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有刮痧的嗎 刮痧(skinscraping),是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脹玉衡》一書,完整地記錄了各類痧症百余種。近代著名中醫外治家吳尚先對刮痧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髒之系,鹹在於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松解”。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復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試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舒筋理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現代科學證明,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痺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編輯本段]【刮痧來歷】 “刮痧”這個“痧”字也就是“痧症”。這種療法起源於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出於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撫摩、捶擊身體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時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緩解。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這也是“刮痧”療法的雛形。 刮痧療法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適應病種非常廣泛的自然療法。早在明代醫學家張鳳逵的《傷暑全書》中,對於痧症這個病的病因、病機、症狀都有具體的描述。他認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話,就可以阻塞人體的脈絡,阻塞氣血,使氣血流通不暢;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時候,就阻塞絡脈,使絡脈的氣血不通。這些毒邪越深,郁積的越厲害,那麼它就越劇烈,象發急如燎原之勢,對於這種情況,就必須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須用刮痧放血的辦法來治療。運用刮痧療法,將刮痧器皿在表皮經絡穴位上進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結成象米粒樣的紅點為止,通過發汗使汗孔張開,痧毒(也就是病毒)隨即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 [編輯本段]【刮痧療效】 刮痧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施術於皮部對機體的作用大至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預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療作用。 一、預防保健作用 刮痧療法的預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預防與疾病防變兩類。刮痧療法作用部位是體表皮膚,皮膚是機體暴露於外的最表淺部分,直接接觸外界,且對外界氣候等變化起適應與防衛作用。皮膚所以具有這些功能,主要依靠機體內衛氣的作用。衛氣出於上焦,由肺氣推送,先循行於皮膚之中,衛氣調和,則‘‘皮膚調柔,腠理致密”(《靈樞·本髒》)。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裡穴等)可增強衛氣,衛氣強則護表能力強,外邪不易侵表,機體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現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表證,及時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將表邪及時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進入五髒六腑而生大病。 二、治療作用 刮痧療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調整陰陽 刮痧對內髒功能有明顯的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如腸蠕動亢進者,在腹部和背部等處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進者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腸蠕動功能減退者,則可促進其蠕動恢復正常。這說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調整髒腑功能,使髒腑陰陽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絡 肌肉附著點和筋膜、韌帶、關節囊等受損傷的軟組織,可發出疼痛信號,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使有關組織處於警覺狀態,肌肉的收縮、緊張直到痙攣便是這一警覺狀態的反映,其目的是為了減少肢體活動,從而減輕疼痛,這是人體自然的保護反應。此時,若不及時治療,或是治療不徹底,損傷組織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纖維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斷地發出有害的沖動,加重疼痛、壓痛和肌肉收縮緊張,繼而又可在周圍組織引起繼發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陳代謝障礙,進一步加重“不通則痛”的病理變化。 臨床經驗得知,凡有疼痛則肌肉必緊張;凡有肌緊張又勢必疼痛。它們常互為因果關系,刮痧治療中我們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緊張也就消除;如果使緊張的肌肉得以松弛,則疼痛和壓迫症狀也可以明顯減輕或消失,同時有利於病灶修復。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緊張、痙攣的有效方法,主要機理有: 一是加強局部循環,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 二是在用刮痧板為工具配用多種手法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組織的痛阈; 三是緊張或痙經脈與十二皮部的關系:“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十二皮部的劃分是以十二經循行分布為依據的,即十二經脈都各有分支之絡,這些絡脈浮行於體表,有各自的分布區域,因為經脈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為十二,手足六經相合則稱為六經皮部。 經脈的分支為絡脈,皮部又可說是絡脈的分區,故《素問·皮部論》又說:“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經絡的關系對診斷、治療疾病有重要意義。《素問·皮部論》:“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捨於府藏也。”指出病邪由外入內,經皮呻絡呻經呻腑攣的肌肉通過用刮痧板為工具配用多種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從而解除其緊張痙攣,以消除疼痛。 (四)信息調整 人體的各個髒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髒器的固有頻率及生物電等),當髒器發生病變時有關的生物信息就會發生變化,而髒器生物信息的改變可影響整個系統乃至全身的機能平衡。 通過各種刺激或各種能量傳遞的形式作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產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過信息傳遞系統輸入到有關髒器,對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調整,從而起到對病變髒器的調整作用。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據之一。如用刮法、點法、按法刺激內關穴,輸入調整信息,可調整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延長左心室射血時間,使心絞痛患者的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電圖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脈流量和血氧供給等。如用刮法、點法、按法刺激足三裡穴,輸入調整信息,可對垂體、腎上腺髓質功能有良性調節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調整腸運動等作用。 (五)排除毒素 刮痧過程(用刮法使皮膚出痧)可使局部組織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經受到刺激使血管擴張,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運力量加強,使體內廢物、毒素加速排除,組織細胞得到營養,從而使血液得到淨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減輕病勢,促進康復。 (六)行氣活血 氣血(通過經絡系統)的傳輸對人體起著濡養、溫煦等作用。刮痧作用於肌表,使經絡通暢,氣血通達,則瘀血化散,凝滯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氣血通達無礙,局部疼痛得以減輕或消失。 現代醫學認為,刮痧可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強局部血液供應而改善全身血液循刮痧出痧的過程是一種血管擴張漸至毛細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膚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現象,此等血凝塊(出痧)不久即能潰散,而起自體溶血作用,形成一種新的刺激素,能加強局部的新陳代謝,有消炎的作用。 自家溶血是一個延緩的良性弱刺激過程,其不但可以刺激免疫機能,使其得到調整,還可以通過向心性神經作用於大腦皮質,繼續起到調節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和內分泌系統的平衡。 痧症中醫的“痧症”是以症狀而起的名字,是指刮痧後痧痕明顯的病症。刮痧後,皮膚很快會出現一條條痧痕和累累細沙粒(出血點),並且存留的時間較長,這是它的特征之一。 痧症多脹。所謂脹,就是痧症多有頭昏腦脹,胸部悶脹,腹部痛脹,全身酸脹等。明、清時代,我國有位對痧症有研究的醫生叫郭志邃的,曾寫過《痧脹玉衡》,就是一本介紹痧症的專門書籍。 [編輯本段]【“痧”的概念】 又叫做“瘴氣”等。它包含兩方面的含義,從廣義來講,一方面是指“痧”疹征象,即痧象;另一方面是指痧疹的形態外貌,即皮膚小現紅點如粟,它以指循皮膚,稍有阻礙的疹點。清代邵新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說:“痧者,疹之通稱,有頭粒如。”它是許多疾病在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在體表皮膚的—種共性表現。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病,許多疾病都可以出現痧象,痧是許多疾病的共同證候,統稱之為“痧證”,故有“百病皆可發痧”之說。 痧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什麼病?目前尚難確定。痧證所包括的范圍很廣,現存中醫古籍中,有關痧證的記載涉及到內、外、婦、兒等多種疾病。《痧驚合壁》—書就介紹了40多種痧症,連附屬的共計100多種。根據其所描述的症狀分析:“角弓反張痧”類似現代醫學的破傷風;“墜腸痧”類似腹股溝斜疝;“產後痧”似指產後發熱;“膨脹痧”類似腹水;“盤腸痧”類似腸梗阻;“頭瘋痧”類似偏頭痛;“縮腳癰痧”類似急性闌尾炎等。此外民問還有所謂寒痧、熱痧、暑痧、風痧、暗痧、悶痧、白毛痧、沖腦痧、吊腳痧、青筋痧等,名目繁多。 從狹義來講,痧證是特指一種疾病。古人認為,痧證主要是內風、濕、火之氣相搏而為病。天有八風之邪,地有濕熱之氣,人有饑飽勞逸。夏秋之際,風、濕、熱三氣盛,人若勞逸失度,則外邪侵襲肌膚,陽氣不得宣通透洩,而常發痧證。—年四季都布發生痧症的可能,但以夏秋季為多見。痧證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痧點,二是酸脹感。根據病情輕重,其臨床表現可分為一般表現與急重表現:1)一般表現:多表現為頭昏腦脹,心煩郁悶,全身酸脹,倦意無力.胸腹灼熱。四肢麻木,甚則厥冷如冰。邪入氣分則作腫作脹;入血分則為蓄為淤;遇食積痰火,結聚而不散.則皖腹痞滿。甚則惡心、嘔吐。2)急重表現:起即心胸憋悶煩躁,胸腔大痛,或吐或瀉,或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甚則卒然眩暈昏例,面唇青白,口噤不語,昏厥如屍,手足厥冷,或頭額冷汗如珠,或全身無汗,青筋外露,針放無血,痧點時現時隱,唇舌青黑,均為病情危重的表現。 現代醫學認為,痧是皮膚或皮下毛細血管破裂,是一種自然溶血現象,易出現在經絡不通暢,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它不同於外傷淤血、腫脹。相反,刮痧可使經絡通暢,淤血腫脹吸收加快,疼痛減輕或消失,所以刮痧可以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編輯本段]【手法詳述】 古錢幣是刮痧療法使用的最常用的工具。目前已經發展到專業工具:刮痧板、扶陽罐。 刮痧手法有十幾種,其中最常用的手法: ●手拿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刮拭方向從頸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向外刮拭。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進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鐘,最長不超20分鐘。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刮痧次數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後再進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後一至二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 ●扶陽罐,集溫刮、溫灸、磁療、紅外線於一體,國家專利產品,為新一代的刮痧醫療器械,據專家介紹,傳統刮痧都伴有疼痛,一種結合了傳統醫學和現代科技的全新溫通經絡醫療器械“扶陽罐”,它所倡導的“無痛刮痧,扶陽養生”新理念逐漸被社會認識並認同,因其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優點被人們廣為推崇。 刮痧療法不僅能治病,而且還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膚沒有什麼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著經絡適當刮一刮對身體還是比較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應用於疏通經絡方面。常見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歲左右的人,采用刮痧的療法療效比較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二、三次左右。 刮痧療法對皮膚有一定的損傷,所以一次刮完後要等過一段時間,一般為五至七天左右,再進行第二次刮刮痧療法具有活血化瘀、調整陰陽、舒筋通絡,排除毒素等作用,操作方便,療效顯著,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刮痧過程中可[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