雨花茶文化區、游樂活動區和生態密林區六大功能區組成。近年來,新、復建了雨花閣、二忠祠、木末亭、乾隆御碑亭、方孝孺墓、辛亥革命人馬冢、甘露井、曦園、怡苑、梅崗等20余處名勝古跡和樓台亭閣館。如今,這裡有氣勢雄偉全國規模最大的烈士紀念建築群,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郁郁蔥蔥的山林,四季應時的花草,以及馳名中外的雨花石和聞名遐爾的雨花茶等,已成為集教育、旅游、休閒、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風景名勝區,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熱忱歡迎國內外賓客前來觀光游覽!
大江風貌區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