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哪天?驚蟄的日期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3月6日 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 3月5日是華人傳統節氣的“驚蟄”,在午後猛烈的太陽底下,到梧槽大伯公廟祭白虎、打小人的男女把本來就不是很大的廟堂擠得水洩不通。
排隊的有老婆婆、老伯伯,有中年阿嫂和阿叔,也有利用午餐空檔結伴前來的女上班族,更有腋下夾著一份英文報紙、口說英語的年輕人和結了領帶的年輕男士。他們手拿祭品,秩序井然地分別在3頭白虎面前排成3條長長的人龍。
人龍緩緩地移動著,輪到他們的時候,都很“識禮”地在白虎面前跪下,點燃手中的香燭後,便拿出一塊豬油,往白虎嘴上擦,接著以蛋喂虎,有的嘴裡還念念有詞:“好人近身,小人遠離。”他們對祭祀程序的熟練,不亞於一旁收集香油錢,協助初來者祭拜的“拜神婆”或“拜神公”,有的甚至還會“教”同伴如何祭拜。就如許許多多傳統習俗一樣,驚蟄這一傳統節日就這樣在人們的耳傳口授中代代相傳、延續。
什麼是驚蟄?
中國傳統歷法是將全年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四季就是春、夏、秋、冬,節氣則是立春、清明、立秋、冬至等,驚蟄是春季的節氣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陽歷3月5、6或7日。按字面解釋,“蟄”指冬眠,“驚蟄”是指蟄伏在泥土中的生物開始出土活動。
生物一出土,便開始覓食。按廣東傳說,凶神之一的白虎(俗稱虎爺)也在這時出來找吃的。在古老的農業社會裡,老虎為患是常有的事,為求平安,人們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這是驚蟄祭白虎的由來。
也許是廣東這一傳說的關系,據說,早年新加坡驚蟄祭祀白虎的信眾也以廣東人居多,現在則已成為不同籍貫人士競相沿襲的傳統,連一些印族同胞也效法。由於驚蟄祭祀的普遍,現在許多廟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壇,以方便信眾。
這一尊尊供祭祀的白虎(塑像)通常獠牙張嘴。信眾相信,祭祀時以豬油抹其嘴,它就不能張口傷人;以蛋喂食,飽食後的白虎就不會傷人了。按傳統,那蛋必為鴨蛋。現在鴨蛋難求,唯有叫虎爺將就點,改吃雞蛋了。
祭白虎不忘“打小人”
除了祭白虎,廣東人在驚蟄這天也有“打小人”的習俗。打小人者相信,驚蟄一到,不僅害蟲全部出動,連小人也開始出來活動。而他們相信,到廟裡打過小人後,就可以把引起病痛或糾紛的惡鬼統統趕走,在新的一年裡便可以順順利利,不受小人的糾纏了。
這次記者在梧槽大伯公廟實地采訪發現,來祭拜白虎的男女,鮮見打小人的,有的也是三幾個上了年紀的阿叔或阿嫂。只見他們用拖鞋用力往地上的紙人拍打,打完後還在紙人身上踩上幾腳。以往有人在紙人身上扎針或念咒,這回記者未見。
盡管祭拜方式因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人們這麼一拜一打其實也是一種情緒宣洩。這種發洩行為,對信眾來說,也許能達到心理治療的效果。
國大中文系主任李焯然副教授受訪時說,驚蟄祭白虎、打小人在港台地區,甚至馬來西亞都很普遍,跟其它祭祀活動一樣,其動機可能林林總總,包括求取心安理得、消災、保平安、求財、答謝神恩的庇佑等等。
他說:“近年來,每逢重大祭祀日子帶學生到廟宇進行戶外考察工作時,總是看到人山人海的場面,這也許是怕輸社會心理的另一種體現吧!”
至於是否因為近來新加坡經濟不景氣,受恐怖活動威脅,病毒肆虐而促使尋求心靈寄托者人數上升,李焯然副教授說:“因為沒有確實的統計數字,很難說得准。”
祭祀者心目中的驚蟄
40多歲的秘書朱麗,年年驚蟄都祭白虎,這樣的習慣已持續了20多年。
她說,現在工作壓力很大,祭了白虎,希望貴人相助,工作順心又順利。
一名不肯透露姓名的男士用英語告訴記者,這是他頭一次祭白虎,雖是順從父親的心意前來,但他相信白虎能庇佑他和家人,希望祭祀後家人和自己的健康能獲得保障,自己的工作也順利。
賣虎爺祭品的商店
“廣昆昌”是賽阿威路一家已有68年歷史的廣東人傳統雜貨店,由於過去驚蟄祭白虎和打小人者以廣東人居多,因此一路來都有銷售祭拜白虎的祭品。
雜貨店老板娘三嫂說,以前農歷新年過後,便有顧客來詢問何時為驚蟄和白虎開口的時辰。因為一些信眾相信只有等白虎開口後祭拜才能達到他們預期的效果,有者還要求在白虎張口的那一刻祭拜。
三嫂說,那時每年都要銷售一兩百份驚蟄祭品。祭品是全份的,除了虎爺紙,還有豬油和鴨蛋,也有芝麻、綠豆和茶葉。過去人們祭過白虎,打過小人後,還要撒芝麻、綠豆和茶葉,表示把四方小人驅走。
隨著舊店屋的翻新,老街坊遷出該區以後,購買驚蟄祭祀用品的人也少了,不過三嫂還是像過去一樣把祭品准備好,希望熟客再來光顧。( 驚蟄(insectsawaken)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6日左右為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鑽到泥土裡越冬的小動物被雷震蘇醒出來活動。“驚蟄”節氣日,地球已經達到太陽黃經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鹂)鳴;三候鷹化為鸠。”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莺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每年3月4日~7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每年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每年的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雲:“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濕害則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芽,應進行修剪,並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華南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勢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余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華南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干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南西北[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