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雜貨店的貨櫃上緊挨著擺放著5個相同規格的碗每個碗口的周長是多少分米正文

雜貨店的貨櫃上緊挨著擺放著5個相同規格的碗每個碗口的周長是多少分米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雜貨店的貨櫃上緊挨著擺放著5個相同規格的碗每個碗口的周長是多少分米
 
內九外七皇城四

北京人老話兒說的“內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內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門。其中的“內九”,指的是東邊兒的東直門、朝陽門;西邊兒的西直門和阜成門;北邊兒的德勝門、安定門;南邊兒的崇文門、正陽門(前門)和宣武門。
外七”是指明世宗為加強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外城城門。與最北邊和內城的“前三門”平行的是東便門和西便門,東西兩邊兒分別是廣渠門和廣安門,南邊則是左安門、右安門和直通正陽門的永定門。


皇城四門:東有東安門(現東華門),南有天安門,西有西安門,北有地安門。
在各門中,內城九門比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話兒來說,叫做“九門走九車”。


朝陽門——走糧車。所以,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谷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官糧的倉庫。


崇文門——走酒車。崇文門又名“哈德門”。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有一只鐵龜,造型很是古樸,據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於是人們就用一只烏龜來鎮住海眼,保護北京城的平安。


宣武門——走囚車。因為刑場設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經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三個大字兒:“後悔遲”,可不是後悔遲嘛,都要問斬了,再後悔哪兒還來得及啊!


阜成門——走煤車。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一帶是產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邊兒運過來的。要不怎麼老阜成門的門洞頂上刻了一枝梅花,特別是那梅枝,老干婆娑,頗有畫意。“梅”與“煤”同音,就是表示這個地方走煤車的意思。


西直門——走水車。西直門的城門洞上面刻著水的波紋。過去的北京城裡沒有自來水,皇帝嫌城裡水苦,不喝城裡的水,專門喝城外西北玉泉山的水。您聽聽,玉泉山,這水聽著就讓人覺出一股子甜味兒來。乾隆皇帝曾誇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這不是傳說,現在科學進步了,人們專門把這的水送去鑒定,的確是雜質少,味道純正。

外城的城門與傳說


北京外城是明朝嘉靖三十二年修的,相對內城而稱之為“外城”,因為外城位於北京城的前三門兒以南,所以,又叫“南城”。南城東西比內城要長,而南北卻只相當與內城的一半,形狀上就像一個“凸”字;過去又因為它長得像頂帽子,所以又叫“帽子城”。


本來這外城,是准備修在內城之外,真正地環繞一圈兒的,可是在四十裡內城外修一圈城牆,這得多少銀子啊?花消太多,所以當時先修南邊。南城的北牆包接內城的東南、西南角樓,周長二十八裡,一共開了七個門,南面正中是永定門,東為左安門,西為右安門;東側一門叫廣渠門;西面一門,起初叫廣寧門,後來為了避道光皇帝的名諱,改名為廣安門。外城北邊兒的東、西便門一看就跟別的門不一樣:北京城所有城門,惟獨兩個便門臉朝北,別的都是臉兒沖南。


到了清代,“前三門”(祟文門、正陽門、宣武門),尤其是正陽門外一帶特別繁榮。當官的上下朝多進出正陽門。正陽門外大街一帶,店鋪林立,喧囂交易,商眾雲集,摩肩接踵,是清代北京最繁華的鬧市區。六必居、同仁堂、都一處、合香樓等著名店鋪林立,牌匾相望。珠寶店、綢布店、糧食店、雜貨店林林總總,盛極一時。崇文門設有稅關,門內往西有會同四譯館,買賣人多出入崇文門。東便門外通惠河至張家灣,由大運河運來的南方貨物在這裡集散。宣武門外有許多會館,當時的文化人常出入宣武門。在前三門商業區中,還出現了以經營經史子集、文房四寶、碑帖字畫和印玺古玩為特色的琉璃廠文化街。每年新春,廠甸有集市,書店和其他商販都在此設攤,成為北京過年時的一大盛事。跟經濟發展相對應的,南邊的永定門是整個南城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城門。寫著永定門字樣的大匾現在存放在首都博物館,有機會的話您不妨去瞧一瞧。


要在以前,您在廣安門附近住,經常能看見一景兒,“拉駱駝跑城兒”。這是當時的一種日常社會現象。當時交通工具不發達,路面情況也不好,城裡需要的建材、燃料還有山貨,都要靠駱駝從山區往城裡運。“拉駱駝”的“駝戶”大多是京西、京南的專業戶,他們利用駱駝易飼養、能負重、耐跋涉、性格溫馴的特長,拉活兒搞運輸,好養家糊口。要說起這駱駝的歷史,那可就長了去了。打從元大都建設開始,駱駝隊就有參與,要是算到50年代駱駝從北京的運輸行業退役,在足足700多年裡,駱駝為北京的建設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左安門俗名叫“江擦門”。出左安門,往南偏東一點,不到三四裡地,有一個地方叫“分鐘寺”。早年,廟裡有一口奇怪的鐘,打起鐘來,聲音不像鐘聲,倒像有人在耳朵旁邊說話一樣。聽鐘的人,也是一個人聽出一個樣兒,如果是懶人聽了,就是“下炕!下炕!”,要是勤快人聽了,就是“不忙!不忙!”,小牧童聽到的是“放羊!放羊!”,如果在春天聽呢,就是“倒倉!倒倉!”,等到了麥秋時候,就是“揚場!揚場!”因為每個人聽到的鐘聲都不一樣,大伙兒就管這裡的鐘叫“分鐘”,廟自然也就成了分鐘寺。


說真格地,要論起老北京的文化,那可不僅僅是十幾個老城門七八個傳說。


老一輩有老捨、蕭乾,近代的有劉心武的《鐘鼓樓》,劉一達的《人蟲兒》,翁立的《北京的胡同》,您要是抽空瞧上這麼幾眼,肯定會有更多的感觸,了解到更多關於老北京的傳說。
 

臉上吹了風發紅應怎樣處理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