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手工編織老鼠的方法正文

手工編織老鼠的方法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手工編織老鼠的方法
 
鉤毛線拖鞋的步驟、方法看了好多貼,知道很多姐妹想學鉤拖鞋,但無從下手。我想把我知道的盡我所能說一下,希望對姐妹們有所幫助。(雖然有些是介紹過的,但過去的貼對於新手很難找到)1、首先在底上面鉤上線(上底專用線——粗棉線或尼龍線)2、在底的線上面用毛線鉤短針,(如果要挺一點可以用兩根線鉤)鉤四行,腳跟不用鉤四行。3、織墊底:用兩根棒針照著底的形狀織,根據毛線的粗細、鞋底的大小起針,織第二行兩邊各加一針形成圓角,織到底寬點的地方就加一針,不能加太多,織的底最好比鞋底要小一點,因為毛線收縮性好織得正好就會太大、不平整。(為了兩只鞋墊織成一樣,可以用兩根線同時織)收針也照底的形狀收成圓角。4、把織成的底縫在鞋底上:如果有薄的海棉,放兩層在毛線底下面(把海綿和毛線底用線在中間從上到下縫一下就可以)5、起針:鞋頭對著自己。要留一段比鞋底稍長點的線頭,起針根據鞋底大小,可以起5、6、或7、針。總之兩邊不能歪要對平。(如果有一邊不平可以一邊隔辮子一邊不隔,有時還可以隔兩個辮子。靈活運用。視高低前後而定)。第一針鉤短針,再隔一個辮子、在第三個辮子裡鉤兩針中長針(就是一大針)又隔一個辮子、在第五個辮子裡鉤兩針中長針,以此類推。鉤到最後又鉤一個短針,再把留的線頭從短針圈裡鉤出來拉緊。再說明一下,上面所說起頭的針都是大針。第二行的中長針的第一針鉤在第一行一個大針的前面,第二針鉤在下面的辮子針裡,(如果毛線細的話,也可以兩針都鉤在下面,這樣會厚些。)第三行的中長針的第一針和上面一樣,第二針鉤在下面一行的兩個中長針的中間,以此類推。記住。每行的第一針和最後一針都是短針。6、為了鞋面不高不低,不要每個辮子都鉤,要適當的隔辮子鉤,每個辮子都鉤的話,鞋面就會高起來。7、鉤花:要選和鞋底大小適合的花樣,要盡量鉤在中間,一般大小的花樣是三個大針以後開始。注意:前後要對稱,前後應該都是三個大針。鉤完是20多行(23、24行鞋底長點行數也會多點)配色換線的時候是在兩個中長針並為一針時換。8、結束:鉤完之後鉤一行或兩行短針。還有一種方法是扭針,很厚實。(我說不清楚)。好啦,就這樣吧,不知有沒有漏掉的。說得不好,請原諒!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初學者能看懂上圖就是我鉤的拖鞋。外觀還可以吧?兩針中長針,如果兩針都鉤在上面一行,就會有洞洞,如果兩針都在下行鉤,就是兩針都跨過上面一行,是不是會更厚?(所以我說如果線細就要兩針都鉤在下行,每針都鉤在兩個中長針的中間)。你所問的是我說的第二行的鉤法,第三行開頭也是這樣,但到了第二個大針開始第一針在上行鉤,第二行就是在下行的兩針長針的中間鉤。以此類推。每行的開頭在大針的前面鉤,每增加一行,兩邊就會多出一個大針。這樣鞋才會越來越大。(和越來越高)。
 
1683年維也納危機中的奧地利皇帝利奧波第一

  繼1529年土耳其人第一次圍攻之後,奧地利帝國的首都維也納於1683年再次受到土耳其人的進逼。大維齊牟斯塔發率大軍50萬人向維也納進攻,對維也納的圍攻從7月10日延續到9月12日。維也納幾乎是意外地擺脫了致命的危險,其時的奧地利皇帝利奧波第一扮演了一個極不光彩的角色。
  許多年來,軟弱的奧地利國防徒有其名。即使到最後半年確實知道土耳其人的進攻已經不可避免時,腐敗的利奧波第一政府仍然對國防不作任何安排,只指望“向整個基督教世界”呼吁能使國家擺脫逼近的危險。奧地利邊境要塞剛一受到沖擊就陷落了。奧地利人只是退卻,有時這種退卻變成狼狽的潰逃。當土耳其人迫近維也納時,皇帝利奧波第一以及他的宮廷和政府人員卻拼命地逃往林茨。
  皇帝出逃後,維也納陷入一片恐慌。凡是有運輸工具和充分財力的人也紛紛逃跑,直到最後市政當局和衛戍司令部不得不以嚴厲懲罰為威嚇來禁止能執武器的男子離境。除少數例外以外,維也維僅剩下一些小人物:手工業者,手藝人,大學生以及維也納警備司令施塔列姆堡指揮下的守軍。土耳其人持續發動猛攻,守軍和由手工業者及大學生組成的志願部隊以超人的力量防守著。城內糧食供應異常緊張,以至人們到後來只得用貓狗和老鼠充饑。在維也納僅能支持幾天的危機時刻,援軍──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和洛林公爵、巴登馬爾克伯爵的軍隊──到達了。9月12日的維也納爭奪戰中,土耳其人在夜晚慘敗潰逃。
  維也納歡天喜地地迎接勝利者索別斯基。而過了幾天後回到維也納的利奧波第一,則受到居民的陰郁沉默的冷待。他一路經過維也納的空洞街道,經過上了板的窗戶和堵塞著障礙物的大門。但並不是人人都默不作聲,某些地方有三五成群的人們對皇帝發出了口哨和憤怒的叫嚷。
  皇帝及其宮廷和政府人員只求活命的臨陣脫逃,把自己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後來他們企圖使維也納人相信,他們的逃跑完全不是逃跑,而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撤退,目的在於保持與援軍的聯系。宮廷方面的歷史學家企圖把事情說成仿佛他們的逃跑是一種勝利──仿佛土耳其人圍攻城市的唯一目的是要捉住皇帝,因而從皇帝離開維也納的時候起,他們的整個遠征就失去了一切意義。維也維人對於這種解釋只是付諸一笑。任何人都不會相信這種無稽之談,尤其是因為利奧波第一的離開絲毫沒有緩和土耳其人占領維也納城的企圖。維也納戰役  

  1683年7月14日—9月13日,索別斯基率領的聯軍與奧斯曼土耳其軍在維也納進行的一次交戰。  17世紀上半葉,極盛而衰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再次發動對歐洲的進犯,企圖挽救衰落。土耳其軍占領了中歐、東歐的廣大地區,給這裡的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歐洲各國不得不聯合起來共同抗擊土耳其人的入侵。  1683年春天,奧斯曼土耳其進軍奧地利,准備占領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奧地利匆忙派出皇家軍隊企圖阻擋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的進犯,結果屢戰屢敗,無力扼制敵人的強悍攻勢。7月上旬,土耳其軍逼近維也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攜宮廷眷屬和達官顯貴一起倉皇逃離首都。7月14日,土耳其軍隊合圍維也納城。此時,困守維也納的是以施塔海姆貝格伯爵為首的不足13000人的守城部隊,此外城中還有5000余市民、學生和奴隸。維也納守軍武器不足,裝備較差。而土耳其軍雖遠道而來,但馬壯兵強,糧足草豐,共有175000人之多。  土耳其人以為被利奧波德一世放棄的維也納一定會被輕意占領。所以,土耳其人並未馬上攻城,而是先扎營駐塞,休息整頓了10天。7月25日土耳其軍隊開始攻城,但很快被維也納軍民擊退。此後,土耳其軍隊又屢次攻城,均未得手,戰事呈膠著狀態。但守城軍民的食品供應出現了困難。8月下旬城內給養逐漸供不應求,很快就斷絕了。9月份開始後,饑餓開始威脅著城裡的軍民最後城內的飲用水也開始發生困難。  與此同時,土耳其軍隊的進攻卻日益凶猛,他們不僅開始使用重炮轟城,還采用地雷爆破城牆,維也納城破在即。此時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統帥大軍趕到了維也納城下。  9月12日早晨,索別斯基指揮聯軍打響了維也納解圍戰。索別斯基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1673年他曾親率波蘭軍隊戰勝奧斯曼土耳其大軍,具有豐富的與土耳其人作戰經驗。他將聯軍布成弧線形陣線,由奧地利皇家陸軍中將洛林公爵和薩克森選帝侯揚·喬治率領各自軍隊組成左翼,索別斯基親率波蘭軍隊組成右翼,其余聯軍組成中軍。索別斯基首先命令聯軍左翼發起進攻,土耳其軍隊馬上應戰。為了防止陣地被聯軍突破而被包圍,土耳其人將大部分兵力調至左翼與聯軍展開血戰。中午時分,索別斯基看到土耳其軍隊右翼兵力不斷減弱,就不失時機地下令聯軍中軍和右翼全部投入戰斗,向土耳其軍隊展開猛烈的沖擊。土耳其軍隊對這突然的打擊招架不住,防線很快就被聯軍攻破。聯軍在索別斯基的率領下,連破土耳其軍隊幾道防線,土耳其大軍漸漸不支。戰至日落時分,圍城的土耳其軍敗局已定,土耳其軍隊統帥卡拉·穆斯塔法為避免被聯軍包圍聚殲,不得不下令全軍後退。索別斯基再次抓住戰機,命令聯軍全線出擊,趁勢窮追猛打,土耳其軍隊很快潰不成軍。在維也納解圍戰中聯軍給土耳其軍隊以毀滅性打擊,擊斃敵軍2000余人,繳獲大炮300余門,大獲全勝,一舉成功。9月13日,索別斯基在土耳其統帥遺棄的營帳中給王妃寫信報告戰果:“所有的大炮,所有的營帳,數不清的財富都落到我的手裡,土耳其人遺屍遍野,狼狽潰逃。丟棄下的駱駝、驢子、綿羊和其他牲口正等待我們的士兵去收拾……”  點評:索別斯基統帥聯軍在維也納解圍戰中取得的輝煌戰績使籠罩在奧斯曼土耳其大軍的戰爭蔭影中的歐洲為之一振,極大地鼓舞了歐洲人民聯合起來共同抗擊土耳其侵略的決心和信心。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丁東歐人民反抗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擺脫土耳其人奴役的斗爭。索別斯基不僅是波蘭歷史上的英雄,也是歐洲歷史上的偉人。今天,不僅在華沙有索別斯基的紀念碑,在多瑙河畔的維也納也聳立著這位英雄的雕像。
 

芝蔴什麼價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