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40 2與39 2股哪個更粗正文

40 2與39 2股哪個更粗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的第一次。洪水“汜郡十六”,歷時二十余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始予堵塞。以後的幾次決口大多經過數年即被堵住,河復故道。這條河道穩定了四百七十五年。但到西漢末年,由於泥沙長期堆積,“河水高於平地”,重大改道,已勢不可免。
3.東漢至宋初河道
王莽始建國三年(11年),發生第二次大徙。“河決魏郡(治邺,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泛清河以東數郡。先是,莽恐河決為元城(今河北大名東)冢墓害,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故遂不堵塞”。洪水在今魯西、豫東一帶泛濫了近六十年,直至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修渠築堤,自荥陽東至千乘(今山東高青縣東北)海口千余裡”,始形成東漢大河,也就是《水經注》以及唐《元和郡縣志》所載的大河。
東漢大河的位置較西漢大河偏東,從長壽津自西漢大河故道別出,循古漯水河道東行,復蜿蜒於今黃河與馬頰河之間,至今濱縣之南入海。距海裡程比西漢大河短,河道也比較順直,東漢以後河水含沙量又相對有所減弱。由於以上這些原因,這條大河穩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沒有發生大的變動,其間很少有決溢發生,也無大的改流。因此,魏、晉、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書·地理志》也沒有黃河經行的記載。
唐末宋初,由於下游河口段淤高,排洩不暢,曾出現多次決口。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唐景福二年(893年)黃河在河口段“自厭次縣界決而東北流,迳勃海縣(今山東濱縣)西北,又東北至無棣縣(今縣同)東南而東注於海”。又宋景祐元年(1034年),河決澶州橫隴埽(今河南濮陽東),在其以下至長清一段河道南移,形成一條橫隴河。但長清以下河道沒有變化,只是小規模的改道。
4.北宋慶歷以後河道
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第三次大徙。黃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便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經河南內黃之東、河北大名之西,經今滏陽河和南運河之間,沿著南宮之東,棗強、武邑之西,獻縣之東,至青縣匯入御河(今南運河),經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宋人稱這條河道叫“北流”或“北派”。
十二年後,嘉祐五年(1060年),黃河又在大名府魏縣第六埽(今南樂西)向東決出一支分流,東北流經一段西漢大河故道,由今山東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笃馬河(今馬頰河)在冀、魯之間入海。名為二股河,宋人稱它為“東流”或“東派”。
此後,黃河有時單股東流,有時單股北流,也有時東、北二流並行。由於東流所經冀、魯邊界,兩漢以來河道歷經泛濫,地勢淤高,不若御河以西地區“地形最下,故河水自擇其處決而北流”。當時宋統治階級內部在維持北派或回河東流問題上爭論不休。前者主張維持北流,以憑借黃河天險阻御契丹的南侵;後者則“獻議開二股以導東流”。神宗采納後一意見,於熙寧二年(1069年)將北流封閉。但同年黃河即在閉口以南潰決。熙寧十年(1077年),從澶州決口後,匯入梁山泊,隨後分為兩支:一支由泗入淮,謂之南清河,一支合濟至滄州入海,謂之北清河。經過幾次決溢之後,終因“東流高仰,北流順下”,先後於元豐四年(1081年)及元符二年(1099年)在澶州及內黃潰決,恢復舊日的“北流”。三次北流所經路線略有不同,或向西潰決漫入漳水,或向東決漫入御河。從慶歷八年起,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八十年間,強行封閉北流,逼水單股東流僅十六年,而單股北流的時間,卻達四十九年之久,另有十五年則為東、北二流並行。因而,這一時期黃河的主流,基本上還是保持在縱貫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一線上。《宋史·河渠志》所記載的就是這一河道。這一時期,由於黃河泥沙使“河底漸淤積,則河行地上”由東北流向渤海的古河道帶再也維持不下去,“水勢趨南”已不可免。
5.金章宗明昌五年至明弘治初河道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第四次大徙,河決陽武(今河南原陽縣)光祿村。據胡渭的記述是:“是歲河徙自陽武而東,歷延津、封丘、長垣、蘭陽、東明、曹州、濮州、郓城、范縣諸州縣界中,至壽張,注梁山泺,分為兩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今大清河自東平歷東阿、平陰、長清、齊河、歷城、濟陽、齊東、武定、青城、濱州、蒲台,至利津縣入海者是也;南派由南清河入淮,即泗水故道,今會通河自東平歷汶上、嘉祥、濟寧,合泗水,至清河縣入淮者是也”。此次河決以後,黃河河道南移,分別進入泗水及濟水故道,而形成新的南、北兩派。河水十之二、三由北清河(今黃河)入海,十之七、八由南清河(泗水)入淮。南派水勢大於北派,這是黃河流行於山東丘陵以南的開始。
黃河入淮並非自明昌五年始,早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東京留守杜充在滑縣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縣南沙店集南三裡許)以西,決堤阻遏南下的金兵,即已使黃河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道,向東流經豫、魯之間在今山東巨野、嘉祥一帶注入泗水,再“自泗入淮”。以後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五月,河決陽武,由郓城東流,匯入梁山泊。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河決李固渡(今河南滑縣南),水潰曹州(今山東菏澤)城,分流於單州(今山東單縣)之境。”從曹、單南下徐、邳,合泗入淮。但其時宋代的“北流”故道未斷,黃河仍處於南北分流的局面。及至“金明昌中,北流絕,全河皆入淮。”黃河從此不再進入河北平原達六百多年,這是黃河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
金明昌五年前後,黃河干道也有著逐漸南擺的趨勢。天德二年(1150年),“河水湮沒巨野縣”,河道干流即自豫東北的滑縣、濮陽南移至魯西南地區;大定十九年(1179年),“河決入汴梁間”,干流又南擺進入開封府境;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河溢於曹州小堤之北,干流已進入歸德府(今商丘地區)境。金末時黃河干道大致由陽武出封丘,經曹、單而合泗入淮。
黃河自奪泗入淮以後,每有決徙,常分成幾股入淮,相互迭為主次,河道非常紊亂。經常表現為枯水季節以一股為主,洪水季節數股分流,由淮入海。至元代,從歷次決口中形成汴、渦、颍三條泛道入淮。至正十一年(1351年),賈魯治河,自儀封的黃陵岡引河至歸德的哈只口,把黃河干道挽向歸德出徐州。所謂“河復故道”,大致上還是恢復金末的故道。賈魯堵塞了分流入渦、颍的河口。但這樣黃河失去宣洩的路徑,僅僅隔了十四年,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便河決東平,復進入大清河了。
明代黃河的決溢改道更為頻繁,以汴道干流為主體的河道上,在原陽、封丘一帶決口時,大多北沖張秋運道,挾大清河入海;在鄭州、開封一帶決口時,多南奪渦、颍入淮。但是,這一時期的黃河
干道比較長的時間,還是保持在開封、歸德、徐州一線上。
6.明弘治中至清鹹豐的河道
明弘治八年(1495年),築斷黃陵岡,以一淮受全河之水,為第五次大徙。
明政府為了保持京杭大運河漕運的暢通,派副都御史劉大夏築塞黃陵岡、荊隆等口七處。並於北岸築長堤,起胙城,歷滑縣、長垣、東明、曹、單諸縣抵虞城,凡三百六十裡,名“太行堤”。復築荊隆等口新堤,起北岸祥符於家店,歷銅瓦廂、陳橋,抵儀封東北小宋集(今蘭考東北宋集),凡一百六十裡。使黃河河道由蘭陽、考城,迳歸德、徐州、宿迂,南入運河,會淮水東注於海。築斷黃陵岡和興建太行堤的結果,“北流於是永絕,始以清口一線受萬裡長河之水。”胡渭因而將它視為黃河史上的第五次大變。
弘治年間治河的目的在防止黃河北決影響漕運。治河工程主要在加強北岸堤防。南岸既未築堤,也不堵口。因而睢、渦、颍等股分流仍有時並存,影響了徐州以下干道的水源。為了保證漕運,嘉靖十六年(1537年)和二十一年(1542年),先後從丁家道口及小浮橋引水至黃河入徐州的干道,以接濟徐、呂二洪。繼又堵塞南岸分流水口,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後,“南流故道始盡塞”。於是“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從此黃河成為單股匯淮入海的河道。
黃河干道固定後,河床因日久泥沙堆積淤高,成為高出地面的“懸河”。洪水決溢日益頻仍。嘉靖後期,決口多在山東曹縣至徐州河段。到隆慶以後,向南發展到徐州以下至淮陰段。因而,河工的重點已“不在山東、河南、豐、沛,而專在徐、邳”。工部左侍郎潘季馴根據“束水攻沙”及“蓄清刷黃”的方針,於萬歷七年(1579年)完成黃河兩岸的遙堤以及洪澤湖以東的高家堰堤等治河工程,也就在這一河段上。其故道大致即今地圖上的淤黃河。
入清以後。因長期施行“束水攻沙”的結果,泥沙大量排至河口,“以致流緩沙停,海口積墊,日漸淤高。”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靳輔治河的重點就放在淮陰以下至河口段上。他采取以疏浚為主的方針,從清江浦歷雲梯關至海口,“挑川字溝”,把河床挖深。但也只能收效於一時。日久之後,河底又淤墊日高。嘉慶以後,政治黑暗,河政廢弛,決口泛濫的情況與日俱增,特別是下游河淮並槽入海的沙床,淤塞的程度更為嚴重,造成“水在地上行”的局面。黃河以及淮河本身已不得不放棄這條水流下洩不暢的下游河道而另找出路了。
7.清鹹豐五年以後河道
清鹹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在蘭陽銅瓦廂(今河南蘭考附近)決口,在山東壽張縣張秋鎮穿過運河,挾大清河入海,是為第六次大徙。
決口之初,漫注於封丘、祥符、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後“復分三股:一股由趙王河走山東曹州府迤南下注,兩股由直隸東明縣南北二門分注,經山東濮州范縣至張秋鎮匯流穿運,總歸大清河入海”。從此,黃河下游結束了六百六十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入海的局面。當時翁同龢、李鴻章等代表安徽、江蘇地主階級的利益,不同意堵口。山東巡撫丁寶桢代表山東地主階級的意見,則要求堵口歸故。雙方爭執不休,而清政府正面臨太平天國革命的風暴,“軍事旁午,無暇顧及河工”。因而在二十年間,聽任洪水在山東西南泛濫橫流,直至光緒元年(1875年)始在全線築堤,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黃河下游河道。
今黃河下游河道形成以後,直至解放前的七十多年裡,河患仍連年不斷,從1855年至1938年,決口達一百二十四次,有時向北侵入徒駭河或向南侵入小清河,同治七年(1868年)河決荥澤房莊及光緒十三年(1887年)河決鄭州漫及淮河的兩次,危害較大,但都隨時堵塞,沒有構成河道大的改變。本世紀內曾發生二次較大的決口:一次是1933年遇到特大洪水,在河南境內溫縣至長垣的二百多公裡內決口五十二處,造成極大災難;一次是1938年國民黨政府為阻止日軍西進,炸開鄭州花園口大堤,河水亂颍、渦入淮,形成經歷九年之久的改道,至1947年3月,始堵口,恢復今黃河故道。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總的趨勢是決口改道越來越頻繁。除第一、二兩次大徙後,長達數百年間,決徙次數甚少,有一個較長的穩定時期外,慶歷、明昌改道後,連三十年固定的河道都沒有出現過,弘治改道後,入淮之水仍數股並存,流程紊亂,主流也時有變更。明、清統治者為了“挽黃保運”,不惜逆河之性,強使“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但最終仍不免回到渤海灣入海。整個歷史時期,黃河下游泛道更迭演變的過程極為復雜,胡渭所舉只不過代表其變遷大勢而已。近年鄒逸麟以河道主要流向為據,提出按宋代以前由渤海入海,金元以後數股匯淮入海,明嘉靖後期單股會淮入海及清鹹豐五年以後由山東利津入海四個階段的分期主張,似更簡明而條理清晰,頗有獨到之處。
黃河改道以下游為主,但上、中游也有改道。上游主要發生於河套平原的後套地方,據《水經注》的記載:河水“北過朔方臨戎縣西,……河水又北,屈而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於窳渾縣故城東,……其水積而為屠申澤,澤東西百二十裡”。河水又“屈從(臨戎)縣北東流,……為北河”。河水“東迳高阙南……臨河縣故城北”。說明現在後套北面的黃河支流五加河,古代稱作“北河”。是黃河的正流,而稱作“南河”的今河道,卻是支流。因此,《水經注》直呼北河為“河水”。秦漢時,今後套地方也稱為“河南地”。直至清初,北河河口日漸淤塞,近河口的屠申澤(因在窳渾縣城東,亦稱窳渾澤,後世改稱騰格裡海)到清中葉以後由於黃河河道東移,屠申澤因失去水源,已淤塞成沙阜,北河也就逐漸縮小成為分流的“五加河”(烏加河),黃河主流始改行南河。
至於蜿蜒於陝晉之間的黃河中游河道,局部地區因洪水的沖刷而呈左右擺動,如原位於黃河西岸的大慶關(古名臨晉關)以南的河道在明成化年間(1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誰買雜糧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