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印度粉如何搭配正文

印度粉如何搭配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的最根本原因是文化原因,因為凝聚力說到底是一種觀念,一種意識,一種文化的無形鏈接。因此,如果想了解印度的民族凝聚力問題,就必須首先了解印度文化,尤其要了解印度的主流文化,以及與主流文化密切相關的主流價值觀等問題。

(1)主流文化的親和作用

印度文化最基本的兩大特征是它的多元性和宗教性。印度文化從總體上說是宗教文化,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而在印度文化中,始終占主導地位的是印度教文化。即使是在佛教的鼎盛時期,在穆斯林和英國人統治時期,印度教信徒始終占多數。宗教信仰是印度民族凝聚力的粘合劑,而印度教信仰是大多數印度人之間存在親和力的根源。

印度教起源於原始崇拜和原始巫術,大約到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間,發展演變為吠陀教,此後又逐漸發展為婆羅門教,即今天的印度教。150年前,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一文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那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總之,印度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體,它既是一種信仰,又是一種生活方式。

印度教的龐雜正表現出它的接納和包容能力。因此,在印度,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等都能夠與之並存,並受到它的影響。

在主流文化的帶動下,印度民族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性格,如熱情奔放、能歌善舞,善於表達、長於思辨、富於幻想,以及時間觀念差、自由散漫、缺乏競爭意識等等。這些共同性格特征正反映出印度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

(2)人生哲學的認同作用

印度教哲學雖然五花八門、流派眾多,但有兩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萬物有靈和輪回轉世,這是印度教哲學的兩大基石,也是耆那教、佛教哲學的兩大基石。從這兩點出發,發展出印度教哲學的基本思想,即“梵我同一”的理論。“梵”是宇宙靈魂、宇宙本體(上帝),世界萬物都是梵的衍生物;個體靈魂(自我)是梵的粒子,與梵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個體靈魂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才能與梵合一,達到圓滿,達到極樂;“梵我合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終目標。

印度教哲學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內省的哲學。在物質與精神的基本問題上,印度教徒顯示出重精神輕物質的傾向。人們追求的主要是精神的圓滿,不注重物質享受。精神圓滿是印度人生哲學的基本價值取向。當年聖雄甘地主張“以東方的精神文明戰勝西方的物質文明”,詩哲泰戈爾那種追求精神圓滿及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境界,都是這種哲學、這種價值觀的表現。這一價值取向還導致印度古代的文學藝術的主流表現為浪漫主義、神秘主義和超現實主義。與此相反,中國人相對注重的是物質,是功利、是實用,因而在文學藝術上表現更多的是現實主義。

共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導致印度人彼此的認同。

(3)社會架構的穩定因素

在社會結構方面,印度自古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制度,即種姓制度。印度的種姓制度大約出現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吠陀時代,最初的種姓制度是社會分工的固定化,掌管文化和知識的祭司階層種叫做婆羅門,掌管政權和武裝的階層叫做剎帝利;從事商業貿易的階層叫做吠捨;從事艱苦勞動和為他人服務的叫做首陀羅。這種制度被寫進了宗教的經典,於是便作為宗教信條被固定下來,成為亘古不變的真理,長期地禁锢著人們的思想。印度的種姓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如今已經分化出許許多多的亞種姓或次種姓。由於宗教的束縛,不同種姓的人,尤其是低種姓的人,基本上都能夠安分守己,並不反抗。在他們看來,種姓是命中注定,是自己前生所作的業造成今生的果,只有安分守己、忠於天職,才能獲得來世的幸福。因此,人們都恪守種姓的規范,不敢越雷池一步。

數千年來,種姓制度作為社會穩定因素起著潤滑劑作用,即不管種姓間有多大矛盾,有多大歧視,基本上都能夠統一於總的社會框架之中持續運轉。

3、印度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政治、經濟原因

民族凝聚力既屬於文化范疇又屬於政治范疇。今天的印度民族凝聚力與近代以來的印度政治經濟變遷有直接的關系。

(1)甘地主義與國大黨的作用

英國人的統治使印度實現了歷史上空前的統一。在英國約200年的殖民統治期間,印度人民作為被統治、被壓迫、被剝削的民族,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抗和斗爭,最後終於趕走了英國人,取得了獨立。英國人對付印度人的一貫手法是利用矛盾,挑撥離間,各個擊破,分而治之。那麼,是什麼力量把一個愚昧、落後、松散的印度民族動員起來、團結起來的呢?

1885年,由印度一部分先進分子發起的印度國民大會黨成立,這是第一個全印度統一的政黨。到20世紀20年代,甘地成為國大黨的領導人。從此,甘地主義成為印度民族的精神武器,在反英斗爭中起到重要作用。甘地主義是在印度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印度實際提出的一整套理論,是人道主義為核心的民族主義。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斗爭策略在實踐中被運用,提高了印度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了民族凝聚力。而國大黨也實際上被視為“民族團結和新生的標志”。當時,各種反英勢力很多,斗爭方式也五花八門,但最後是甘地主義和國大黨的路線取得了勝利,原因在於甘地主義符合印度的國情,符合印度的文化背景,符合印度人的民族性格。

(2)尼赫魯家族的內外政策

國大黨在民族獨立運動中的歷史功績使它成為印度獨立後第一個執政黨。從印度獨立至今的54年中,國大黨執政達45年之久,而其中尼赫魯家族執政37年有余。在尼赫魯執政期間,他始終堅持了民族主義的立場,致力於印度民族的統一和復興。他說過:不管我們屬於什麼民族,什麼信仰,不論我們走到哪裡,我們都是印度人,世界其他國家的人也都認為我們是印度人。尼赫魯的內外政策大致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世俗、民主、社會主義和不結盟”。所謂“世俗”、“民主”是指要使印度人不分宗教、種族和種姓一律平等、自由。當然,這只是一種願望和原則,實際情況是另外一回事。他的“社會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制定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就是要實行經濟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保護民族資本和國有企業。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社會主義”就是民族主義。而“不結盟”則是他制定對外政策的指導方針,就是要在兩大陣營之間尋求平衡點,企圖左右逢源,最大限度地保護民族利益。毫無疑問,他的方針政策和政治主張不僅為印度的民族復興作出了努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印度民族的凝聚力。

尼赫魯去世以後到80年代末,尼赫魯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受到沖擊,國內民族和宗教矛盾加深,英·甘地在處理這些矛盾的時候采取了鎮壓的手段,致使她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此後,拉·甘地執政時期,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劇,閉關自守的經濟政策面臨改革。對內,他一面采取緩和民族矛盾的做法,一面進行經濟改革的准備工作。但在對外問題上由於他繼續奉行地區霸權主義,派兵插手斯裡蘭卡事務,致使他也遇刺身亡。總之,在國大黨執政的後尼赫魯時期,繼續奉行“世俗、民主、社會主義和不結盟”的原則,基本上維護了印度的統一和團結。

(3)印度人民黨的內外政策

拉·甘地之死使國大黨內部群龍無首,而印度人民黨趁機崛起。1992年,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因羅摩廟問題發生大規模流血沖突,印度人民黨借機煽風點火,提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和一門語言”的“印度教主義”主張,宣稱要重現“羅摩盛世”(羅摩是印度上古傳說中的英明國王,被印度教徒奉為大神毗濕奴的化身之一)。這一主張得到相當一部分印度教徒的擁護,尤其是城鎮工商業主的擁護,使這個組建於1980年的小黨一舉發跡,成為印度第一大黨,並成為領導24黨執政聯盟的核心力量。

盡管印度人民黨是靠“印度教主義”起家的,但上台以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也不得不逐漸淡化其“印度教主義”色彩,力爭以大印度主義代替印度教沙文主義,努力回避黨綱中“建廟、廢憲和統一民法”的綱領;為拉攏穆斯林選民,提出“社會發展十點計劃”,甚至宣傳說穆斯林也可以加入印度人民黨;為贏得低種姓的支持,推選來自南印度的賤民種姓的人為黨的主席。1998年,瓦傑帕伊政府讓人民勒緊腰帶實驗了核武器,為的也是緩和國內矛盾,振奮民族精神。可以看出,近年來,印度人民黨在不斷調整內外政策,對外推行大國外交戰略,討好美國,繼續與俄羅斯修好,也與中國改善關系。對內,打擊查谟·克什米爾和東北部民族分裂勢力,淡化寺廟之爭,竭力維護文化上的“多樣中的統一”,經濟上繼續改革開放。這些都對提高民族凝聚力有所補益。

印度還有一個有趣的政治現象,那就是統治集團在對內問題上分歧很大,鬧得不可開交,但在對外政策上卻大體一致。例如,印度發動過一次對華戰爭,三次對巴基斯坦的戰爭,並吞錫金,出兵斯裡蘭卡等,都能得到反對黨的默許和支持,很少受到批評指責。原因是印度的統治集團有強烈的大國、強國願望,從尼赫魯到瓦傑帕伊的歷屆政府首腦都曾以明確的言論表達過這一願望。但在世界大國或世界強國的夢想難以實現時,他們就退而求其次,爭取做地區大國、地區強國,於是他們不惜采取領土擴張、發動戰爭等手段企圖在地區稱霸。

三、印度的民族離心傾向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世界各大民族都有自身的凝聚力,但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離心傾向。所以在看到印度民族凝聚力的同時,還要看到印度民族中存在的離心傾向。主要有以下兩大方面

1、教派沖突、民族矛盾和種姓歧視

印度是一片滋生和蕃衍宗教的沃土,是個宗教匯聚的搖籃,在這裡不僅自產過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還在不同歷史時期接納過伊斯蘭教、基督教、拜火教和巴哈依教等。由於宗教的排他性和保守性,加上各宗教信徒間存在的利害關系,發生沖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印度最主要的沖突表現於是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一方面,1947年印巴分治的陰影並沒有消除,印巴間敵對情緒嚴重;另一方面,由於世界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的影響,印度教徒對國內穆斯林充滿不信任,穆斯林對印度教徒也滿懷戒心。特別是1992年因羅摩廟廟址問題引起流血沖突後,每有風吹草動,都要引發沖突和騷亂。2002年3、4月間在古吉拉特邦發生的教派沖突就是有力的證明。其次是印度教徒與錫克教徒之間的矛盾沖突。當年英·甘地在處理旁遮普問題時采取強硬手段,派兵圍攻阿姆利則金廟,造成5百多人死亡。她遇刺身亡以後,風波暫時平息,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再次是印度教與基督教的矛盾。印度的基督教徒大多數是低種姓或少數民族,本來就受多數派的歧視,加上近年來西方物質文化的強勁攻勢,使一部分極端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分子對基督教恨之入骨,他們屢次在全國各地搗毀和破壞基督教堂,制造流血事件。此外,佛教和耆那教信徒也有壓抑感,普遍對政府偏袒印度教不滿。

印度的行政區基本上是以語言劃分的,不同的行政區往往就是不同民族的聚居區。地區利益和民族利益交織在一起,使得地方主義情緒長期得不到解決。地方經常與中央鬧對立,中央的政令得不到貫徹執行。除了有爭議的查谟·克什米爾地區以外,旁遮普、泰米爾納杜、東北各少數民族邦也都有分裂活動甚至武裝恐怖活動。

印度的種姓歧視現象在大城市已經不多見,但在農村仍然頑固存在。印度農村幾乎每年都有屠殺低種姓的事件發生,有時一次屠殺數十人,因此農村的低種姓懷有恐懼感和不滿情緒。種姓歧視不僅帶來社會的不安定,也造成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目前低種姓的文盲率在95%以上,他們絕大部分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2、黨派斗爭

印度目前黨派林立,多如牛毛,看似民主,而實際上是一種力量分解和內耗。任何一個政黨都沒有單獨組閣的力量,都不能控制局面,也沒有任何一個政黨不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指責。作任何一項決定都要經過曠日持久的爭論,任何一項工作都要遭到反對黨的拆台和掣肘。

近年來,印度宗教、民族、種姓等問題的政治色彩日益濃厚,不同的利益集團都在尋找自己的政治代理人,同時各個政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日本增粘劑nc3520在哪買?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