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青銅器上的紅斑是怎樣形成的正文

青銅器上的紅斑是怎樣形成的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青銅器上的紅斑是怎樣形成的
 
琺琅器主要有兩種,一是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琅,約在蒙元時期傳至中國,明代開始大量燒制,並於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後世稱其為“景泰藍”。此後,景泰藍就成了銅胎掐絲琺琅器的代稱。另一種是來自歐洲的畫琺琅工藝,它在清康熙年間始傳人中國。具體說來,掐絲琺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工藝水平均明顯下降。清代的景泰藍工藝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花紋圖案繁復多樣。乾隆時期制品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後的出品物也絕不遜色。20世紀初葉,景泰藍總體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只有“老天利”、“德興成”制作的景泰藍做工細,質量好。畫琺琅技術自傳入中國後,在康、雍、乾三朝得以發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紋飾、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康熙時期的畫琺琅器釉色亮麗潔淨,紋飾以寫生花卉及圖案式花卉為主。雍正年間的畫琺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澤亮麗,超過康、乾二朝。乾隆年間的畫琺琅器裝飾趨向”稠密”、“細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裝飾方式,工藝上出現了畫琺琅與內填琺琅、掐絲琺琅等相結合的現象。琺琅器作為藝術品收藏中的一個門類,也吸引了廣大的收藏愛好者,收藏對象以景泰藍居多。我們所指的景泰藍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藝復雜的景泰藍,當時景泰藍工藝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後,國內遺存民間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藍幾乎蕩然無存。稀少的存世量與廣闊的市場需求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反差和增值空間。而且當今市場上景泰藍器皿與同時代的景德鎮官窯瓷器相比較,價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潛質相對也更大。在中國古代,由於琺琅器最初從大食國(大食為唐宋時代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總稱。起源於波斯語稱阿拉伯人為tazi的音譯。有白衣大食(661-749),以敘利亞大馬士革為首都,稱倭馬亞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達為首都,稱阿拔斯王朝。910年以後又有以開羅為首都的法蒂瑪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後則是塞爾柱王朝(1158-1258)。)傳來,因此稱之謂“大食窯,鬼國窯”。之後雖稱謂因譯名不統一而出現多種不同寫法,如“佛郎嵌”、“鬼國嵌”、“法藍”、“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發音基本一致,現在基本統一為“琺琅”。
 
鑒定之間都是相通的,無法單一鑒定某種東西,需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瓷器
以下供參考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因為,古陶瓷鑒定是一門綜合的技術,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確的判斷。對初學者來說,如能潛心鑽研,循序漸進,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鑒別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現將古陶瓷鑒定方法介紹如下:

一、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采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淨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征。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淨,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二、從各朝代陶瓷的紋飾去判斷

  鑒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紋飾的鑒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紋飾就象一個人的衣冠,它有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我們鑒定古陶瓷時千萬不要忽視它。

  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

  紋飾本身有它的時代性,它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所以,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圖、真武大帝、花捧回文、書寫回文、仙人朝聖圖等圖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所以,在瓷器圖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樣的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

  作紋飾鑒定時,對不同時代要掌握其不同紋制手法。例如我們最常見的雲紋,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雲”,只要細心研究,不難發現,每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繪制方法。

  元代朵雲紋,其寫法基本可分為兩種。第一種,身繪成如意頭狀,多不對稱,邊大邊小,其尾前段肥大,後半段細長,整個造型活像一條大頭小蝌蚪在游動著。第二種,也繪一個不對稱如意頭為身,拖一長尾,尾的前段長出兩個小頭,其尾活像萌芽的種子根部,其如意頭下的兩個小頭,又似兩片小葉托著一朵盛開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間的朵雲,又有變化,雖然也是繪如意頭為身,但身上的飄帶增多了;有的雲頭下飄出一帶,有的在雲頭左、右兩邊和尾部各飄出一條雲帶,有的還在前者的繪法上在雲頭部再長出一帶;所繪如意頭豐滿肥壯,飄帶瘦長,變化多樣。明代中期,成化年間的如意雲,飄帶較長,是如意雲頭長度的兩倍,尾部的飄帶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雲塊,和前期一條帶狀有所變化,雲頭又似露齒的獸面。到明代中期,萬歷時的朵雲,又有三種形式:(1)有飄帶的朵雲,飄帶加粗,雲頭縮小。(2)把雲頭拉成一塊長雲,朵雲無頭無尾、畫工簡單。(3)繪一如意頭雲頭,全身繪飄帶數條,不分頭尾。發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時期,朵雲頭拉長,左、右飄帶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狀。原來的雲頭沒有了,在雲頭上端、左右兩邊和尾部的飄帶均變成了雲頭。再發展到乾隆年間,朵雲頭不是一個,而是幾個相連在一起,形成“一串雲”。朵雲的雲頭寫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飄帶活像一撮須,或者把如意雲頭拉長,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元、明、清三朝,朵雲繪法藝術最高,給人以美的享受。總之,我們鑒定陶瓷紋飾時,必須對它的民族性和時代的特殊性有所了解,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

三、從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斷

  陶瓷鑒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飯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對它也許注意不多。其實,它的造型也是不斷地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唐代的飯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實平足,胎厚,體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豐滿,圈足較高,給人以古拙穩重之感。入清以後,特別是康熙時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沒有明代大,腹深但顯得瘦小,圈足開始變矮。到雍正以後,其圈足最下處,一改明代的平齊而向圓形(俗稱“泥鳅背”)演變。

  又如,我們常見的口小、肩豐、圈足的梅瓶,它也隨著不同時代而變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頸,肩特別豐,身體修長,圈足,給人以古樸秀美之感。到元代,則改宋代時的小撇口為板唇口,短頸加高,從直統式小頸改為喇叭狀,下身加粗,體形變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為卷唇口,肩豐而斜,下身略胖,改變了宋代的秀長身形,向平穩實用發展,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時期。發展到清代雍正時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為式樣,但其口往往略高於明代,和頸相接處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沒有明代早期那麼好看。這時期的梅瓶,雖然豐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線條美。到清代後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藝術欣賞價值也就更差了。

  筆筒是文房四寶之一。順治年間的筆筒體形高,平底無釉,胎厚體重。到康熙年間,體形略為降低,這時筆筒胎壁適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塗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內邊的一圈則無釉。這種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們稱之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後筆筒變得胎體略寬,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著鮮明的時代的印記。因此,認識、熟記各個時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雞頭壺”,我們應該知道這種壺是三國、晉朝、南北朝的產物。說起“宮式碗”,則應該知道是明正德年間產品的一種造型。如果是“觀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葉瓶”等等,這些都應是清代康熙時期生產的器物。所以說,型制對古陶瓷鑒定是非常重要的。

四、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別

  款識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裡,身的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上某某皇帝的年號,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樣,以表示年記。這種年款,有一部分是專為宮廷燒制的,叫“官窯”款;有一部分是民間燒制的,叫“民窯”款。除了記年款,還有殿名款(如體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這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居住過的殿堂)、齊名款、軒名款、贊譽款、吉祥款、陶工款、供養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樣款(如白兔、雙魚、折枝花朵等),等等。這些都稱為款識,是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識,應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銅器上銘紋和徽號已經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陝西鹹陽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時候,廣州中山五路發掘一處秦漢遺址,曾發現有帶“官”字的陶片;在三元裡一個西漢初年墓中,也發現有“居室”款。

  瓷器的款記一般都以官方有關。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見有“大觀”、“政和”等帶國號的款;在元代,景德鎮的瓷器中常有“樞府”、“太禧”款識的。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關的記年款。

  明代開國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換了27個皇帝。這個時期的瓷器,普遍書寫皇帝的年號。對於這些年號,我們在鑒定時,可以從中找出其規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識最多,但偽款也特別多。所以,在鑒定時要多作比較,要注意每個朝代的字體、風格、每一筆劃的特征,這樣,才能准確的判斷出真偽。

  明清的記年款有一定的規律性。絕大部分的記年款,都寫上國號和皇帝的年號。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僅有“隆慶”一朝寫“年造”而不寫“年制”。明代最早寫款從永樂開始,但它的款識也僅寫“永樂年制”四字篆書。“大明永樂年制”、“永樂年制”從未有楷書款,若有則是假款。從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號款,都是六字楷書款。但雍正一朝楷、篆書款同時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

[1] [2] 下一页

修花堂化妝品信息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