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和野豬是屬於同一物種,但兩者又有很大的區別,特別明顯的一點就是:豬通常是指人類喂養的家畜,通常情況不會攻擊人類,而野豬則是在野外生存,人類如果侵犯它們的領地,會受到攻擊!並且豬是可以食用的,而野豬是國家三級保護動物,是不可食用的!詳情如下:
豬
雜食類動物。豬一般多指家畜。豬是十二生肖之末,也稱之為亥。哺乳動物,身體肥壯,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較長,肉可食用,皮可制革,體肥肢短,性溫馴,適應力強,易飼養,繁殖快,有黑、白、醬紅或黑白花等色。豬出生後5-12個月可以配種,妊娠期約為4個月。豬的平均壽命為20年。
豬又名“烏金”、“黑面郎”及“黑爺”。《朝野佥載》說,唐代洪州人養豬致富,稱豬為“烏金”。唐代《雲仙雜記》引《承平舊纂》:“黑面郎,謂豬也。”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圖形與現在的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
野豬
【英文名】:wildboar 【中文別名】:山豬、豕 【分類】:哺乳綱、偶蹄目、豬科、豬屬 【體長】:一般90~200厘米 【肩高】:55~110厘米 【體重】:80一100公斤 【保護級別】:國家三級保護動物。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偶蹄目豬科豬屬的一種。又稱山豬。體軀健壯,四肢粗短,頭較長,耳小並直立,吻部突出似圓錐體,其頂端為裸露的軟骨墊(拱鼻);每腳有4趾,具硬蹄,僅中間2趾著地;尾細短;犬齒發達,雄性上犬齒外露,並向上翻轉,呈獠牙狀;野豬耳披有剛硬而稀疏的針毛,背脊鬃毛較長而硬;整個體色棕褐或灰黑色,因地區而略有差異。
形態特征:皮膚灰色,且被粗糙的暗褐色或者黑色鬃毛所覆蓋,在激動時豎立在脖子上形成一绺鬃毛,這些鬃毛可能發展成17厘米/6.4英寸長。雄性比雌性大。豬崽帶有條狀花紋,毛粗而稀,鬃毛幾乎從頸部直至臀部,耳尖而小,嘴尖而長,頭和腹部較小,腳高而細,蹄黑色。背直不凹,尾比家豬短,雄性野豬具有尖銳發達的牙齒。純種野豬和特種野豬主要表現在耳、嘴、背、腳、腹的尺寸大小程度上。 豬和野豬有什麼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