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就是不難了。 豆漿的濃度為:黃豆:水=1:15(不能比這更稀) 豆漿煮開後,晾涼。 把內酯用一點水溶化後,倒入豆漿,趕快攪拌均勻。我的比例是700ml豆漿,加1茶匙內酯。 豆漿隔水加熱,或蒸,豆漿溫度達到80℃左右保持15分鐘即凝固。
2)剩下來的程序就是打鹵了。 教你如何做豆腐
圖解: http://www.sbar.com.cn/?action-viewnews-itemid-56003
准備材料:湯勺,大鍋,篩子,紗布,熟石膏粉,量杯,攪拌器,當然黃豆是必不可少的。紗布我是在藥店買的,熟石膏粉在商店有賣.
制作過程: 1.超市買回的干黃豆先用冷水浸泡一個晚上,讓其吸夠充足的水分; 2.打豆漿前先用量杯量一量共有多少杯黃豆;以便按比例調制石膏水; 3.用攪拌器將水和黃豆按2:1的體積比打成豆漿,即1量杯黃豆配2量杯水。黃豆打的越細越好,這樣豆漿才夠濃; 4.將打好的豆漿用雙層紗布過濾,倒入大鍋加熱。過濾出來的豆渣先找個容器裝好,稍後另有他用; (過濾):
5.注意豆漿快煮開的時候一定要守候在爐子旁邊,以免煮出的豆漿泡沫噴出來,收拾起來比較麻煩; 6.豆漿煮開後漂去沫,放在一邊靜置5分鐘,最好不要繼續放在剛關掉火的爐子上,因為瑞典的電爐降溫會持續一斷時間; 7.在豆漿靜置的這5分鐘裡我們可以用來調制石膏水。我的比例是每750ml黃豆(注意是你在打豆漿前量好的黃豆的體積不是豆漿的體積)配一平勺的熟石膏粉,將石膏粉用少量的冷水調和。這個過程不能做的太早,石膏水一旦放的太久就會結成硬塊。這個配方比是我個人的經驗總結出來的,不一定最好但每次做的都很成功; (一平勺的熟石膏粉):
8.到了最最關鍵的一步了,5分鐘後開始使用大的湯勺勻速不停地順一個方向攪拌豆漿,與此同時將石膏水緩慢的倒入豆漿中。攪拌不能停止,快慢適中的勻速進行,直到你慢慢感覺豆漿開始變稠,絮狀物開始出現,即可以停止攪拌了。這個過程需要你有一定的耐心,攪拌的時間長短不定,慢的話可能需要5分鐘左右; 9.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看到豆腐腦的雛形了,喜歡喝豆腐腦的朋友現在就可以乘一碗,當然得稍微再涼一涼,讓豆腐腦結塊; (豆腐花):
10.剩下的豆腐腦蓋上蓋,靜置40-60分鐘; 11.把豆腐腦倒在放有單層紗布的篩子上,用紗布將豆腐腦包好,使用大小合適的容器裝滿冷水壓在豆腐腦上,幾個小時候後即可吃上鮮嫩的豆腐了; (壓制):
(豆腐成型):
12.剩下的豆渣可以用來炒菜,做豆渣包,最簡單的處理方法就是反復用水清洗,洗出來的水煮煮就是豆漿了。
再介紹一種豆腐成型的辦法:一般用木板做底板,然後在木板上面放一個用木條作成的筐架,然後鋪上紗布,再把豆腐腦放紗布上,折起紗布的4個角把豆腐腦包起來,上面再放一塊木板(木板的大小等於筐架的內長),再用重物壓,使豆腐腦裡面的水分滲出來,水分壓出來越多,豆腐就越硬。 參考資料:美食吧 http://www.sbar.com.cn/
做回鍋肉,關鍵在精細二字,越簡單的,就要越用心;一是選肉要精:要當天宰殺的鮮豬肉,後腿二刀,肥四瘦六寬三指,太肥則膩,太瘦則焦,太寬太窄都難成型;二是煮肉要調味:清水煮肉,難出肉香,因此,水滾開以後,要先放入生姜(用刀拍開)、大蔥節、大蒜、花椒吊湯,等湯氣香濃,再放入洗淨的豬肉,六成熟就撈起備用,不能煮得太軟;三是切肉要巧:很多人等肉冷了再切,肥瘦易斷,熱的時候又燙手,下刀難以均勻,懂行的廚師,把撈起的肉放在冷水裡浸一浸,趁外冷內熱時下刀,現在有了冰箱,可以把剛煮好的肉放到急凍室裡兩三分鐘,這就更好切了;四是配料要正當:豆瓣一定要正宗的郫縣豆瓣,用刀剁細,甜面醬要色澤黑亮,甜香純正,醬油要濃稠可掛瓶壁;五是煎熬要拿准火候:一些在家裡主廚的人,習慣冷鍋放油,還習慣直接放生油熬熟後做菜,一般來講,這都是烹饪之忌。冷鍋熱到勁起,油溫過高,生油熬熟,油煙太重,炝入菜中,大敗菜的本味。因此,應該待鍋熱後,放入已經熬熟的油,做回鍋肉也要先放一點油,最好是熬熟的菜油,菜油與肉中的豬油融合,更有煎熬的香味。應該待鍋熱後,放入已經熬熟的油,菜油與肉中的豬油融合,更有煎熬的香味,現在城裡人,已很少用菜油的,況且,市面上也很少能買著質地清醇的菜油,那就只好用調和油了。還有人怕油太重,干脆不放油,直接將切好的豬肉放入鍋中煎熬,這樣做,油是不重了,但肉也干焦了,入口難以化渣,全無了回鍋肉干香中徐徐而來的細軟。其實,嫌油太重,下配料和作料前,倒出一些就是。
熱鍋中油到四成溫燙,就可放肉煎熬。切好的肉,放了一陣子,肉片就會粘連在一起,若要炒散,容易使肥瘦分離,若讓肉片待粘連的油化開,自己分散,又容易造成下焦上膩,煎熬不均勻,因此,煮肉的湯要保持一定溫度,肉片下鍋前,用漏瓢將肉在湯中汆散,再入鍋煎熬,這樣,肥瘦不斷,而且,肉片上一定的水分,還可保持肉的嫩軟。四川人把回鍋肉又叫做熬鍋肉,烹饪技藝中,沒有“熬”法,它是將炒、爆、煸、炸四法融為一體,使烹制的菜具有由四法而得的風味特點。
另外,掌握火候也是熬肉的關鍵。熬肉用中火,下肉片後,即下剁細的郫縣豆瓣,混合熬炒,使豆瓣特有的色澤和味道深入肉中。火候油溫拿捏得當的師傅,能把肉片熬制成一個一個的卷窩形狀,俗稱“燈盞窩”。肉片成窩時,立即放入甜面醬、醬油少許,也可適當放幾滴料酒,放一點雞精,以增加香味和鮮味。然後,馬上加入配料,改為大火,翻炒致熟就可起鍋。正宗的回鍋肉,應該用香蒜苗作配料。在四川,夏秋時節,這種又細又長的蒜苗上市了,人們知道,一年中,吃回鍋肉的好時候到了。有人用一種很粗、葉子又長又寬的蒜苗作配料,川人叫它是蔥蒜苗,一股沖鼻的壞蔥味,真真壞了回鍋肉的舉世英名。 <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四川飲食網>美食菜譜回鍋肉
【菜名】回鍋肉
【原料】
豬後腿的二刀肉370克,青蒜(青椒、黃蒜台亦可)70克,大油25克,面醬12克,醬油,料酒各12克,白糖5克,豆瓣醬、蔥各5克,味精3克。
【制作過程】
1、將肉切成4厘米寬的條,用開水煮熟改切成片,青蒜切成寸段。
2、將白肉先下入熱油中煸炒至肉出油卷起,即加入豆瓣醬、面醬炸出味後下青蒜和其它各種調料,再翻炒幾下即成。
【特點】
鮮香,家庭口味(此菜在四川不用糖和醬油,而用甜紅醬油)。
<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小娜美食網回鍋肉
1.用姜、蔥、花椒吊香湯,把豬肉煮至8成熟,待冷後切片。
2.先讓大家看看主要的原料:精致五花肉,香蒜,泡姜,泡海椒,豆瓣,甜醬
3.爆肉的一個要領,要置鍋,就是把鍋燒熱,越熱越好,主要是為了不讓肉在爆的過程中貼鍋;
4.爆肉。在爆之前可以加點色拉油進去,我今天買的肉有點偏瘦,沒得好多油的。加點油更容易爆出油來. 5.肉爆好後,起鍋,鍋內留油。改小火煸炒泡姜、泡海椒、豆瓣。用小火的目的是為了不讓佐料由於火大炒胡,讓他的香味與味道都出來就行了;
6.佐料炒好後,肉回鍋。回鍋肉嘛,當然要多回幾次鍋了。這時再加甜醬,上色,當然加甜醬也是提味的一個關鍵,跟加糖是一個道理。怎麼樣,這時有顏色了;
7.加味精少許。這時肉基本已經炒好了,如果大家覺得差點味道還可以再加點鹽;
8.放入蒜苗,再加火小炒一下。注意,不要把蒜苗炒死了,炒生點更香!
http://www.92cook.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39&replyid=39
推薦到這個網站去瞧瞧,講得很仔細也很直觀。每一步都有圖解<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傻瓜廚房正宗的回鍋肉做法
原料:正宗的回鍋肉講究用後臀肉,這樣才能肥瘦適口,在爆香的時候炒出所謂的燈盞窩窩呢,蒜苗、青椒、永川豆豉、饅頭、郫縣豆瓣、醬油、泡姜、白糖、蔥(蔥最好選用京蔥,味道才夠厚夠香甜)甜面醬(要色澤黑亮,甜香純正,豆子媽在家樂福找到的這種重慶出的甜面醬味道比較地道)各適量。
制作方法:
1、煮肉
煮肉要調味:清水煮肉,難出肉香,因此,水滾開以後,要先放入生姜(用刀拍開)、大蔥節、大蒜、花椒吊湯,等湯氣香濃,再放入洗淨的豬肉,用筷子戳一下能戳進去而且不見血水就要趕緊撈起備用,不能煮得太軟;煮過的肉湯,豆子媽通常會在裡面加上小白菜和豆腐,做成小白菜豆腐湯,再配一個用花椒油、醬油、油辣椒、蒜末、雞精調和的蘸水,味道清爽,剛好中和了回鍋肉的油膩,又保證一點都不浪費。
2、切肉
切肉要巧:很多人等肉冷了再切,肥瘦易斷,熱的時候又燙手,下刀難以均勻,現在有了冰箱,可以把剛煮好的肉放到急凍室裡兩三分鐘,就好切了;每片肉有肥有瘦,吃著才不會膩也不會柴;
3、配俏頭和炸饅頭
蔥切象牙段、蒜苗切成節,子姜和青椒切片,永川豆豉略剁一下,其實炸饅頭本來沒什麼好說的,不過要饅頭焦脆又不費油,外婆教的絕招是把饅頭切片,下油鍋前先放進涼水裡面蘸一下,再下鍋;
4、調回鍋肉醬汁
因為要保證所有的俏頭能夠均勻的裹滿調味汁,所以可以先把所有的調味料先調配好,調配方法是:郫縣豆瓣一勺、甜面醬2勺、蒜瓣、醬油適量(不要放太多醬油,因為郫縣豆瓣較鹹)少許白糖調勻即可;
5、炒制:
炒鍋置旺火,油燒至六成熱,先放入幾粒花椒爆香,倒入肉片爆炒,能把肉片熬制成一個一個的卷窩形狀,俗稱“燈盞窩”即可先盛起備用,這樣爆過的肉肥而不膩。
鍋內留底油,下泡姜、剁細的永川豆豉、青椒煸炒出香味後將回鍋肉、炸饅頭、蒜苗、京蔥全部倒回鍋中翻炒,翻炒出香味,澆入調好的醬汁,再煸炒片刻,到所有的配料都均勻的裹上醬汁後即可起鍋裝盤。 四川名菜,又稱熬鍋肉,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饪。他將原煮後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碼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後再煎炒成菜。因為早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早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
回鍋肉作為一到傳統川菜,在川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川菜考級經常用回鍋肉作為首選菜肴。回鍋肉一直被認為是川菜之首,川菜之化身,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鍋肉。
1、肉的選擇
肉的選用十分講究,必須選用後部位的、靠近黃瓜條旁的坐板肉。我們知道,豬肉肉質緊密而細嫩,只有坐板肉與其他部位相比顯得粗些,且肉質結識堅挺。在有就是坐板肉肥瘦合理。如果肉過瘦,菜肴會給人老而不嫩之感;如果過肥,會有油膩之感。所以要6分肥4分瘦。
2、煮制要斷生
斷生,烹饪用語,具體定義這裡不寫了,操作起來基本上是7分熟左右。如何判斷已經端生呢,方法有二:一是用竹筷插,如果能插動,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