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湯<br><br>功效:潤肺養顏;含粗纖維;減肥適用。<br>材料:南北杏20克,白菜干20克,紅蘿卜200克,蜜棗6粒。<br>制作:菜干浸軟切段,紅蘿卜去皮切成小塊,杏仁洗淨。將水煲開,下各料煲2小時,加些少冰糖即成。此湯也系去熱氣、清痰的好湯水。<br><br> 人參的種類
山參 山參:系珍稀藥材,產於長白山原始森林中。它主要生長於海拔2200--1000米,郁閉度0.7--0.8的山坡闊葉混交林中,分布區域一般具有濕潤型溫帶季風氣候特征,且多生於東西朝陽遮光避雨之處。野山參是藥效最好的人參,因其產量稀少而滋補效果顯著,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起死回生的仙草”。
紅參 紅參:圓柱形或紡錘形,細支根和須根已除去,表面紅棕色、半透明,偶有不透明的暗黃色斑塊。具縱溝、皺紋,參體上端可見橫紋,下部有2--3條扭曲交叉的支根,質硬,斷面平坦,角質徉,紅棕色。性偏溫,適用於氣弱陽虛者。
白參 白參:表面白色或淺黃白色,常見鈕樣結晶,體重質堅脆,斷面黃白色,疏松,有的具裂隙,味較其它參甜,嚼之能溶化,水煮則迅速膨脹。其質量以支大、色白、皮老、蘆長、須長無痕跡、不返糖折為佳。適用於氣陰不足者。二者相合,陰陽俱補,療效非凡。可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用法:泡酒、炖雞、煮湯、泡茶入藥。
鮮人參 鮮人參:長白山優質鮮人參是以長白山鮮人參為原料,利用現代科技精致而成,它集中了紅參、生曬參、糖參的優點,保持了人參的全部有效成分。 長白山優質鮮人參,即可直接藥用,又可制成多種保健食品、保健飲料。如人參菜肴、人參可樂、人參酒等。口味清新,強身健體,增進發育,延緩衰老。 紅參須 細支根和須根,表面紅棕色、半透明,偶有不透明的暗黃色斑塊。具縱溝、皺紋,參體上端可見橫紋,下部有2--3條扭曲交叉的支根,質硬,斷面平坦,角質徉,紅棕色。性偏溫,適用於氣弱陽虛者。 人參花 人參花性溫和,味甘微苦,其營養價值高於人參3.2倍,其中含有豐富的鍺元素,因為它具有極好的活性。因此,被醫學界譽為"神奇元素",它能幫助消除體內自由基,改善肌體內環境,維護人體正常新陳代謝,避免細胞老化,令人精力充沛,充滿活力,同時可增強肌體免疫力,防止腫瘤。1、一包人參花(含量3g)用一壺熱水沖泡,可反復沖泡3-4次,供2-4人飲用。 高麗參 高麗參功效:病後體質虛弱。產前產後衰弱。更年期,食欲不振,飲酒過量,對於補強精力,防止衰老更有特別功效。 用量:治療劑短期服用時:25-45克 補養劑長期服用時:8-15克 用法:將上述量的人參及1升水,3個大棗,3克姜片放進陶罐裡煮開,液量減至1/3,一天分2-3次服用
東北三寶 東北三寶:人參,適用於氣陰不足者。二者相合,陰陽俱補,療效非凡。可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鹿茸:功能: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固腰益腎,強筋健骨。不老草:主治:腎虛、陽痿不舉、腰虛腿痛、四肢麻木、腎炎、膀胱炎、婦女血寒、赤白帶下、風濕性關節炎
移山參 移山參:移山參是在采集人參之時把幼小的人參移植於山裡,再經過10-20年人工培育長大,移山參雖不如野山參名貴,但也屬參中上品,山參與其它參(如紅參,白參)的區別在於:同等年頭的山參的藥效是其它參的40-50倍,具有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嚇、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延年益壽,是不可多得之佳品。 保鮮人參 保鮮人參:長白山優質鮮人參是以長白山鮮人參為原料,利用現代科技精致而成,它集中了紅參、生曬參、糖參的優點,保持了人參的全部有效成分。 長白山優質鮮人參,即可直接藥用,又可制成多種保健食品、保健飲料。如人參菜肴、人參可樂、人參酒等。口味清新,強身健體,增進發育,延緩衰老。
人參是我國特產貴重藥材,也是世界上馳名的中藥,為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ginsengc.a.meyer的干燥根。原植物系多年生草本。原系野生,以東北長白山一帶為主產地。野山人參簡稱“山參”,生長年限不等,以年久者質佳;由於分布地點不集中,采集困難,產量稀少,價格昂貴,供不應求,因此人參由野生逐漸變為栽培。解放後,人參生產事業得到很大發展,目前絕大部分商品人參均系栽培品種。栽培人參稱“園參”,一般生長5年以後即可藥用。
有將園參種子撒在山野使其自然生長者,經過10年後起土的稱“籽扒參”。將幼小的野山參移植於田問,或將幼小的園參移植於山野而成長的人參稱“移山參”。在園參地中將園參收獲後,所剩下的未取盡的人參,經多年生長後的人參稱“池底參”,均屬野山參一類。
人參的加工方法比較復雜,僅國內商品人參即有幾十種規格:野山參分白參及全須生曬。園參分為生曬參、白糖參、紅參,紅、白參須等。另有石柱參,俗稱“邊條參”,亦屬紅參類,但外形稍異。
人參葉、果實,花及其根狀莖(參蘆)均可入藥。此外,尚有朝鮮進口的人參,稱“高麗參”,亦分紅、白兩種規格,功用與國產人參同。從美國及加拿大進口的為西洋參,目前國內已種植成功。
由於人參價格昂貴,經常出現以假充真,目前較常見的偽品有豆科植物野豇豆,馬齒苋科植物栌蘭,菊科植物山莴苣,茄科植物華山參和莨菪,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桔梗科植物桔梗、金錢豹、羊乳、沙參,商陸科植物商陸等,均應注意鑒別,以防誤用。
[別名]棒槌。
[產地]主產於吉林撫松、集安、靖宇、安圖,遼寧桓仁、寬甸、新賓,鳳城,黑龍江東寧、寧安等地。
[產季]秋季9~10月為正產期,此時采收的人參質量最佳。山參亦宜秋季采收,此時果實成熟,為鮮紅色,俗稱“紅榔頭”,易發現。過10月莖葉枯萎,不易尋找。
[產地加工]采挖時首先將周圍雜草除去,然後起土,主要以骨針撥松泥土,將參須小心撥出,以免折斷根和傷破根。鮮人參稱“水子”或“水參”,漿足飽滿。鮮園參稱“園參水子”,鮮野山參稱“野山參水子”。其加工方法如下:
1.生曬參:(1)除去水參表面浮泥後,放入沸水內微燙,取出放盤中,晾曬1~2日,再用繩子吊於空氣流通的高處晾干。一般園參多采用此種方法加工,成品稱“姜生曬”或“原皮生曬”。
(2)將水參經清洗泥土後放入盤內,曬5~6小時,晾於屋內使其回性,再曬至純於即可。曬時宜注意勿使參須曬的過分,以防折斷。全須生曬(又稱“沖生曬”)即采用此法加工。成品體輕,皮松,斷面發白,出貨率雖低,但質量佳。
2.白參:又名糖參,系將水參連同須根一起浸入水中,刷去泥土。刷完後用水浸煮(炸透)。為使糖汁容易浸入根內,用鋁制的排針將參體上的蘆頭及主根全部順序扎透,扎的深度以透過參體為止。然後用骨制的順針在未能排針處(如蘆頭與主根交界處、側根與須根交界處)進行順針。將扎針後的水參散放在盆內進行浸糖,倒入不燙手的、135度(100ml溶135g糖)濃度的熱糖汁,蓋上竹簾,可用物壓緊,勿使參體浮出糖面。約24小時,取出擺在玻璃盤內曬一天,再用濕毛巾悶潮,使其全身軟化。此後進行第二次順針,再用128度濃度的糖汁浸6~8小時,取出,用溫水沖去浮糖,置於晾盤內曬干即為成品。一般用人參、籽扒參和形體較好的園參加工成白參。因糖參不易保存,商品大多加工成生曬參與紅參。
3.紅參:又名“生蒸參”。系將挖回的水參用清水洗淨,剪去參須及支根,然後蒸2~3小時,至參體柔軟後取出,放入烘爐內進行干燥。如為紅色即證明加工適當,如為黑紅色,可再放於日光下進行干燥,如為白色,可放入溫室內繼續用火進行干燥。一般園參漿液足壯者多采用此種加工方法(漿液不足蒸後抽搐)。根據人參形態分為普通紅參與邊條紅參。
4.白參須:多為加工姜生曬時剪下之須根,用淨水將須搓成潔白色,勿使破皮,曬干即可。目前商品有白混須和白直須兩種規格。
5.紅參須:為紅參加工時剪下或折斷的側根、須根,或加工白參去掉的參腿、參須,經蒸2小時左右,取出用火烘、烤干即可。目前商品有紅混須、紅直須、紅彎須三種規格。
[性狀鑒別]完整的人參根可分體、蘆、艼、腿、須等各部。主根的全體稱體;上部遺留的根狀莖稱蘆,多彎曲,其上有許多碗形凹窩,凹窩與凹窩之間有細的縱紋和橫紋;從蘆頭上旁生較細的不定根稱寧,多數為2~3支,如人手狀,成品多已除去;側根為腿,分支3~5不等,成品已除去或部分殘留;須為須狀根。觀將園參與山參各種加工後的成品性狀分述如下:
1.園參(栽培人參)
(1)生曬參:有姜山曬與全須生曬之分。姜生曬外形呈圓柱形或紡錘形。保留有原來的外皮,呈灰黃色。參體有明顯的縱皺,上端有環紋,多數可見有突起的橫節。斷面灰白色,顯菊花紋。腿短而彎曲。須根和部分細支根均已去掉,只留有短蘆。
全須生曬參具完整的寧、蘆頭和參須。參須多用線纏繞以保持人參原有的形態,須上偶見散生的細小疣狀突起(習稱珍珠點)。斷面黃白色。氣微香特異,味微苦甘。
(2)白參(糖參):根呈圓柱形,蘆與須齊全。參體長3~15cm,直徑0.7~3cm。表面白色或淺黃白色。上端有較多的繼續環紋。遍體可見針刺所形成的針痕,外皮較松泡,縱紋不顯,參體或參腿上常見糖樣結晶。斷面黃白色,疏松,有的具裂隙。因其在加工時吃糖較重,味較其他參均甜,嚼之能溶化,水煮則迅速膨脹。
(2)紅參:根呈圓柱形或紡錘形。全長5~20cm,體長5~10cm,直徑1~2.5cm。表面紅棕色,半透明,有的參體上部不透明,且顯暗黃色斑塊。上端肩部鈍圓,與蘆銜接,蘆頭較短,多生分枝,有縱向粗細的順紋,漿不足的顯抽溝。參體上端可見環紋和縱皺。腿側扭曲交叉。參須已除去。質硬,折斷面平坦,角質樣,斷面紅棕色,中間有稍淺的圓心。氣微香特異,味微苦、甘。
商品紅參分為普通紅參與邊條紅參。普通紅參栽種時間短,一般6年收獲,參皮較嫩,肩部不顯橫皺紋,特點是身短而粗胖,支根不限。邊條紅參又稱石柱參,生長年限較長,一般在8年或9年,其中倒栽二、三次,並整形下須,使呈人形,其特點即蘆長、身長、腿長;體形較美;肩部有明顯的橫皺紋,習稱“有皮”,參體表面棕紅色,有肉嫩感(習稱“有肉”,即“有皮有肉”感)。質量較佳。
(4)白參須:分兩種,較粗直的為白直須,整齊,常用繩捆成圓錐形的把。細而彎曲的稱白彎須,多不整齊,絞結成團。均為白色或黃白色。性狀與生曬參的須根相同。
(5)紅參須:也有紅直須、紅彎須、紅混須之分。均為紅棕色,半透明,角質狀,有細的縱紋,須根上偶有珍珠點,但不明顯。
2.山參(野山參)
(1)生曬山參(即全須生曬):形狀大小不一。分順直體(俗稱文形)和橫體。橫體呈八字分開,俗稱武形。山參蘆長2~8cm,大部與身長相等。蘆上有節,稍扭曲如雁脖,俗稱雁脖蘆,形細干枯而堅實,由於參齡年久,下部蘆碗逐漸消失,而無痕跡,形成圓柱形,俗稱圓蘆,牢結於基部。蘆碗似馬牙形或圓形,密結而環生,四面均可顯出,很少有生長竹節蘆和線蘆的。蘆上之寧系左右互生而下垂,中部豐滿,形如棗核,俗稱棗核艼。參體長2~10cm。主根的頂部較寬而圓滿,俗稱“寬肩膀”,下細,中部直徑1~2cm。表面灰黃色,外皮緊,有縱皺紋,上部有明顯的細密螺旋紋,俗稱“鐵線紋”,中部有縱紋抽皺。腿2~3分歧。須稀疏較長,多為參體的2~3倍,清晰不亂,細須似柳枝,左右互生,纖維柔韌,不易斷,參須全用線纏繞,俗稱皮條須。參體、腿及須上均間有明顯的圓形珍珠疙瘩。斷面皮部顯裂隙,形成層明顯。氣微香,味微苦、甘。可見山參之蘆、寧體、皮、紋、腿、須及珍珠疙瘩等均與園參有所區別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