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3種白僵菌及地孢白僵菌種內變異(李增智等,1998),菌株間的dna圖譜表現了明顯的多態性,但與寄主和采集地未表現相關性(林華峰等,1998)。室內測定表明,白僵菌胞外蛋白酶產量大的菌株,松毛蟲死亡率高,而產孢量大小與菌株毒力之間沒有明顯相關性(樊美珍,1994)。通過紫外誘變獲得了chi1316菌株,幾丁酶活力提高3倍,遺傳穩定(彭仁旺等,1995)。紫外線對白僵菌的影響表現在孢子活率降低和孢子萌發延遲,使毒力下降兩方面,兩者和毒力的相關性為0.8293和0.8448,均達極顯著水平,因此白僵菌在使用過程中,孢子在環境中的穩定性受紫外光影響較大,菌株的殺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孢子的抗紫外線能力(黃和春等,1998),此外,白僵菌對馬尾松毛蟲幼蟲毒力高低,也與孢子萌發中的(gt­50­)相關極顯著(林華峰等,1998c)。
1.1.2白僵菌的生產:我國過去一直沿用固體培養方法,菌劑質量差,成本高,生產周期長(約15天),產品不能定型,影響防治效果和面積。湖南微生物所1993年采用液固兩相一體化生產新工藝,可以優質、快速、大量生產球孢白僵菌,菌粉孢量達150~200億/克。采用全密閉式抽風負壓分離技術的高孢子粉含量達1000億/克,2個1500升發酵缸每月可產2600kg高孢粉。高孢粉便於貯存和運輸,能用於多種劑型配制(缪文超,1993)。中國農科院生防所研制的白僵菌可濕性粉劑,含孢量500億/克,懸浮率>90%,田間使用可避免粉塵飛揚(張愛文等,1992)。安微農大生產的“951白僵菌油劑”含白僵菌高孢粉50%,抗氧劑5%,增活劑cii0.025%,增效劑m0.01%、紫外吸收劑a0.01%和溶劑油s,常溫下貯存8個月,孢子萌發率40%,對馬尾松毛蟲測定白僵率達56%,該劑型已建立企業標准(李農昌等,1996),廣東省林科院已使白僵菌生產工藝規范化,生產周期縮短51.1%,成本降低21.35%,建立了企業標准(殷風鳴、潘務耀、李增智,1996)。這些重大的改進,已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能生產高孢粉的國家,白僵菌的產量居世界第一。
1.1.3產品質量標准與質檢技術:對於3種白僵菌及球孢白僵菌菌株可用rapd-pcr鑒定(李增智,1998),對於產品的含孢量可用分光光度法測定(王成樹,1998),對於標准菌株,安徽農大提出用數值分類法篩選球孢白僵菌中心菌株作為標准株,即:對測試菌培養性狀編碼,由所得8個指標對供試菌株求相關系數矩陣,根據不同菌株所在行、列的相關系數求得平均相似值s,s>755的菌株具備中心菌株條件,將標准菌株毒力與其它菌株相比較,得到不同菌株的毒力效價單位(王成樹,1999)。對於生測指示昆蟲,全國森防總站經過篩選,認為白紋伊蚊幼蟲較適宜,對白僵菌較敏感,lc50=7.06-8.83mg/ml,並建議用球形芽孢桿菌sp1188作標准品(周新勝,1996,1997)。為使我國白僵菌產品實現政府登記,步入商品化生產,迫切需要建立產品質量標准及質檢技術方法。
1.1.4產品貯存、包裝:作為商品生物制劑存貯期應達2年才具市場價值。在我國北方10~20℃,rh33~50%的條件下,白僵菌孢子粉的貯存期可達2年以上(楊敏芝等,1994)。在浙江將孢子粉置入石灰缸內可貯6個月(10月至4月),孢子發芽率由87.2%降至81.5%基本保持質量。安徽對白僵菌混合粉劑采用充氮包裝,在室溫(經過夏天)貯藏半年,孢子萌發率仍達70.56%,而對照僅為30.96%(王成樹等,1997)。
1.1.5生物學特性與使用技術:研究表明,0~10℃自然變溫下,白僵菌孢子不萌發侵染(林華峰等,1999)並且寄主有一定免疫防御能力,尤其在低溫環境中更易顯現(林華峰,1998a)。我國馬尾松毛蟲2~3代區,冬春rh<85%,過去提倡的冬前或冬季施用白僵菌是不適宜的,主張一般年份在6月份放菌防治第一代幼蟲(林華峰等,1998b)。實踐表明只有在18~24℃、rh>90%溫濕雙因子共存時才有白僵病的流行(梁修山等,1999)。
1.1.6防治對象與應用效果:我國應用白僵菌防治馬尾松毛蟲已有30年的歷史,浙江用高孢粉(1600~2100億/g)1kg/公頃使松毛蟲死亡率達80~92%(吳正東等,1994);湖南從1985年起連續8年施用白僵菌79噸,防治松毛蟲4.3公頃,致死率>85%(黃向東等,2000)。近年來擴大應用范圍,防治多種林業害蟲都已取得較好防效,如在廣東用白僵菌(星天牛菌株)粘、膏、塗孔法防治木麻黃的星天牛,20天後死亡率達70%,30天後達100%,(五素草等,2000)但安徽由蛀孔注射菌防治松禍天牛的僵蟲,死亡率達10.5-18.3%(孫繼美等,1997)。在雲南防治松針斑蛾(elerusialcptalina),幼蟲、蛹總僵死率78.6—88.1%(李學萍,1998),東北在土壤施用白僵菌(菌株采自上中)防治落葉松球果花蠅(strobilimyicaspp),死亡率64.7~81.1%(閻峻等,1995)。但防治落葉松葉蜂效果僅28~52%(周淑芷等,1994)。安徽用白僵菌噴霧防治一字竹象otidognathrsdavidis效果達72.2%(將德冀等,1994)。江西在5月20℃、rh>90%竹蝗1齡盛期施放白僵菌,跳蝻死亡率達80%以上(黃烈燕,1994)。隨著我國白僵菌系列產品的發展,將會在林蟲防治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1.2布氏白僵菌
布氏白僵菌對地下害蟲有較強的寄生能力,在東北用112.5~150kg/公頃施用對苗圃大黑鰓金龜防效66.9%~85.0%,僵蟲率55.6%~68.4%(李蘭珍等,1998)。
此外,廣東應用蠟蚧輪枝菌防治大發生的濕地松粉蚧oraccllaacula取得顯著防效,林地用16.5×1012及33×1012孢子/公頃,死亡率達92.7%及99.5%(潘務耀等,1994;殷風鳴等,1994),是昆蟲病原真菌在林蟲防治上的又一資源。
2昆蟲病原細菌
蘇雲金桿菌(bacillusthuringiensis)制劑占國際生物農藥市場銷售額的80%,廣泛應用於各國農林害蟲的防治,在我國已應用於50多種森林害蟲的防治。除已生產的菌種之外,我國進行了蘇雲金桿菌的資源調查,bt在我國森林土壤中的分離率平均為4.21%。出土率為14.32%,分離的bt60%對森林主要害蟲(楊扇舟蛾、舞毒蛾、馬尾松毛蟲)高效,分布調查的優勢亞種為庫爾斯塔克亞種(b.t.subsp,kurstaki)和松蟲蜀亞種(b.t.subsp.dendrolimus)(戴蓮韻等,1994)。近年,中南林學院從馬尾松毛蟲蟲糞分離出bt“62菌株”(h4血清型為一新的酯酶型)對15種鱗翅昆蟲效果好,氣溫越高死亡越快,最短只4~6小時,與濕度關系不大。對馬尾松毛蟲5齡蟲2架次飛防,累積死亡率在90%上,並有明顯的後效作用(黃健屏,1998)。江蘇用bt781(含活芽孢120億/ml)25倍液對側柏毒蛾的防效達90%以上(馮柱永等,1994);重慶用bt蘇力保(1)水劑(8000iu/μl)300倍液防治柏木、柳杉林的大害蟲鞭角化扁葉峰chinolydaflagellicorinis,效果達86.7%(王滿園等,2000)。在北方應用bt防治美國白蛾各齡幼蟲效果都好(閻志利等,1999)。廣東用當地采到的蠟狀芽孢桿菌bacilluscerus5×107­孢子/ml懸浮液防治木麻黃林間的棉蝗,6天後防效達77.9%(劉清浪等,1999)。目前國內急需高質量的bt商品制劑,特別用於防治鞘翅目害蟲的bt制劑(b.t.subsp.tenebrjonis)對於防治林業上當前的一些嚴重害蟲如天牛、小蠢、葉甲、象甲等,更是迫切。
3昆蟲病毒
3.1質型多角體病毒cpv
我國已發現松毛蟲病毒12種以上,以質型多角體病毒應用最廣,效果最好(陳呂潔,1990)。雲南省從1984~1994年推廣應用文山松毛蟲質型多角體病毒(dpwcpv)防治文山松毛蟲、雲南松毛蟲及思茅松毛蟲4282.3公頃,當年防效70.0~92.8%,持續感染明顯。dpwcpv致病力強,毒力穩定,並有繼代感染作用,防治一次能持續感染,擴散流行,可控制松毛蟲3~5年不成災,成本低於煙霧劑,而且對人畜安全無污染(陳民雄等,1997)。四川應用德昌松毛蟲質型多角體病毒(dpwcpv)防治松毛蟲,持續效果明顯,病毒能通過帶毒成蟲經卵傳給子代,造成子代幼蟲大量感病死亡,能控制處理區5年有蟲不成災,郁閉度大的林分,持續效果已達12年(蘇志遠等,1999)。湖南以gps導航飛機噴灑馬尾松毛蟲質型多角體病毒(dpwcpv)14×108~18×108ptb/g,45g/hm2,每架次處理100~133.3hm2,對松毛蟲防治效果達85%,成本僅16.5元/hm2(黃向東,1999)。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等在湖南用攜帶dpwcpv赤眼蜂防治松毛蟲效果達94~97.3%,比單用赤眼蜂(74.6~81.2%)效果高,用赤眼蜂傳播病毒比在林間直接噴灑病毒可節省大量病毒制劑(彭輝銀等,1998),是生物防治的一種途徑。
。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