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有哪些美稱 學名nelumbonucifera 別名蓮花、芙蕖、水芝、芙蓉、水華、水芙、水旦、水芙蓉、澤芝、玉環、草芙蓉、六月春 美稱花中君子 花卉故事
月季
早在宋代,月季花由我國的商船從南部著名的交通口岸泉州經海路傳至印度、斯裡蘭卡,一致後來全世界都能見到它的倩影,在國外有“花中皇後”的美稱。月季紅苞逐月,四時長春,且花容嬌艷,香味濃郁,集這些優點於一身,世間之花幾無比擬,以致詩人陳參政最終發出浩歎雲:“天下風流月季花!”這真是一個新穎別致的品評,也是有史以來此花所贏得的最高稱譽。 月季不靠品種上的變異,就以它天然的美艷,迷倒了不少的人。北宋徽宗皇帝趙佶便是其中的一個。鄧椿《畫繼》談到這麼個故事:徽宗在位時,龍德宮剛剛建成,徽宗诏令御用畫師在龍德宮的屏壁上繪圖,所挑選的畫師都是當時一流的高手。待到所有圖畫畫成後,徽宗浏覽一遍,都看不上眼,唯有當他走到壺中殿前柱廊的一幅“拱眼斜枝月季花”前,才駐步觀賞起來,問隨從這幅畫是何人所作。聽說是一個新進宮廷畫院的少年,大為高興,馬上給予獎勵,恩寵有加,眾人皆不明所以。一次,近侍瞅了個機會探問徽宗,少年之畫究竟好在哪裡,徽宗回答說:“月季鮮有能畫者,蓋四時朝暮,花蕊葉皆不同。此作春時日中者,無毫發差,故厚賞之。”原來徽宗發現,一年四季,同樣一株月季,前開的花、蕊與後開的花、蕊以及生長的葉子,都有不同的狀貌,不僅如此,一日之中,早晨、中午、黃昏的花、蕊、葉也是各一異其態;而少年所畫,為春季中午的月季,徽宗認為他畫得絲絲入扣,符合實際。這說明,徽宗趙佶以及這位少年畫師對月季花有長久而細致的觀察,他們對月季花一物而多態、一種而千變的美有深刻的領悟。顯然,他們若對月季花愛之不深,是絕對不會有如此認識的。
菊花
晉人陶淵明愛菊是出了名的。他棄官歸隱後親手植菊,宅旁籬邊,隨手采摘,可以傾刻盈把。一次,他因九月九日沒有酒賞重陽節,便坐到宅邊菊叢中,以采菊賞菊來度佳節。他首開品菊之風,留下許多詠菊之作。“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傳誦。宋人辛棄疾曾贊道:“歲歲有黃菊,千載一東籬”,後來“東籬”成了陶淵明和秋菊的代名詞,陶淵明也就成了熱愛菊花的代表。
百合
山東兖州徂徕山上有光華寺,有一習儒業的客人棲於寺中,夏日在寺廊中觀看壁畫,與一個十五六歲的白衣女子相遇。這女子美若天仙,他一見傾心,於是將女子引入一室,情款甚密。女子走時,他贈送給她一只白玉指環。他躲在寺門樓柱的後面,目送女子離開。只見這女子步出寺門百步許,忽然不見。他記住這女子失蹤處,找到的是一支百合苗,花白美艷。他於是刨根取回寺內。只見這百合根莖纏繞打結,拆開一看,裡面竟然藏著他那只白玉指環。
杏花
《揚州府志》談到,開元中,揚州太平園裡載有杏樹數十株,每逢盛開時,太守大張筵席,召妓數十人,站在每一株杏樹旁,立一館,名曰“爭春”。宴罷,有人聽得杏花有歎息之聲。唐代南卓《羯鼓錄》講述了一則“羯鼓催花”的故事,說唐玄好羯鼓,曾游別殿,見柳杏含苞欲吐,歎息道:“對此景物,不可不與判斷。”因命高力士取來羯鼓,臨軒敲擊,並自制《春光好》一曲,當軒演奏,回頭一看,殿中的柳杏這時繁花競放,似有報答之意。玄宗見後,笑著對宮人說:“就這一樁奇事,難道還不應當喚我作老天爺嗎?”
桃花
傳說中的桃花神是息夫人。息夫人是春秋時期息侯的夫人,姓妫。楚文王滅息,虜回息侯夫婦,強娶息夫人為妻。息夫人情有獨鐘,不為楚文王權勢所動。一天,她趁著文王出行打獵的機會,遛出宮外,與息侯見面,他們自知破鏡難圓,就雙雙殉情自殺了。時值三月,桃花盛開,楚人便以息夫人為桃夫人,立祠以祀。後人又升格封她為主宰桃花的女神。
蓮花
三國時魏明帝打算禁佛教毀寺廟,一印度和尚以金盤盛水置於宮殿前,投下一顆捨利子,水中忽然湧起一朵五色蓮花。明帝大吃一驚,感歎地說:“要不是真有此靈異,怎能出此奇跡呢?”於是就不禁佛了。元和中,有書生蘇昌住在蘇州,鄰近小莊,距離官道約十裡,中有池塘,長著許多蓮花。一日,他在池邊看蓮,只見一個紅臉素服的女郎迎面而來,他們一見鐘情,從此經常幽會。蘇昌為結永世之好,送給女郎一只玉環,以作為定情之物。有一次蘇昌又到池塘邊憑欄觀蓮,見一朵白蓮正開,極為動人,他仔細觀賞,卻發現蓮蕊中有一物,正是他所贈的那只玉環。他把那白蓮摘了下來,從此女郎便絕跡不來了。
牡丹
唐開元天寶年間,宮中沉香亭前有牡丹花,一天忽然開放,一枝兩頭,早晨花為深紅色,中午變為深綠色,黃昏變為深黃色,到夜裡,由變成粉白色,晝夜之間,香艷各異。玄宗見了,說這是花木之妖,不必驚訝。長慶年間,穆宗宮殿前有千葉牡丹,花大而紅,每到夜裡,黃白蛱碟數萬飛集於花間,輝光照耀,直到拂曉才飛走,穆宗命人張網於空中,捕得數百只蛱碟於殿內,讓宮中嫔妃追捉,以為娛樂。待天亮一看,那些蛱碟都成了金蛱碟和玉蛱碟,工巧無比。於是宮人爭著用紅絲縷縛住金蛱碟和玉蛱碟的腳,當作首飾簪戴,不用就放入妝奁中。到了晚上,妝奁中光芒四射,宮人打開放妝奁的寶櫥,發現金錢玉飾中,有蠕蠕而動的東西,再仔細一看,那些金玉蛱碟又變成活的蛱碟了。
梅花
史詩上有這樣的一段佳話。北宋梅堯臣曾作詠梅詩曰:“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是說梅花若與桃花相認辨,那就會發現梅花缺少了桃花所具有的綠葉,若與杏花相認辨,那又會發現梅枝缺少了杏枝的鮮碧色,詩中流露出貶梅的意味。大文豪蘇轼聽說後,也作了一首詠梅詩,其中兩句嘲諷梅堯臣說:“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蘇轼顯然認為,梅花並無綠葉的青枝,恰恰體現出它品格的希貴!唐開元中,江采萍甚得明皇寵幸。她性喜梅花,所居欄檻,都要種上幾株梅樹,張匾題曰“梅亭”。花開時節則賦賞玩樂,到了夜半時分,還留連在花下不肯離去,曾作有《梅花賦》一篇。皇上因她有此嗜好,戲稱她為“梅妃”。
水仙
內觀日疏》說:姚姥住在長離橋,十一月夜半大寒,她夢見觀星墮地,化為水仙花一叢,甚香美,摘食之,醒來生下一個女兒。《花史》說:謝公睡夢中見一仙女手持一束水仙,此日妻生一女,長大聰慧善詩。後來人們因稱水仙為“姚女花”或“謝女花”。 舜帝的兩個妻子娥皇、女英跟舜南巡到湘水,聽說舜已死於蒼梧山,兩個妻子痛不欲生,眼淚灑在竹子上,成為淚跡斑斑的斑竹,楚地人就稱這種竹子為湘妃竹。娥皇、女英投身湘江以身殉情。她們的魂魄化為江邊的水仙花。 <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 http://bbs.hefei.cc/viewthread.php?tid=2810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