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院校、博物館、動物園的專業人員,武漢部隊33700部隊派出了偵察支隊,房縣和神農架林區派出了熟悉情況的干部和向導。辦公室設在神農架林區文化館。這次考察歷時140天。考察隊員在當地群眾的熱情支持下,登險峰,爬懸崖,在山洞棲身,與野獸共宿,足跡遍布神農架及其周圍方圓1500多平方公裡的深山峽谷,用辛勤的汗水換回了大量的資料。 1977年6月19日晚,"野考"一隊李健(原湖北省鄖陽地委宣傳部副部長)接到一個緊急電話,報告了房縣橋上公社群力大隊女社員龔玉蘭和她的4歲的兒子楊明安在水池垭路遇"野人",疲憊不堪的"野考"隊員黃石波等人立刻趕到現場,找到了龔玉蘭了解情況。在龔玉蘭的帶領下,找到"野人"蹭癢的那棵大松樹,並在那棵樹上取下幾十根棕褐色的毛。毛是從1.3米到1.8米高處的樹干上找到的。從形狀、粗細來看,與人的頭發十分相似。後經武漢、北京等科研部門用顯微鏡觀察,並與靈長目的動物--猕猴、金絲猴、白眉長臂猿、大猩猩、黑猩猩以及現代人的毛發作了比較。結果證明:"野人"毛主要形態結構特征明顯不同於上述靈長目動物。以後又從7個地方找到了7份"野人"毛發,均是如此。 這次毛發鑒定,首次使用了微觀水平的實驗方法,標志著我國"野人"之謎的研究已經開始從神話傳說、目擊者提供證詞這樣的原始初級階段向科學考察階段進展。 1977年6月中旬,"野考"隊員沿著100裡無人區陰峪河一線向海拔3000多米的主峰攀登。就在那殘積的雪地上,考察隊民工劉大個子發現了一行清晰的腳印,一左一右地排列著,每一步跨度都在1米左右,足印長25厘米,弧度30度,大腳趾與其它四趾分開,腳掌前寬後窄。顯然是一種兩足行走的動物腳趾。在神農架板壁巖下,一次發現100多個腳印,最大的腳印長達42厘米。考察隊首次灌制出5個石膏模型。經公安部門技術員鑒定,判斷出既不是人的腳印,也不是其它動物的腳印,可能是"野人"的腳印。這個"野人"應該身高大約2米左右,體重約150公斤。 1977年8月30日,青年工人蕭興揚在林區泮水公社的龍洞溝發現了一個個子不高的"毛人"。這個"毛人"兩足直立行走。考察隊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左赴現場,雖未捉到"毛人",但發現了它留下的腳印和糞便,拍了照片,並對腳印澆鑄了石膏模型。腳印全長24.5厘米,前寬後窄,大趾與其它四趾分開,缺乏足弓,腳掌微向內彎。這一腳印肯定不是熊的,而是屬於靈長類的,似乎兼有人和猿的特點。 1980年"野考"隊發現近千只"野人"腳印,最大的腳印長度為48厘米,步幅最大為2.2米。中國"野人"考察研究會執行主席、華東師大生物系副教授劉民壯斷言:腳印是"野人"的間接證據,腳印多證明神農架是"野人"的老窩,有"野人"的群體。 作為旁證的另一手材料,就是關於"野人"窩的3次發現,其共同點是用多根竹子束扭編成沙發狀。1980年6月上旬,考察隊員在紅巖子西南坡海拔2680米的竹林中,發現用箭竹編成的窩,每束竹子約七、八根旋轉編織,形成沙發椅。長約89厘米,高約1米。同年6月5日,考察隊員在槍刀山也發現了用竹子編織的窩,把90根竹子扭成一把,互相壓在一起,成圓椅狀,長1.5米,距離50米處又發現42厘米長"野人"腳印。沒有用手勞動,是編不出這種窩的。人又沒有這樣大的力氣,當時認為這是力大無窮的"野人"的傑作。 作為另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化驗"野人"的糞便。1976年11月前,在靠近神農架的房縣蔡子窪東側,曾有多人多次在這個地方發現過"野人",考察隊對這裡進行了現場搜索,在山梁半坡一個陡崖頂部發現了"野人"的6堆糞便,都已干燥。經觀察,有較多未消化的果皮,野栗皮等殘渣,在蕭興揚發現"野人"的地方找到的糞便中,還發現大量昆蟲蛹皮,糞便直徑2.5厘米,這些糞便與熊、猴、猩猩的均不相同,且又與人的糞便有差異。人是不會吃昆蟲與野果皮的。1980年考察隊又多次找到"野人"的糞便,經分析糞便內有未消化的竹筍、橡子和小動物的毛骨,糞便呈盤狀,在2個呈八字形的腳印之間,這明顯和其它動物大便方式不同,而與人相似。 竹是多年生木質化植物,具地上莖(竹桿)和地下莖(竹鞭)。竹桿常為圓筒形,極少為四角形,由節間和節連接而成,節間常中空,少數實心,節由箨環和桿環構成。每節上分枝。葉有兩種,一為莖生葉,俗稱箨葉;另一為營養葉,披針形,大小隨品種而異。竹花由鱗被、雄蕊和雌蕊組成。果實多為穎果。竹類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為營養生長階段,一旦開花結實後全部株叢即枯死而完成一個生活周期。 竹類植物根據地下莖的生長情況可分為三種生態型,即單軸散生型、合軸叢生型、復軸混合型。竹類的種類繁多,我國有500余種,大多可供庭園觀賞。常見栽培觀賞竹有:散生型的紫竹(phyllostachysnigra)、毛竹(ph.pubescens)、剛竹(ph.uiridis)、桂竹(ph.bambusoides)、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等,叢生型的佛肚竹(bambusauentricosa)、孝順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的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茶桿竹(pseu-dosasaamabilis)等。 1.葉呈狹披針形,長7.5~16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形,葉柄長約5毫米,邊緣之一側較平滑,另一側具小鋸齒而粗糙;平行脈,次脈6~8對,小橫脈甚顯著;葉面深綠色,無毛,背面色較淡,基部具微毛;質薄而較脆。 [編輯本段]生態習性 竹類大都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一般年平均溫度為12c~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竹子對水分的要求,高於對氣溫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散生竹類的適應性,強於叢生竹類。由於散生竹類基本上是春季出筍,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質化,所以對干旱和寒冷等不良氣候條件,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的要求也低於叢生竹和混生竹。叢生、混生竹類地下莖入土較淺,出筍期在夏、秋,新竹當年不能充分木質化,經不起寒冷和干旱,故北方一般生長受到限制,他們對土壤的要求也高於散生竹。 [編輯本段]繁殖方法 不同類型的竹種,繁殖方法不同。一般叢生竹的竹兜、竹枝、竹桿上的芽,都具有繁殖能力,故可采用移竹、埋蔸、埋竿、插枝等方法;而散生竹類的竹桿和枝條沒有繁殖能力,只有竹蔸上的芽才能發育成竹鞭和竹子,故常采用移竹、移鞭等方法繁殖。 叢生及混生竹類的繁殖: 1.移竹法(分蔸栽植)選擇生長旺盛的1~2年生竹桿,在離其桿25厘米~30厘米外圍,扒開土壤,找出其桿柄,然後用利鑿切斷其桿柄,連蔸帶土掘起,小型竹類可3~5稈成叢挖起,留2~3盤枝,從節間斜形切斷,然後種植於早已挖好的穴中。 2.埋蔸、埋桿、埋節法選擇強壯的竹蔸,在其上留竹桿長30厘米~40厘米,斜埋於種植穴中,覆土15厘米~20厘米。在埋蔸時截下的竹桿,剪去各節的側枝,僅留主枝l~2節,作為埋桿或埋節的材料。埋時溝深20厘米~30厘米,將節上的芽向兩側,桿基部略低,梢部略高,微斜臥溝中,覆土10厘米~15厘米。略高於地面,再蓋草保濕。為了促使各節隱芽發筍生根,可在各節上方8厘米~10厘米處,鋸兩個環,深達竹青部分,經處理的竹桿節部的成苗率可以提高不少。 散生竹類的繁殖: 1.帶母竹繁殖選擇1~2年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帶有鮮黃竹鞭,其鞭芽飽滿、竹桿較低矮、胸徑不太粗的母竹筍竹,挖前要確定竹鞭走向,然後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處截斷竹鞭。一般大型竹留來鞭30厘米~40厘米,去鞭70厘米~80厘米;中型竹留來鞭20厘米~30厘米,去鞭50厘米~60厘米。挖時不能動搖竹桿,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5~7檔竹枝、然後栽人於預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來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後及時澆水,覆草,開好排水溝,並設支架,以防風吹搖動根部,影響扎根。 2.移鞭繁殖選2~4年生的健壯竹鞭,在竹鞭出筍前1個月左右進行。挖出竹鞭後,切成60厘米~100厘米為一段,多帶宿土,保護好根芽,種植於穴中,將竹鞭臥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並覆草以防水分蒸發,一般夏季可長出細小新竹。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6~7盤枝葉。 3.實生苗繁殖采收成熟種子,以當年播種為宜,一般毛竹種子在一年後幾乎全部喪失發芽力。 [編輯本段]栽培方法 竹子的地下莖在土壤中生長,既要有充分的水分,又要有足夠的空氣,所以既要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土壤缺水,又要注意排除竹林中的積水。竹性喜土壤肥沃,一般冬季宜施人糞尿、廄肥等,生長季節宜施速效化肥。成片竹林可以劈山扶育,即在夏季砍除林內雜草,使其腐爛成肥料,同時疏松林地表層,改善物理性能,促進竹子生長,老竹園每隔數年要進行一次挖除老蔸的清園工作,尤其是叢生竹竹林。合理砍伐對竹林養護也很重要,采伐年齡一般毛竹6~8年,中小型竹4年左右。采伐季節以冬季最好。 [編輯本段]竹子水培方法 首先選當年生的嫩竹盡量多帶宿根,洗淨根,盡量晾干,然後用高錳酸鉀消毒晾干,再用b12浸泡5分鐘後稍晾,用定植籃加陶粒固定根部,把定植籃放在容器上,水位距定植籃底部始終保持1公分左右(植物的根會自動向水面生長),保持陶粒濕潤,每天向竹葉噴水多次,直到水生根自定植籃底部生出延伸之水中,繼續降低水面,以誘始根須繼續向水中生長,直到你滿意的長度。在出水根之前要注意避光,通風,保濕。 [編輯本段]中國竹類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產竹國,無論是竹子的種類、面積、蓄積量及竹材、竹筍的產量都雄居世界首位,竹子種類已知有39屬500余種,竹林總面積約420萬hm2。竹林資源集中分布於四川、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廣東,以及西部地區的廣西、貴州、重慶、雲南等省、市、自治區的山區,其中以福建、浙江、江西、湖南4省最多,占全國竹林總面積的60.7%。 中國竹類資源分布圖由於我國各地氣候、土壤、地形的變化和竹種生物學特性的差異,中國竹子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和區域性,薛紀如先生等將我國竹林劃分為五大竹區。 (一)北方散生竹區 包括甘肅東南部、四川北部、陝西南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及山東南部、河北西南部等地區。位於北緯30°-40°n之間,年平均溫度12℃-17℃,1月平均溫度-2℃-4℃,年降水量600-1200mm,該區約分布竹類10屬29種10個變種和變型。該區竹類以剛竹屬等散生竹為主。依據竹類水平分布,該區又可分為3個自然的亞地區:①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淮河、漢水上游竹區;②暖溫帶半濕潤氣候黃河中下游竹區;③暖溫帶半干旱氣候陝甘寧竹區。 (二)江南混合竹區 本區包括四川東南部、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南部及福建西北部,約相當於北緯25°-30°n之間,年平均溫度15℃-20℃,1月平均溫度4℃-8℃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