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有紅砂石出售嗎 應該有把 十二橋商代建築遺址
【十二橋商代建築遺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十二橋側。1985年發掘,發掘面積近2000平方米,發現有大片的商代早期建築遺址,並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銅器、骨器、卜骨等。遺址中商代木結構建築的發現,在全國尚屬首次,是我國發現的柱礎以上結構最完整、構件最齊全、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築遺址。該建築采用打樁基、竹篾綁扎、榫卯相接的技術,建築形式屬於"干欄式"。
文君井
【文君井】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南邛崃縣臨邛鎮裡仁街中段南側。相傳為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與才女卓文君開設酒肆的遺址。是一處占地6200平方米的園林和古建築相結合的紀念遺址,現存文君井,相傳即當年卓文君開酒店的用水井,井畔東為照壁,上刻楷書"漢卓文君井"5字。北側豎詩碑一塊,面井一面刻清代進士曾先曦楷書"文君井";另一面刻郭沫若1957年10月1日到邛崃時手書《題文君井》詩和跋辭。該處園林始建年代待考。1949年以來,政府撥專款進行過多次維修,1959年開始對外開放。現園林布局以文君井為中心,北隔水池為琴台,東側有當垆亭和水榭,南側有八角亭,西南有船舫式建築漾虛樓。整個園林顯得小巧,玲珑,秀雅。
武侯祠
【武侯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市南門大橋西側,是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於6世紀,初與漢昭烈(劉備死後谥號)廟相鄰。明初,並入昭烈廟,形成現在的君臣合廟的規模。大門額書"漢昭烈廟",人們卻總稱它為武侯祠,說明廣大群眾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原有殿宇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主體建築坐北向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殿宇高大寬敞,布局嚴整。劉備殿與東、西兩廊和二門,諸葛亮殿與兩側書房、客室及過廳,各自形成一組嚴整的四合院,中有山木花石陪襯,展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風格。殿宇西側是劉備墓,又稱惠陵。祠內塑有蜀漢歷史人物像47尊,碑碣40余塊,其中稱為三絕碑的唐碑最為著名。還有匾額楹聯30余件,鼎、爐、鐘、鼓10余件,這些都是研究蜀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隋唐窯址
【隋唐窯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市區西一環路二段。是目前四川省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隋唐時期窯址。占地6783平方米。1983年發掘。其中有2座隋代短龍窯、4座唐代饅頭窯和大量陶瓷器物等。隋代短龍窯在全國屬首次發現。
寶光寺
【寶光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北18公裡新都縣城。占地8公頃。四川省佛學院所在地。川西地區禅宗主要傳戒叢林。隋代名大石寺。唐僖宗入蜀駐寺,敕高僧知玄建磚塔13級,取名無垢捨利塔,更寺名為寶光,敕知玄為住持。歷宋、元、明累有所建,殿宇輝煌,備極宏麗。甲申歲(1644)寺毀塔存。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殿宇,恢復舊觀。道光十二年(1832)妙勝采金堂巨型石柱374根固殿,始具一塔、五殿、十六院宏偉規模。中軸線上依序為山門殿、天王殿、捨利塔、七佛殿、大雄殿、藏經樓,兩側為鐘鼓樓、伽藍堂、客堂、齋堂、系佛堂、極樂堂、祖堂、念佛堂、羅漢堂、禅堂、影堂、戒堂。布局嚴謹,環境清幽。羅漢堂乃寺內傑出建築,由100根石柱支撐,結構堅實,布局奇巧,呈"田"字形。步入堂中,方向難辨。歷時9年塑成羅漢、菩薩像577尊,每尊高1.7米,或坐或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是國內外極負盛名的佛教歷史文物。捨利塔屹立在寺中的中軸線上,前後與天王殿、七佛殿呼應,左右有鐘樓、鼓樓對峙,這就是"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格局,為我國佛教寺院建築的典型布局。寶塔高10米,13層,四周懸掛朱雀御鈴,玲珑精巧,頂端是鎏金的飛鵝銅寶頂,塔基須彌座和八角形的磚石勾欄使塔身顯得格外古樸莊嚴。寺院深處是一組組幽巷小院,其中位於藏經樓東、西側盡頭的花園式四合院,小巧玲珑,各式陳設古色古香,幽雅別致。寺藏蜀漢章武二年(222)銅鼎,梁武帝大同六年(540)佛碑,斯裡蘭卡佛捨利,唐、宋、元、明各代磚、陶、瓷、銅器皿,清代臨摹明永樂《瑞應麒麟圖》,蔣南沙《雙鴨圖》,王宮舞《雙墨龍》,張大千《水月觀音》,徐悲鴻《奔馬》以及趙子昂、董其昌、唐寅、文徵明、祝枝山、破山、竹禅等名人、詩僧的珍貴墨跡1300余件。
石筍山摩崖造像
【石筍山摩崖造像】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南邛崃縣大同鄉井溝村石筍山上。造像共33龛,上下兩排,分布在高40米、長120米的懸崖峭壁上。始鑿於唐代,大部分是佛教造像,有釋迦牟尼龛、西方三聖龛、維摩經變龛等,保存基本完好。其中造像最大者為釋迦牟尼坐像,高7.5米,頭部高1.8米,肩寬2.8米。
二郎灘摩崖造像
【二郎灘摩崖造像】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在成都城西南蒲江縣霖雨鄉仙閣村二郎灘兩岸的山崖上。此處前臨通往朝陽湖風景區的公路,周圍碧峰起伏,蒲江橫貫而過。主要分布點在碧雲峰山腰的飛仙洞和山腳、大佛坪和禽星巖等處,計有造像92龛,777尊。其中唐代造像64龛,491尊;五代後蜀造像17龛,256尊;清代造像11龛,30尊。造像題記19則(唐代11則,後蜀4則,清代4則)。該處造像不僅數量多,種類較全,並且造型優美,藝術價值頗高。其中尤以第九龛造像最為精美。該龛計有造像38尊,其中西方三聖為圓雕,弟子和護法天龍八部為高浮雕。平頂龛上淺浮雕枝葉茂密的菩提樹;飛天用線刻法,線條流暢,身姿婀娜,為典型的盛唐風格。佛座下淺浮雕伎樂,造型優美絕倫。
大慈寺
【大慈寺】又名大聖慈寺。在成都市蜀都大道東風路旁。創建於唐至德年間,唐肅宗親筆題寫"大聖慈寺"匾額。唐宋時,大慈寺規模宏大,有殿宇96院,廳室8524間,每年的上元、寒食、端午、七夕、中秋、冬至等節日,地方官吏和名流學士來此宴飲游賞,詩詞唱和。寺內還以壁畫見稱,唐代吳道子、前蜀李升、後蜀黃筌等都在此作有壁畫。寺中所藏碑石書法墨跡也豐富。後多次毀於兵火,今存殿宇為清代中期重建。現為成都市博物館所在地。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工部草堂、浣花草堂、少陵草堂。位於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的故居。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幫助下,於浣花溪邊蓋起一簡陋的茅屋,這即是"萬裡橋西一草堂"的成都草堂。杜甫在這裡住了3年又9個月,其間詩歌創作豐富,留存下來的有247首,約占他全部詩篇的1/6。草堂舊址以後幾經變化,到宋代正式建立祠宇,歷經元、明、清各代,多次加以布置修葺,終於奠定現在的規模。1949年後,連年培修,1954年在此建立了杜甫紀念館,成為研究杜甫的資料中心。今天的草堂,古樸典雅,規模宏偉,占地20公頃,其中大廨、詩史堂、工部祠幽深寧靜。廨堂之間,回廊環繞,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檻,祠後點綴亭、台、池、榭,別有一番風光。園內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花、清香四溢的蘭園、茂密的翠竹蒼松,既有詩情,又富畫意,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著名園林。
望叢祠
【望叢祠】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郫縣城南,占地5.4公頃。紅牆圍繞,帝陵巍然,古柏森森,氣象肅穆莊嚴。該祠歷經千年,蜀人借以感念古望帝杜宇和叢帝根除水患,使蜀中成為天府之國的偉績。1981年全面恢復和擴建,新增面積2.4公頃,東湖、西湖荷綠魚肥,舟楫往來,風光宜人。"望叢歌會"每年端午節在祠內舉行,是郫縣人民的一大盛事。
王建墓
【王建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承陵。位於成都西郊撫琴東路,占地3.37公頃。墓主王建(847~918)是五代時期前蜀皇帝。該墓地下無洞穴,全部建築在平地之上。封土為圓形,直徑80余米,高15米,墓室南向,無墓道,全長30.8米,以14道紅砂巖砌築的券拱為骨架,鋪陳石板。墓分前、中、後三室。中室有須彌座式石棺床,上置棺椁。棺床兩側透雕12個力士半身石像,作扶棺狀。棺床東、南、西三面浮雕24人,各執琵琶、筝、笙、柏板、正鼓、和鼓、毛員鼓、齊鼓、答臘鼓、羯鼓、吹葉、虎、橫笛、筚篥、百肅、貝、銅龍等古代樂器,具有頗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後室石制御床上為王建全身石刻造像,身著帝王常服,像高86厘米。此墓早年被盜,出土隨葬品30余件。
文殊院
【文殊院】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北校場東側,是川西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原稱信相寺,始建於南唐,明代毀於兵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改名文殊院。嘉慶十九年(1814)和同治六年(1867)兩次擴建。占地5.5公頃,有殿宇五重,房捨190余間。該院五殿連屬,依次為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說法堂、宸經樓。殿宇系木石結構,采用四川峽石為柱,樸素壯觀,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難得的實物樣本。院東西兩側是鐘鼓二樓、齋堂、廊房等建築。諸殿镂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精美。寺內現存大小銅佛像100余尊,為清代名匠所鑄,工藝精湛,風格各異。其中15尊較大的銅像鑄於道光七年(1827),歷時3年才完成。說法堂有宋代鑄造護戒神鐵像10尊,風貌古特,具有北齊風格。鐘樓內供奉的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銅像和三大士殿後壁供奉的韋馱像,都是古代藝術珍品。說法堂正壁間有康熙御書《室林》、《海月詩》碑刻,院內藏有眾多的文物和佛教經著。
石塔寺石塔
【石塔寺石塔】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邛崃縣城西北45公裡高何鄉高興村鎮西山南麓的台地上。寺前為釋迦如來真身寶塔。因塔全用紅砂石砌成,故俗稱石塔。建於南宋乾道八年(1172),為13層密檐式塔,平面呈正方形,高17米,塔基露出地面,塔頂上冠以寶珠。
雲頂山石城
【雲頂山石城】位於成都城東北金堂縣雲頂山上,下臨"沱江三峽"。因高峰突起,四面壁立,狀如城垣,故名石城山。傳說諸葛武侯曾在此屯兵守隘。南宋淳三年(1243),四川安撫制置使余珍為了抵抗蒙古軍隊入侵,率領四川軍民在此修造了石城山防御體系,與合川釣魚城、南充青居城、蒼溪大獲城、萬縣天生城等被蒙古軍稱為川中"八柱"。海拔968米、相對高度513米的雲頂山巅,東西橫距2.1公裡,總面積為1.5平方公裡,周長約7.2公裡。全城因山為勢,利用天然峭壁作為城垣,中斷處則以條石扣榫,作丁字形堆砌築牆相連,城垣處於緩坡地帶時,則加築了"一字牆"以防敵人接近。山城周圍有8座城門,皆築於懸巖陡坎之處,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現在,山城的北城二門、長寧門雄姿不減,後宰門、端午門、南城門、小東門遺址可尋。山上還有當時守衛軍民開鑿的水井18口,水池32個。南宋軍民在雲頂山建城堅守,先後15年,曾作為成都府、潼川府、漢州治所,直到宋度宗鹹淳二年(1266)才最後被蒙古軍攻占。此城受到民間千方百計保護,因而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是川西唯一幸存的抗元古城堡。
崇州市文廟
【崇州市文廟】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約1.6公[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