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岔枕需要多少材料 提速道岔病害原因分析與防治措施(摘自維普) 2007年4月18日,全國鐵路正式實施第六次大面積提速,屆時京哈、京滬、京廣、隴海、浙贛、膠濟、武九、廣深等鐵路干線,將實施200公裡速度級的提速,有的線路列車運行時速將達250公裡,而道岔是主要限速因素之一。提速道岔的研制及鋪設成功解決了這一關鍵。由於提速道岔是一種新型的道岔設備,各類型的鋼岔枕、翼枕不通用。經過這幾年的運營,產生了一些病害,下面就常見結構病害的產生原因和防治對策作一介紹。 1 鋼岔枕位移 1.1 原因分析 由於鋼枕與道碴摩擦力小和鋼岔枕兩側缺碴,鋼岔搗固不實,空吊板。 1.2 防治對策 ⑴在鋼岔枕與前後岔枕間采用防爬剛板固定鋼岔枕,增強防爬阻力。 ⑵鋼岔枕兩側枕間填滿道碴(包括鋼軌下面),碴面比鋼岔枕豎直邊約低20㎜,以防道碴鋼岔枕內。 ⑶加強鋼岔枕搗固,實行月搗固制度,消滅吊板。2. 混凝土岔枕套管失效 2.1 原因分析 ⑴道岔組裝時,套管內有雜物或制造偏差,難擰就用錘打,損傷了套管。 ⑵6㎜×6㎜斷面彈簧墊圈強度不足,易失效,大螺栓松動,在列車動力作用下,損壞套管、大螺栓螺紋。 ⑶長時間空吊(明吊和暗坑),大螺栓松動,在列車動力作用下,損壞套管、大螺栓螺紋。 ⑷塗油質量差,塗油周期過長,大螺栓銹死,松動開也擰不緊,強擰時損壞套管,嚴重時傷及岔枕。 2.2防治對策 ⑴對失效套管可用∮40㎜空心鑽將失效套管鑽出,再用特制工具清絲干淨,新套管塗上環氧樹脂擰入孔內,待固化後再安裝大螺栓。 ⑵安裝大螺栓不能用錘打,難擰時要分析原因,修正後耐心擰入。 ⑶換成10㎜×10㎜斷面彈簧墊圈,增加難度。 ⑷經常復緊松動大螺栓,保持扭力矩在250~300n?m。 ⑸加強搗固工作,在列車通過時觀察空吊板情況。 ⑹提高塗油質量,塗油周期適當。大螺栓塗油要均勻,油膜厚不小於2㎜,每兩年塗一遍。3墊板折斷、滑床板、台板脫焊 3.1提速道岔墊板折斷情況 南京鐵路分局經過調查,提速道岔第25號~29號岔枕支距墊板,第61號~67號、69號~70號岔枕心軌墊板,ⅰ型、ⅱ型鋼岔枕第15號、55號、59號岔枕墊板,第56號~58號岔枕台板壓舌斷裂。墊板折斷、脫焊情況見表1。3.2原因分析 ⑴長墊板在2股鋼軌下,動力作用時受較大的剪應力,墊板強度不足。 ⑵墊板加工時由於刨切、焊縫產生應力集中。 ⑶鋼軌焊縫不平順,岔枕空吊板,增加了沖擊力。 ⑷ⅰ型、ⅱ型鋼岔枕台板尺寸小,強度不足。 3.3防治對策 ⑴加大墊板斷面尺寸,斷面由170㎜×20㎜改為170㎜×30㎜或250㎜×20㎜,第64號~66號岔枕心軌墊板的台板加長連同。 ⑵改進加工工藝,避免刨切稜角和台階,焊縫避開受剪應力大的區域。 ⑶對鋼軌焊縫進行精打磨,用1m直尺測量,鋼軌頂面上凸不得大於0.5㎜,不允許有下凹;工作邊不直度不得大於0.5㎜。 ⑷加強搗固,及時消滅空吊板。 ⑸發現折斷墊板及時焊修或更換,避免連續折斷。 ⑹ⅰ型、ⅱ型鋼岔枕按圖號鐵聯線012d改造,鋼岔枕在可動心軌轍叉第一牽引點處按前180㎜後160㎜控制淨空尺寸,以此確定岔枕間距600㎜的正確位置。 4尖軌滑床板、心軌台板壓磨凹槽 4.1原因分析 由於尖軌、心軌豎向約束力較小,當其受車輪動態豎向力作用時,尖軌、心軌與滑床板、台板產生相對位移,使滑床台板產生壓磨凹槽,空吊板、軌面不平順產生附加沖擊力,也加劇壓磨凹槽的發展。 4.2防治對策 ⑴改善材質,提高滑床台板材料的耐磨性能。 ⑵加強搗固找平軌面、消滅空吊,尖軌跟端第25號~28號岔枕嚴禁墊調高墊板,以避免尖軌底與滑床板間產生間隙,增加沖擊力。 ⑶及時打磨凹槽,防治壓磨凹槽影響尖軌、心軌扳動轉換。 5尖軌、心軌側磨 5.1原因分析 ⑴道岔區及前後100㎜線路方向不良,軌距遞減不平順。 ⑵基本軌彎折點位彎折量及基本軌框架尺寸不符合要求。 ⑶尖軌、心軌頂鐵長度不恰當。 ⑷尖軌、心軌彎曲變形(硬彎)。 ⑸尖軌、心軌肥邊及假密貼。 5.2防治對策 ⑴經常撥正道岔區及前後100m線路方向,50m內不許存在兩處2㎜矢度的小方向,軌距遞減率不大於1‰。 ⑵檢查調正曲基本軌彎折點位置和彎折量,使之符合要求。兩基本軌工作邊距離從第一彎折點開始至第二彎折點止每間隔1m的尺寸分別為:1435、1447、1458、1470、1481、1493、1504、1506㎜,用以檢查並控制基本軌框架,第二彎折點後應保持圓順。 ⑶鋼軌配件、岔枕扣件的“磨合”以及軌件尺寸誤差積累的影響,造成基本軌框尺寸僅靠調換扣件難以進行調整,可以增加長絕緣軌距拉桿來控制。 ⑷在心軌、尖軌密貼、軌距符合標准的情況下,檢查頂鐵密靠情況,頂鐵與尖軌、心軌間隙控制在0.5㎜左右為宜。 ⑸尖軌、心軌硬彎要進行調直,最好在上道組裝前進行。尖軌可用專用彎直器在線路上要點調直。 ⑹尖軌、心軌肥邊要及時打磨,作用邊與非作用邊都要打磨,做到無1㎜以上的肥邊。 ⑺側向使用較多的曲尖軌,易產生磨耗和掉塊,側股因尖軌刨切存在構造加寬,最大處13㎜,當側磨量達到8㎜時,軌距為1456㎜,曲尖軌要更換。 6道床翻漿冒泥 6.1原因分析 ⑴施工准備不足,更換提速道岔時,封鎖時間短。 ⑵受既有線縱斷面影響致使枕下清碴厚度不足,排水不良造成。 6.2防治對策 ⑴使用cd?-2型提速道岔搗固機對提速道岔進行高起道(起道量最高達200㎜),通過這種辦法增加道岔枕下清碴厚度,恢復道床的彈性。加上清篩邊坡,增強道床排水性。 ⑵無法進行高起道方式解決的,主要進行人力全斷面破底清篩,全面更換硬質中碴。 7道岔水平和前後高低不良 7.1原因分析 ⑴道岔本身構造缺陷。 ⑵起道搗固問題起只要作用。 7.2防治對策 ⑴道岔起道,可采取“分段起道、四股鋼軌一起抬平”的辦法。分段起道,一般分轉轍、導曲線、轍叉及叉後四部分。起外直股,起道機放在導曲線上股;起內直股,起道機放在導曲線下股;根據水平情況,可在內直股或在外直股打塞。特殊情況,要根據前後高低和水平的不同情況,將起道機放在適當的位置。 ⑵搗固是做好道岔水平和前後高低的主要環節。岔枕長度從3350㎜以後,兩內股鋼軌逐漸向岔枕中部靠攏,岔枕中部下沉變形大,容易使岔枕形成中部低兩頭翹的情況。因此,要求岔枕中部要搗固堅實,兩端可適當減鎬。同時,搗固還要注意順序,一般從大腰向接頭,從坑窪兩端向坑窪中部進行,鋼軌有拱腰石,要從中部向兩端搗固。 ⑶轍叉心後面有短軌時,容易隆起,特別是短軌的小腰部位極易產生上拱,相應的會增大叉心處的軌面不平順。有條件時,將叉心後面短軌倒換到其它位置,否則,起道機不能放在短軌上,一般需離開短軌接頭1~2孔處。 ⑷在道岔群處,要特別注意前後道岔的縱斷面情況,要保持前後道岔縱斷面平順,不得隆起或凹陷。起道時要掌握“能起則起,不能亂起,起落結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