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個習慣問題,大多都沒有惡意.如果你不方便回答完全可以不回答.另外中國人有家和家鄉情結.問你是哪的,是期盼著你的家鄉和他有某種意外的親情和鄉情關系.這就是我們國人情感深處的一見如故.並不難理解. 因為覺得自己老了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問年齡?因為,中國文化從根本上說,是一個以家庭、輩分、年齡、親疏關系維系的家族文化體系,所有的社會關系也是在這種文化體系之上建立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天下”、“家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整個社會關系,都需要這套基本關系的維持,在家裡,靠年齡來區別兄弟姐妹;在朋友圈子,靠年齡來稱呼“大哥”、“小弟”;在****上,用年齡(工齡或從政資歷——有時背靠的權貴資歷,也是可以間接轉換為自己的資歷的)來論資排輩。所以,這種思維定勢下,我們中國人在社會交往中,如果對方有官銜職銜的,就會稱呼對方的官銜職銜,明顯知道對方年齡長幼的,就會以輩分長幼稱呼;而在完全陌生的兩個或幾位平輩(年齡差別不大)交往當中,我們要區分出尊卑長幼,就只有問相互的年齡了,清楚年齡了,所以就知道應該稱呼“老王”還是“小李”,個人的身份安排清楚,各自的相處才會心安理得(中國文化習慣是不直呼其名的,因為這樣不禮貌,所以古代和近代的一些所謂有身份的人,才會有名和字的區別)。所以中國人問對方的年齡並非是要去探問別人的隱私,也不是出於禮貌,而是一種文化狀態下影響的一種基本處世心理,因此,中國人不但會問年齡,還會問籍貫、出身甚至社會關系(最基本的就是問父母是做什麼的,在哪裡讀書的)等,而往往少涉及到個人的能力、興趣等。 外國人(主要指西方發達國家,受儒家——或者說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與中國相似)為什麼不問陌生人年齡?其實留意一下我們還會發現,外國人不喜歡問收入,他們的稱呼沒有中國人復雜,甚至舅舅、叔叔、伯伯等用一個詞就解決,要區分他們也不是“大伯”、“三叔”這樣,而是在稱謂前直接加上名字。初次見面或不熟悉的人見面問候和討論的往往是天氣之類的話題,如果一方想引起另一方的注意或好感,會問對方喜歡什麼運動之類的,比如足球、籃球等,或者談談股票(現在慢慢進入更多中國人話題中),或者談談總統選舉之類(中國人要麼是公共場合提醒你“莫談國事”,要麼是你的談話伙伴跟你表明他對政治問題不感興趣——中國人是很怕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立場的)。也就是說,從文化和表現方面來看,外國人見面時問候的和聚會時談論的,默認前提往往都是公共話題。那麼他們是不關心個人問題嗎?當然不是,對別人無關的個人問題,這是隱私,當然他們不會去“關心”,對別人會產生影響的個人問題,他們就會關心了。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年齡是不會對別人產生什麼實質影響的,所以他們不會去問,但是你的能力、興趣和愛好、總統的年齡和健康,都會影響到別人和他自己,所以他們要關心。這與他們的文化有關,但更根本的是基於他們的充分發揮個人能力的經濟環境這個基礎。 可以想見,在以前(如清以前,甚至改革開發前),提出“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問年齡?”之類的問題是十分可笑的,因為一是中國人接觸外界思想有限,更重要的是那時中國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本思維方式都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中國人無法理解(也可能覺得沒有必要去理解或沒有心情和時間去理解)問一個人的年齡有什麼關系?那現在為什麼這個問題會成為一個話題呢?當然和我們與外界交往增多有關系,但是更多的是現在我們的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基礎都有了變化或者說松動,我們傳統的社會基礎已經逐漸消解,雖然新的社會基礎和文化心態還沒有形成,但是我們已經開始改變了,特別是在新興經濟領域和私有經濟領域,論資排輩已經沒有市場,個人能力越來越重要,年齡、資歷等對人的影響越來越少。所以我們開始討論這個話題,並且開始接受遇到陌生人不問年齡的觀念。部分網友的評論就表明了這個觀念的影響,但同時也還有很多掉在固有思維定勢中(當然他們也可以宣稱自己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而不自知的人。 別小看這樣的似乎小得無須啟齒的問題,他們往往告訴我們一些最真實和最基本的真相。是的,當我們中國人見面時不再問候“吃了嗎”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吃飯真的不再是大部分人的難題。當我們中國人不再對個人的隱私感興趣的時候,就是我們社會文化環境寬松和諧成為主流之時。 說的還不錯,不過好像有點跑題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