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 14.西貢蕉西貢蕉屬粉蕉類型,又名粉沙蕉、米蕉、糯米蕉、蛋蕉,約在1932年從越南引入,為廣西南寧、龍州一帶的主栽品種,各產區均有引種。植株假莖高400~500厘米,葉柄極長達70厘米,葉色淡而有紅色斑紋。葉片背面密披蠟粉;果糟梳數多達14~18梳,果指數多,果形似龍牙蕉但較大,兩端漸尖、飽滿,果指長11~13.5厘米,果皮薄,皮色灰綠,成熟時為淡黃色且易變黑;果肉乳白色、肉質嫩滑味甚甜,可溶性固形物24%,最高達28%,香氣稍淡;一般情況下單株產量15~20千克,抗風、耐寒耐旱適應性強。該品種產量中等、品質優、抗逆性強但皮薄易裂、不耐貯運,又易感染巴拿馬枯萎病。 此外,1982年從孟加拉引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的孟加拉蕉、中山大粉蕉等均後粉蕉類型。 15.美蕉美蕉屬龍牙蕉類型,又名龍牙蕉或過山香蕉,為福建省的主栽品種。植株假莖高340~400厘米,色黃綠具少數褐色斑點;葉窄長,葉柄溝深;果形紋短而略彎。果指長13.0~16.5厘米、飽滿、兩端饨尖、果皮甚薄,成熟後皮色鮮黃美觀、無斑點;果肉乳白色,果肉組織結實、肉質柔滑而香甜,可溶性固形物23%~26%;單株產量一般15~20千克,耐寒。該品種產量一般,但品質好、適應性強、抗風力弱,易感巴拿馬枯萎病。 此外,1984年從雲南景洪引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的雲南孟加拉等也屬龍牙蕉類型。 香蕉的分類 蕉類在植物學上屬於單子葉綱,芭蕉目,芭蕉科,芭蕉屬。香蕉有兩個祖先,即尖葉蕉和長梗蕉。香蕉栽培種就是這兩個原始野生蕉種內或種間雜交後代進化而成的。香蕉是一個統稱,別名芎蕉(是因果指稍彎而得名),甘蕉(在古代已有此稱),芭蕉,農蕉。我國習慣上依據香蕉的莖、葉、花、果的形態區分為香蕉、大蕉、龍牙蕉與粉蕉。1955年西蒙氏提出了香蕉標分分類法,20世紀80年代,廣東省果樹研究所等應用同工酶、染色體、果實性狀與植物學形態,對國家果樹種質廣州香蕉圃保存種植的100多個品種品系進行分類,摸出了一些規律。 西蒙氏分類法. 西蒙氏分類法是用標分法以香蕉的15項性狀作為標准,然後用與尖蕉、長梗蕉逐項比較,按其異同分別標分,凡香蕉性狀與尖蕉同者,給予1分,與長梗蕉同者給予5分,性狀介乎尖蕉、長梗蕉兩者之間的,按其相同程度,分別給予2~4分,由得分多少來確定所受尖蕉與長梗蕉影響的大小,作為分類的依據(表5)。 表5香蕉標分分類法的形態表征表 分類標志尖葉蕉(簡稱m.a)長梗蕉(簡稱m.b) 1.假莖色澤或深或淺著有褐斑或黑點邊不顯著或無 2.葉柄槽緣直立或向外,下面具膜翼,不緊裹假莖邊緣向下,下部無葉翼,緊裹假莖 3.果軸一般有茸毛或毛光滑無毛 4.果梗短長 5.胚珠每心室具兩行整齊胚珠每心室具四行不整齊胚珠 6.苞片肩一般較高(苞片莖部至苞片最闊處之高與苞片高之比<0.28)一般較低而寬(比例>0.30) 7.苞片卷曲程度苞片展開向外彎曲且向上卷苞片僅掀起,但不反卷 8.苞片的形成披針形成長卵形寬卵形 9.苞片尖端銳尖鈍尖 10.苞片色澤外部紅、暗紫或黃色,內部粉紅、暗紫或褐色外部為明顯的褐紫色,內部為鮮艷的绯紅 11.苞片褪色內部由上至下漸褪至黃色內部均勻褪色 12.苞痕突起微突起 13.雄花游離瓣的形狀瓣尖下或多或少皺紋罕有皺紋 14.雄花被瓣色澤乳白色 或多或少有粉紅色 15.柱頭色澤橙黃色,艷黃色奶油色、淺黃色或粉紅色
注:據simmonds和shepherd,1955年。 根據表列的性狀標分,香蕉栽培種中標分15~23分的來源於尖葉蕉,標分26分或更多的為尖葉蕉與長梗蕉的雜交種。 [編輯本段]【分布區域】 原產於亞洲東南部熱帶、亞熱帶地區。 我國是世界上栽培香蕉的古老國家之一,目前國外主栽的香蕉品種大多由我國傳去。香蕉分布在東、西、南半球南北緯度30°以內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世界上栽培香蕉的國家有130個,以中美洲產量最多,其次是亞洲。我國香蕉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台灣、雲南和海南,貴州、四川、重慶也有少量栽培。廣東以湛江、茂名、中山、東莞、廣州、潮州為主產區;廣西以靈山、浦北、玉林、南寧、欽州為主產區,福建主要集中在漳浦、平和、南靖、長泰、诏安、華安、雲霄、龍海、廈門、南安、莆田和仙游等縣(市、區),台灣的香蕉以高雄、屏東為主栽區,其次是台中和台東等地。 [編輯本段]生長環境 1.溫度分布區大多年平均21℃以上,少數20℃左右,香蕉要求高溫多濕,生長溫度為20-35℃,最適宜為24-32℃,最低不宜低於l5.5℃。香蕉怕低溫、忌霜雪,耐寒性比大蕉、粉蕉弱.生長受抑制的臨界溫度10℃,降至5℃時葉片受冷害變黃,1-2℃葉片枯死。果實於12℃時即受冷害,催熟後果皮色澤灰黃,影響商品價值。 2.土壤與水分香蕉根群細嫩,對土壤的選擇較嚴,通氣不良結構差的粘重土或排水不良,都極不利於根系的發育,以粘特含量<40%、地下水位在1m以下的砂壤士,尤以沖積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為適宜。實踐證明,如土壤物理性狀不好,即使肥水供應十分充足,也難以促進香蕉正常生長。土壤ph值4.5~7.5都適宜、以6.0上為最好,因5.5以下土壤中鐮刀菌繁殖迅速而凋萎病易於侵害。鹽性環境香蕉雖不甚敏感,但土壤含可交換性鈉離子若超過300mg/l.時也不適宜。降雨量以每月平均100mm最為適宜,低於50mm即屬干燥季節,香蕉因缺水而抽蕾期延長、果指短、單產低。如蕉園積水或被淹,輕者葉片發黃、易誘發葉斑痫、產量大降,重者根群窒息腐爛以致植株死亡。 3.風香蕉葉片大、假莖質脆、根淺生,容易遭受風害。風速25-30km/h葉片撕爛、葉柄吹折,65km/h.假莖折斷或整株吹倒;100km/h能將整個蕉園摧毀。 [編輯本段]【栽培意義】 香蕉果實香甜味美,富含碳水化合物,營養豐富,據分析,每100克果肉中含碳水化合物20克、蛋白質1.23克、脂肪0.66克、粗纖維0.9克、無機鹽0.7克,水分占70%,並含有維生素a原(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以及維生素u等多種維生素,此外,還有人體所需要的鈣、磷和鐵等礦物質。其中香蕉含有相當多的鉀(一條中等大小的香蕉含有451mg的鉀)和鎂。鉀能防止血壓上升及肌肉痙攣;而鎂則具有消除疲勞的效果。香蕉也是一種天然的制酸劑。由於香蕉對消化、吸收相當良好,因此從小孩、到老年人,都能安心地食用,並補給均衡的營養。 香蕉果實除作水果外,非洲、亞洲、美洲熱帶地區也作為糧食。香蕉果實除鮮食外,還可以制成各種加工制品和提取香精原料;香蕉植株具有高的藥用價值:果實性寒,能滑大腸、通便,潤肺;莖、葉可利尿,能治水腫、腳氣;根搗碎後可治瘡毒、結熱和痢疾;花和花苞可治吐血和便血。新鮮的干莖、吸芽和雄芽也含豐富的營養物質,粉碎後可作豬飼料。假莖的纖維可制繩索、麻袋和造紙。總之,香蕉作為水果、糧食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對於南方農村起著脫貧致富的作用。 [編輯本段]【栽培特點】 香蕉是多年生大型草本單子葉植物,其地下莖為粗大的球莖,根、莖、葉、花、果及吸芽(繁殖用)均由此長出。正在結果的香蕉 香蕉喜高溫多濕,通常生長溫度20~35℃,最適溫度24~32℃,各器官的臨界溫度為葉片10~12℃,果實13℃,根13~15℃。年均溫21℃以上是香蕉的主要分布區,少數分布在20℃及其以下的地域。香蕉植株水分含量高,葉面積大,蒸騰量大,故需水量也大。香蕉月平均水分以200~300毫米最適宜,至少不得少於50毫米。香蕉要求充足的陽光,但不能太猛烈。有文獻報道:光強度從2000勒克司增至10000勒克司時,光合作用迅速增強,但從10000~30000勒克司的光強度下,光合效率增加緩慢。光照差果實的光澤、風味差。香蕉無主根、正常植株有200~300條須根 海南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