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地區發現的姜氏城遺址,面積大約有49萬平方米。遺址中最大的房子長10.7米,寬10.5米,面積約124平方米,而北首嶺遺址中最大的房子面積僅88平方米,出土的生產工具和陶器與北首嶺的相似,並且相對先進。由此可見,姜城堡遺址時期是北首嶺氏族部落的繁榮和發展時期,這正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氏族公社的過渡時期,與傳說中的炎帝時相吻合。目前在寶雞已發現古文化遺址40多處。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反映了炎帝部落繁衍生息,發展狀大的過程。 炎帝部落以寶雞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擴展,向西發展到中原大地,此處土地平坦肥沃,氣候濕潤,原始農業得到長遠的發展。部落開始定居,開始建都陳,再遷往魯,建都曲阜,後來炎帝部落與南方的蚩尤發生戰爭,求助於黃帝部落在涿鹿大敗蚩尤。以後炎黃兩部落聯盟形成了華夏民族的主體。後來,炎帝部落一部分南遷,足跡兩湖,一部分仍留於黃河流域融合於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為祖。現在湖南的酃縣也有炎帝陵,湖北的隨州也稱為神龍故裡,但以寶雞的炎帝陵為最早。 寶雞是炎帝的發祥地。炎帝生於寶雞天台山的蒙峪溝,長於姜水,是農業之神,醫藥之聖,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號神農氏。《白虎通.號》中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 市區渭河南有浴聖九龍泉,泉上有唐建神龍祠。祠南蒙峪口的常羊山上,就有炎帝陵。近年來眾多海內外同胞多次成批來寶雞姜水流域尋根祭組,但已祠陵損毀失修。於是,當地在神農炎帝的出生、創業與喪葬之處重修神龍祠和炎帝陵,又在市中心建炎帝園,為炎黃子孫拜祖谒陵祭奠炎帝提供了場所。 炎帝陵分為陵前區、祭祀區、墓冢區3部分。 陵前區從姜城堡地區至天台山入口的蒙峪建有多處古式牌坊,上書"炎帝故裡"、"神農之鄉"、"神農門"、"人傑地靈"等。 進入山門,即進入祭祀區,沿百米台階而上,來到陵台,陵台處為山門,門外豎立一塊石碑,上刻"常羊山"三個大字,為著名書法家吳三大的手跡。 登上山頂,便到了仰首亭,亭內和亭旁各有一塊清代碑石,碑上刻有"常養育炎"和"山海鎮",其中後者為清嘉慶三年重修城池的遺石。 炎帝廟,大殿面闊5間,左右兩邊的對聯為書法家茹桂所書"創始定有人千載歧黃崇炎帝,流傳安天據八方稼穑念神農",表達了對炎帝的崇敬之情。殿前為祭祀廣場,可容納千人祭祀。廣場兩側分別建有鼓亭和鐘亭。正殿面積400平方米,高12米,為清式庑殿。殿堂正中為炎帝座像,像高4.5米,目光炯炯,莊重慈祥。殿內兩側壁上分別繪有有關炎帝的大型壁畫,分別為常羊育炎、浴聖九龍、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炎帝結盟,講述了炎帝的生平和功績。 炎帝神農氏,母曰安登。游於華陽有神龍感女登(安登),於常羊山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炎帝在九龍泉沐浴後,頭上牛角隱去,天資更加聰穎,後來做了姜氏部落的首領。炎帝教民制陶,始作耒耜,降牛耕田,教民耕穑,使原始時代由采集狩獵進步到農業,人們尊其為"農業之神"。 炎帝得到嘉禾後,因陰陽有差,種下只開花不結果,於是炎帝乘五色鳥從東海抱回太陽,從此五谷豐登,萬民安樂,有因炎帝創立"日中為市",開原始農業之先河,被世人譽為"太陽之神"。他首創"日中為市"的地方叫做"太陽市遺址",現在天台蓮花峰西一山谷中。炎帝遍嘗百草,研制醫藥,據說他一日遇七十毒,140歲時,上天台山采藥,誤嘗了"火焰子"(斷腸草),而為民捐軀,後人因此而整理出《神農百草經》。 穿過祭祀區,便進入墓冢區。沿著長長的陵道拾級而上,兩邊塑立著百代帝王石像,總共16位,依歷史順序依次排列為:堯、舜、禹、啟、夏桀、成湯、般庚、纣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鄭莊王、齊桓公、秦穆公、宋襄公等。 沿著陵的道一直向上,便來到了氣勢雄渾、莊嚴肅穆的炎帝陵前。這裡就是炎黃子孫拜谒先祖的聖地。"炎帝陵"三字飄逸灑脫,為全國書協名譽主席啟功所題。 每年農歷7月7日及清明節的炎帝祭日,海內外各界民眾聚於炎帝陵及炎帝祠進行盛大的公祭儀式,共同拜祭人文初祖--炎帝。
5湖南 湖南株洲 湖南株洲 湖北隨州 真正的炎帝陵坐落在陝西寶雞市南七公裡處的古神農城遺址常羊山上 炎帝陵 [編輯本段]1、陝西省寶雞市炎帝陵 寶雞為炎帝故裡,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5000年前的上古時期,以炎帝神農為首領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這裡。炎帝陵,位於寶雞市渭濱區神龍鎮境內的常羊山之上,為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主要的場所。如果按照“八世炎帝”的說法,第一世和第二世炎帝都生與此,葬與此,第八世炎帝葬與湖南酃縣,後改名為炎陵縣。如果只按照一世的說法,炎帝之存在於寶雞。 炎帝,號神農氏,為神農氏族始祖,始生地在姜水;黃帝為軒轅氏族的始祖,始生地在姬水。《國語》中記載,大約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動著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後產生雙胞族炎帝和黃帝,黃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後遷移至中原地區。炎帝部落生活在寶雞一帶,以經營農業著名。 在寶雞市姜城堡地區,清姜河從旁流過,姜城堡背依秦嶺,隔渭河與北首嶺相望,地勢更為開闊,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土地資源。在姜城堡地區發現的姜氏城遺址,面積大約有49萬平方米。遺址中最大的房子長10.7米,寬10.5米,面積約124平方米,而北首嶺遺址中最大的房子炎帝陵面積僅88平方米,出土的生產工具和陶器與北首嶺的相似,並且相對先進。由此可見,姜城堡遺址時期是北首嶺氏族部落的繁榮和發展時期,這正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氏族公社的過渡時期,與傳說中的炎帝時相吻合。目前在寶雞已發現古文化遺址40多處。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反映了炎帝部落繁衍生息,發展狀大的過程。 炎帝部落以寶雞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擴展,向西發展到中原大地,此處土地平坦肥沃,氣候濕潤,原始農業得到長遠的發展。部落開始定居,開始建都陳,再遷往魯,建都曲阜,後來炎帝部落與南方的蚩尤發生戰爭,求助於黃帝部落在涿鹿大敗蚩尤。以後炎黃兩部落聯盟形成了華夏民族的主體。後來,炎帝部落一部分南遷,足跡兩湖,一部分仍留於黃河流域融合於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為祖。現在湖南的酃縣也有炎帝陵,湖北的隨州也稱為神龍故裡,但以寶雞的炎帝陵為最早。 寶雞是炎帝的發祥地。炎帝生於寶雞天台山的蒙峪溝,長於姜水,是農業之神,醫藥之聖,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號神農氏。《白虎通.號》中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 市區渭河南有浴聖九龍泉,泉上有唐建神龍祠。祠南蒙峪口的常羊山上,就有炎帝陵。近年來眾多海內外同胞多次成批來寶雞姜水流域尋根祭組,但已祠陵損毀失修。於是,當地在神農炎帝的出生、創業與喪葬之處重修神龍祠和炎帝陵,又在市中心建炎帝園,為炎黃子孫拜祖谒陵祭奠炎帝提供了場所。 炎帝陵分為陵前區、祭祀區、墓冢區3部分。 陵前區從姜城堡地區至天台山入口的蒙峪建有多處古式牌坊,上書"炎帝故裡"、"神農之鄉"、"神農門"、"人傑地靈"等。 進入山門,即進入祭祀區,沿百米台階而上,來到陵台,陵台處為山門,門外豎立一塊石碑,上刻"常羊山"三個大字,為著名書法家吳三大的手跡。 登上山頂,便到了仰首亭,亭內和亭旁各有一塊清代碑石,碑上刻有"常養育炎"和"山海鎮",其中後者為清嘉慶三年重修城池的遺石。 炎帝廟,大殿面闊5間,左右兩邊的對聯為書法家茹桂所書"創始定有人千載歧黃崇炎帝,流傳安天據八方稼穑念神農",表達了對炎帝的崇敬之情。殿前為祭祀廣場,可容納千人祭祀。廣場兩側分別建有鼓亭和鐘亭。正殿面積400平方米,高12米,為清式庑殿。殿堂正中為炎帝座像,像高4.5米,目光炯炯,莊重慈祥。殿內兩側壁上分別繪有有關炎帝的大型壁畫,分別為常羊育炎、浴聖九龍、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炎帝結盟,講述了炎帝的生平和功績。 炎帝神農氏,母曰安登。游於華陽有神龍感女登(安登),於常羊山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炎帝在九龍泉沐浴後,頭上牛角隱去,天資更加聰穎,後來做了姜氏部落的首領。炎帝教民制陶,始作耒耜,降牛耕田,教民耕穑,使原始時代由采集狩獵進步到農業,人們尊其為"農業之神"。 炎帝得到嘉禾後,因陰陽有差,種下只開花不結果,於是炎帝乘五色鳥從東海抱回太陽,從此五谷豐登,萬民安樂,有因炎帝創立"日中為市",開原始農業之先河,被世人譽為"太陽之神"。他首創"日中為市"的地方叫做"太陽市遺址",現在天台蓮花峰西一山谷中。炎帝遍嘗百草,研制醫藥,據說他一日遇七十毒,140歲時,上天台山采藥,誤嘗了"火焰子"(斷腸草),而為民捐軀,後人因此而整理出《神農百草經》。 穿過祭祀區,便進入墓冢區。沿著長長的陵道拾級而上,兩邊塑立著百代帝王石像,總共16位,依歷史順序依次排列為:堯、舜、禹、啟、夏桀、成湯、盤庚、纣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鄭莊公、齊桓公、秦穆公、宋襄公等。 沿著陵的道一直向上,便來到了氣勢雄渾、莊嚴肅穆的炎帝陵前。這裡就是炎黃子孫拜谒先祖的聖地。"炎帝陵"三字飄逸灑脫,為全國書協名譽主席啟功所題。 每年農歷7月7日及清明節的炎帝祭日,海內外各界民眾聚於炎帝陵及炎帝祠進行盛大的公祭儀式,共同拜祭人文初祖--炎帝。 [編輯本段]2、湖南省炎陵縣炎帝陵 湖南株洲炎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裡的鹿原鎮境內。這裡洣水環流,古樹參天,景色秀麗。 關於炎帝神農氏安葬地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皇甫谧撰寫的《帝王世紀》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撰《路史》就記述得更具體: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據地方史《酃縣志》記載此地西漢時已有陵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興邑人擔心亂兵發掘,遂將陵墓夷為平地。唐代,佛教傳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興寺”,然而陵前“時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廟之後,迄今已有千余年歷史,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炎帝廟也歷盡滄桑,屢毀屢建。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67—983年),朝廷將事官慮炎帝陵地僻路險,舟車不便,奏請將炎帝廟遷至茶陵縣城南,宋太宗诏許,即移鹿原陂炎帝廟於茶陵縣城南五裡處。此後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農氏的活動,均在茶陵縣城南炎帝祠廟進行,鹿原陂炎帝廟幾近湮沒。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劉清之鑒於炎帝陵沒有炎帝廟,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點不倫不類,於是奏請朝廷,廢陵前唐興寺而重建炎帝廟。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軍之康樂、霞陽、常平三鄉置酃縣。此後,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屬酃縣境地,隸屬衡州府管轄。至淳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撫使知潭州陳奏請朝廷為炎帝陵禁樵牧,設守陵戶,並對炎帝祠廟進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後,元代近百年間,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動,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廟的記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