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40 2與39 2股哪個更粗正文

40 2與39 2股哪個更粗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402與392股哪個更粗
 
就是說每10股派發現金2元同時用公積金轉增2股(類似於送股),配股就是說你有權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固定的價格向公司購買股票(一般比市場價便宜)
 
就是說每10股派發現金2元同時用公積金轉增2股(類似於送股),配股就是說你有權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固定的價格向公司購買股票(一般比市場價便宜)
 
一、周宿胥口河徙
  漢書·溝洫志》尋|王莽大司空橡王橫語:“周譜雲,定王五年河徙”,史稱此為黃河第一次大改道。清胡渭《禹貢錐指》進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右經滑台城(滑縣舊城),又東北經黎陽縣(潑縣東北蘭裡)南,又東北經涼城縣,又東北為長壽津,河至此與深川別行而東北入海,水經謂之大河故渎。”按《水經·河水》所記,大河故渎大致經今河南滑縣、俊縣、濮陽、內黃、清豐、南樂,河北大名、館陶,山東冠縣、高唐、平原、德州等縣市境,德州以下復入河北,經吳橋、東光、南皮、滄縣而東入渤海。

  宿胥口河徙之後,禹河舊道,有時還行水,至戰國中期才完全斷流。

二、新莽魏郡改道

新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河決魏郡,泛清河以東數郡”。在此以前,王莽常恐“河決為元城家墓害,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故遂不堤塞”,致使河道第二次大變。

魏郡河決之初,水無定槽,泛濫於平原、千乘之間,後經王景治理始得以穩定。據《水經》記載,此河大致走今濮陽南,范縣北,陽谷西,莘縣東,在平東,禹城西,平原東,臨邑北,商河南,濱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該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三、北宋澶州橫隴改道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河決澶州橫隴塌,於漢唐舊河之北另辟一新道,史稱橫隴河。橫隴河的流經,《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65載,“河獨從橫隴出,至平原分金、赤、游三河,經橡、濱之北入海。”氣姚漢元《中國水利史綱要》說,“河決時彌漫而下,東北至南樂(今縣)、清平(今為鎮)縣境,......自清平再東北至德州平原(今縣)分金、赤、游三河,經橡(治慶次,今惠民縣)、濱(治渤海,今濱縣北)之北入海。”鄒逸麟《宋代黃河下游橫隴北流諸道考》定此河“經今清豐、南樂,進入大名府境,大約在今館陶、冠縣一帶折而東北流,經今聊城、高唐、平原一帶,經京東故道之北,下游分成數股,其中赤、金、游等分支,經橡(治今惠民縣)j、濱(治今濱縣)二州之北入海。”今清豐六塔集以東尚有遺跡,向北經莘縣韓張集(故朝城)以西,下經聊城堂邑鎮、陵縣縣城以右,高唐、平原、惠民以左。此河道形成之初,“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間,河未為患”,但到慶歷王四年,“橫隴之水,又自下流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裡”,“其後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淤,必決上流,終於在慶歷八年發生了商胡決口改道。

四、慶歷八年澶州商胡改道

宋慶歷八年(1048年)六月,“河決商胡埽(濮陽東北二十余裡栾昌胡附近)”,改道北流,經大名(今縣)、恩州(清河縣西北)、冀州(冀縣)、深州(深縣)、瀛州(河間縣)、永靜軍(東光)等地,至乾寧軍(青縣)合御河入於渤海,史稱北流。後12年,即嘉桔五年(1060年),又決大名第六埽,下流“一百三十裡至魏(大名)、恩、德、博之境曰四界首河,”再下合笃馬河(今馬頰河)由無棣入海,時稱二股河,也稱東流。東流與北流並存了近40年,且互為開閉,直至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末河決內黃口之後,東流遂絕。商胡改道,也是一次大改道,北流河道已移在西漢屯氏別河和張甲河以西,其下游與禹河主流已十分逼近。

五、南宋建炎二年杜充決河改道

建炎二年(1128年)冬,東京留守杜充,“決黃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黃河下游河道,從此又一大變。杜充決河的地點,史無明文,《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定在滑縣上流的李固渡(滑縣西南沙店集南三裡許)以西。決口以下,河水東流,經今滑縣南,濮陽、東明之間,再東經、鄄城、巨野、嘉祥、金鄉一帶匯入泗水,經泗水南流,奪淮河注入黃海。此後數十年間,“或決或塞,遷徙無定”。遷徙的范圍,主要在今豫北、魯西南和豫東地區。此次決河改道,使黃河由合御河入海一變而為合泗入淮,長時期由淮河入海。

六、南宋蒙古軍決黃河寸金澱改道

南宋端平元年(金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軍“決黃河寸金澱之水以灌宋軍”,黃河河道又一次較大的變化。寸金澱在今延津縣脖城東偏北三十裡的滑縣境內。決河之水南流,經封丘西、開封東入陳留縣(今開封縣陳留鎮)境,以下“分而為三,杞居其中。”杞縣“城之北面為水所坦,遂為大河之道,乃於故城北二裡,河水北岸,築新城置縣,繼又修故城,號南杞縣"。“大河流於二城之間,其一流於新城之北郭帷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東流”。新城北一支奪灘河由帷州、寧陵、歸德至夏邑,以下分流經糠水至宿遷合酒和經作水故道至酒州入淮。中間一支為主流,由新舊杞縣城之間南流入渦,經鹿邑、毫州、蒙城至懷遠入淮。舊城南一支,經太康、陳州入穎,經穎州、穎上入淮,同時也分流入渦。後因歸德、太康二地要求,“相次堙塞南北二汊,遂使三河之水合而為一”,全由渦河入淮。此河行水60余年,到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河決杞縣蒲口,沿舊河東流合泗入淮為止。

七、明洪武至嘉靖間河道變遷型

明初黃河,經河南荥澤、原武、開封,“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韓家道口、趙家圈、石將軍廟、兩河口,出小浮橋下二洪”,經宿遷南流入淮。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決原武黑羊山,“東經開封城北五裡,又東南由陳州、項城、太和、顏上,東至壽州正陽鎮全入於淮。曹、單間賈魯所治的舊河遂淤,主流徙經今西華、淮陽間入穎河,由穎河經穎上入淮。

正統十三年(1448年),河先決新鄉八柳樹,“漫曹、濮,抵東昌,沖張秋,潰壽張沙灣,壞運道,東入海”。後又決荥澤孫家渡口,“漫流於原武,抵開封、祥符、扶溝、通許、洧川、尉氏、臨穎、郾城、陳州、商水、西華、項城、太和”,沿顏水入淮。二河分流之初,北河勢大,故沙灣屢塞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後,南河水勢漸盛,“原武、西華皆遷縣治以避水氣時為便利清運,納河南御史張瀾的建議,自八柳樹以東挑挖一河以接舊道,"灌徐、呂"。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塞沙灣,黃河主流復回開封以北,沿歸、徐一路舊道,經宿遷、淮陰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後,白昂、劉大夏采取“北岸築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孫家渡舊河,分殺下流水勢。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南岸故道盡塞”,“全河盡出徐、郊,奪入淮泗”,至隆慶六年(1572年),“南岸續築舊堤,絕南射之路,”進一步使河道得以穩定。此後,黃河歸為一槽,由開封、蘭陽、歸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維持了280余年。

八、清鹹豐銅瓦廂改道

清鹹豐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蘭陽銅瓦廂三堡下無工堤段潰決,工二十日全河奪溜。

銅瓦廂決口後,潰水折向東北,至長垣分而為三,一由趙王河東注,一經東明之北,一經東明縣之南,三河至張秋匯穿運河,人山東大清河。當時清廷忙於鎮壓太平軍,無暇塞治,文宗谕示:“現值軍務未平,饷糈不繼,一時斷難興築,……所有蘭陽漫口,即可暫行緩堵”。黃河自此改道東北經今長垣、濮陽、范縣、台前入山東,奪山東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九、民國27年鄭州花園口決河南徙

民國27年(193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為了阻止日本侵略軍的進攻,派軍隊扒決黃河。6月5日,先將中牟縣趙口河堤掘開,因過水甚小,又另掘鄭州花園口堤。9日花園口河堤掘開過水。後三日,大河盛漲,“洪水滔滔而下,將所掘堤口沖寬至百余米”。大部河水由賈魯河入顏河,由顧河入淮;少部分由渦河入淮。至民國36年(1947年)3月15日堵復花園口決口,大河復回故道。


<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黃河河道變遷二、黃河下游河道的遷徙
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其下游河道的變遷極為復雜,從孟津以東至荥陽(南岸)、武陟(北岸)間,因河身為南岸山脈所約束,只是沿著自西而東的方向發生很小的移動,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點五公裡,古黃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黃河則距孟津城僅二點五公裡,可見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約十公裡。武陟、荥陽以下,黃河正式進入華北平原,才有改變方向的大規模改道。改道不僅次數頻仍,流路紊亂,波及地域也極為廣闊。歷史上出現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數十根。武陟、荥陽是扇紐,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黃河的改道對這一廣大區域的地貌變遷造成極大的影響。
據文獻資料記載,從先秦時期到解放前約三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達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兩次決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清初學者胡渭從古代黃河上千次改道的記載中,予以整理歸納,在《禹貢例略》裡提出五大徙之說。後鹹豐五年(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加上一徙,統稱“六大徙”。再加上戰國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為七個階段。分述於下:
1.戰國初期以前河道
見於先秦文獻而為人們所熟悉的古黃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貢大河”,根據《禹貢·導水》章的敘述是“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洛汭”為洛水入河處,“大伾”在今河南浚縣,說明古河水東過洛汭後,自今河南荥陽廣武山北麓東北流,至今浚縣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後沿著太行山東麓北行。“降水”即漳水,“大陸”指大陸澤。說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縣南,接納自西東來的漳水,然後北過大陸澤。“九河”泛指多數,是說黃河下游因游蕩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則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勢而在今天津市東南入於海。
另一條見於先秦文獻的古黃河下游河道“山經大河”,由於《山經》中不見關於河水徑流的記載,一直為世人所忽視。近年譚其骧根據《北山經·北次三經》所載入河諸水,與《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所載的河北水道相印證,發現“禹貢大河”流至今河北深縣後,“山經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會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縣南,會合泒水、滱水後,繼續北流至今清苑縣折而東流,經今安新縣南、霸縣北,東流至今天津市東北入海。
2.戰國中期至西漢末河道
第三條見於文獻記載的黃河下游河道是《漢書·地理志》及《漢書·溝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經·河水注》的“大河故渎”。胡渭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又東北迳黎陽縣南,又東北迳涼城縣,又東北為長壽津,河至此與漯別行而東北入海,《水經》謂之‘大河故渎’”。認為是大禹治水以後黃河的第一次改道。
這條“大河故渎”的具體徑流是:宿胥口以上與《山經》、《禹貢》河道同,自宿胥口東北流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的一段,胡渭敘述較詳;過長壽津後,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館陶縣東北,折東經高唐縣南,再折北至東光縣西會合漳水,復下折而東北流經漢章武縣(今黃骅縣伏漪城)東入海。
譚其骧考訂,認為這條河道始於周定王五年河徙說雖不足憑信,但這條“大河故渎”的形成很可能早於《禹貢》、《山經》河,在春秋戰國時代,它們曾長期並存,造為主次。“約在前四世紀四十年代左右,齊與趙、魏各在《漢志》河東西兩岸修築了綿亘數百裡的堤防。此後,《禹貢》、《山經》河即斷流,專走《漢志》河,一直沿襲到漢代”。
戰國中期下游河道全面築堤後,發揮了蓄洪攔沙作用,因而河床比較固定。其間雖曾決溢過九次,最著名的是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決於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東南注钜野(巨野澤,在今山東西南部),通於淮、泗”。這是歷史記載黃河奪淮入海

[1] [2] [3] 下一页

誰買雜糧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