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哪裡有雞蛋黃的油賣正文

哪裡有雞蛋黃的油賣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哪裡有雞蛋黃的油賣
 
蛋黃油是蛋黃經熬煉而制得的加工品,其作為藥用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早在北周時期姚僧垣(499~583)撰《集驗方》始載用於治療湯炎燒傷病,以後歷代醫籍散見記錄擴大用途,這些古方多作外治應用,至今仍顯實用價值,此作鉤沉集萃供同道參考借鑒,綜合其主治病症分列十類方介紹如下。

1治水火燙傷方

熟雞子10個,取黃炒取油,入10文膩粉,攪勻,雞翎掃瘡上,三、五日,永除瘢痕(《姚氏集驗方》)。

按:此方於《聖濟總錄》、《普濟方》、《濟陽綱目》、《瘍醫大全》等書皆見引錄,方中膩粉,又名韶粉、胡粉,或簡稱“粉”者。在明清方書裡有單用蛋黃油者,如《急救良方》、《懸袖便方》、《增訂驗方新編》,有加用菜油煎煉的,如《暴證知要》載方。
2治瘡痍瘢痕方

2.1治傷寒熱毒發豌豆瘡,差後滿面瘢痕:雞子7枚,煮熟用黃,亂發1兩剪碎,同於铫子炒,候發消盡成油,用薄綿濾,入瓷盒中盛,夜臥時塗抹之(《太平聖惠方》)。

2.2治久患瘡痍,差後瘢痕不滅,瘡痕無問新舊必除:雞子5~7枚,取黃,於铛中炒,如黑脂成膏。以布先揩破瘢痕,然後塗膏,日三兩度,自然滅瘢,與舊肉無別(《太平聖惠方》)。

3治頭面熱瘡腫毒、肥瘡禿瘡方

3.1亂發雞子膏主孩子熱瘡。用雞子5枚去白取黃,亂發如雞子許大,二味相和,於鐵铫子中炭火熬,初甚干,少須即發焦,遂有液出,旋取置一瓷碗中,以液盡為度,取塗熱瘡上,即以苦參末粉之(《傳信方》)。
3.2治瘡腫毒雞子油加頭發、黃蠟須許,量用黃丹試熬貼,每用1個即消(《鳍府禁方》)。

3.3治肥瘡雞子2~3個,煮熟,去白用黃,炒出油,搽瘡數次即愈(《仙方合集》、《回生集》)。

3.4治禿瘡用雞子1個,煎出油來,入人言3分,為末入內,搽瘡上。先將禿殼剃淨後搽1~2次愈(《龔氏濟世全書》)又方:取雞子油、松香、小兒頭發,用香油煎熬成膏,塗上即愈(《神福堂公選良方》)。
 
1治水火燙傷方

熟雞子10個,取黃炒取油,入10文膩粉,攪勻,雞翎掃瘡上,三、五日,永除瘢痕(《姚氏集驗方》)。

按:此方於《聖濟總錄》、《普濟方》、《濟陽綱目》、《瘍醫大全》等書皆見引錄,方中膩粉,又名韶粉、胡粉,或簡稱“粉”者。在明清方書裡有單用蛋黃油者,如《急救良方》、《懸袖便方》、《增訂驗方新編》,有加用菜油煎煉的,如《暴證知要》載方。
2治瘡痍瘢痕方

2.1治傷寒熱毒發豌豆瘡,差後滿面瘢痕:雞子7枚,煮熟用黃,亂發1兩剪碎,同於铫子炒,候發消盡成油,用薄綿濾,入瓷盒中盛,夜臥時塗抹之(《太平聖惠方》)。

2.2治久患瘡痍,差後瘢痕不滅,瘡痕無問新舊必除:雞子5~7枚,取黃,於铛中炒,如黑脂成膏。以布先揩破瘢痕,然後塗膏,日三兩度,自然滅瘢,與舊肉無別(《太平聖惠方》)。

3治頭面熱瘡腫毒、肥瘡禿瘡
 
瘦豬肉200克(裡脊肉或元寶肉),雞蛋半個,熟豬油,蔥、姜、蒜、玉蘭片、木耳、菠菜,醬油、醋、精鹽、料酒、濕澱粉各適量。 
制作方法: 

1、先將瘦豬肉切成寬1.6厘米、長2.6厘米、厚3毫米的小薄片,放在小碗裡加少許底味,再加半個雞蛋和少許濕澱粉,抓勻上漿;木耳洗淨撕成小片,菠菜洗淨切成段。 

2、將小碗裡盛適量清湯,再加少許醬油、精鹽、料酒、濕澱粉,兌成汁待用;炒鍋上火放適量的油,待燒至六成熱時,下入漿好的肉片,用肉叉劃散,呈金黃色時撈出。鍋內留底油,待油熱時放入馬蹄蔥、蒜片、姜末炝鍋,放入劃好的肉片和玉蘭片、木耳、菠菜段煸炒,然後烹醋翻炒,放入兌好的汁,翻炒均勻淋明油即可。 

特點:色澤金黃,酥嫩鮮香。
瘦豬肉200克(裡脊肉或元寶肉),雞蛋半個,熟豬油,蔥、姜、蒜、玉蘭片、木耳、菠菜,醬油、醋、精鹽、料酒、濕澱粉各適量。 
制作方法: 

1、先將瘦豬肉切成寬1.6厘米、長2.6厘米、厚3毫米的小薄片,放在小碗裡加少許底味,再加半個雞蛋和少許濕澱粉,抓勻上漿;木耳洗淨撕成小片,菠菜洗淨切成段。 

2、將小碗裡盛適量清湯,再加少許醬油、精鹽、料酒、濕澱粉,兌成汁待用;炒鍋上火放適量的油,待燒至六成熱時,下入漿好的肉片,用肉叉劃散,呈金黃色時撈出。鍋內留底油,待油熱時放入馬蹄蔥、蒜片、姜末炝鍋,放入劃好的肉片和玉蘭片、木耳、菠菜段煸炒,然後烹醋翻炒,放入兌好的汁,翻炒均勻淋明油即可。 

特點:色澤金黃,酥嫩鮮香。


過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傳統特色菜肴,歷經代代廚師精心烹制相傳至今。1957年2月經市飲食公司組織專家評審,將名廚吳萬庫技師制作的過油肉評為了太原十大名吃。後經名師張殿華、白寶山、方明鎖等幾位名廚參加全市、全省及全國的烹饪大賽,曾獲得金獎,為太原人民爭了光。市場經濟以來,凡是經營山西飯菜的餐館、飯店都有過油肉這道菜。但是,可能出於某種意圖,有些餐館將過油肉改造得五花八門、面目全非,派生出什麼系列過油肉,如白菜過油肉、尖椒過油肉、麻辣過油肉等等,為適應食客的需要往過油肉裡配洋蔥、蒜薹、干紅辣椒、黃豆芽……久而久之,原來那傳統的過油肉已難覓蹤影了。其實,過油肉應從選料,配菜,烹調上下功夫,這樣才能更加凸顯濃厚的山西地方特色。

1、先將瘦豬肉切成寬1.6厘米、長2.6厘米、厚3毫米的小薄片,放在小碗裡加少許底味,再加半個雞蛋和少許濕澱粉,抓勻上漿;木耳洗淨撕成小片,菠菜洗淨切成段。

2、將小碗裡盛適量清湯,再加少許醬油、精鹽、料酒、濕澱粉,兌成汁待用;炒鍋上火放適量的油,待燒至六成熱時,下入漿好的肉片,用肉叉劃散,呈金黃色時撈出。鍋內留底油,待油熱時放入馬蹄蔥、蒜片、姜末炝鍋,放入劃好的肉片和玉蘭片、木耳、菠菜段煸炒,然後烹醋翻炒,放入兌好的汁,翻炒均勻淋明油即可。


【回鍋肉秘籍】

做回鍋肉,關鍵在精細二字,越簡單的,就要越用心;一是選肉要精:要當天宰殺的鮮豬肉,後腿二刀,肥四瘦六寬三指,太肥則膩,太瘦則焦,太寬太窄都難成型;二是煮肉要調味:清水煮肉,難出肉香,因此,水滾開以後,要先放入生姜、大蔥節、大蒜、花椒吊湯,等湯氣香濃,再放入洗淨的豬肉,六成熟就撈起備用,不能煮得太軟;三是切肉要巧:很多人等肉冷了再切,肥瘦易斷,熱的時候又燙手,下刀難以均勻,懂行的廚師,把撈起的肉放在冷水裡浸一浸,趁外冷內熱時下刀,現在有了冰箱,可以把剛煮好的肉放到急凍室裡兩三分鐘,這就更好切了;四是配料要正當:豆瓣一定要正宗的郫縣豆瓣,用刀剁細,甜面醬要色澤黑亮,甜香純正,醬油要濃稠可掛瓶壁;五是煎熬要拿准火候:應該待鍋熱後,放入已經熬熟的油,菜油與肉中的豬油融合,更有煎熬的香味,現在城裡人,已很少用菜油的,況且,市面上也很少能買著質地清醇的菜油,那就只好用調和油了。

熱鍋中油到四成溫燙,就可放肉煎熬,切好的肉,放了一陣子,肉片就會粘連在一起,若要炒散,容易使肥瘦分離,若讓肉片待粘連的油化開,自己分散,又容易造成下焦上膩,煎熬不均勻,因此,煮肉的湯要保持一定溫度,肉片下鍋前,用漏瓢將肉在湯中氽散,再入鍋煎熬,這樣,肥瘦不斷,而且,肉片上一定的水分,還可保持肉的嫩軟。四川人把回鍋肉又叫做熬鍋肉,烹饪技藝中,沒有“熬”法,它是將炒、爆、煸、炸四法融為一體,使烹制的菜具有由四法而得的風味特點。

另外,掌握火候也是熬肉的關鍵。熬肉用中火,下肉片後,即下剁細的郫縣豆瓣,混合熬炒,使豆瓣特有的色澤和味道深入肉中。火候油溫拿捏得當的師傅,能把肉片熬制成一個一個的卷窩形狀,俗稱“燈盞窩”。

肉片成窩時,立即放入甜面醬、醬油少許,也可適當放幾滴料酒,放一點雞精,以增加香味和鮮味。然後,馬上加入配料,改為大火,翻炒致熟就可起鍋。”

山西特色過油肉

主料:羊裡脊肉、莜面魚魚
輔料:蒜苔(即蒜苗)、黑木耳、醬油、醋、雞蛋、豆粉等
做法:將肉片上漿,加入醋烹香,再放入其他調料及蒜苔、黑木耳翻炒至熟,即可。

小編配酒:過油肉為山西特色菜,加入莜面魚魚有點像燴菜的感覺,但炒制後的魚魚筋道可口,與蒜苔、黑木耳相配甚為相宜。蒜苔稍有刺激口味,酒最好為由陳年汾酒調制的竹葉青,香味厚重,回味悠長,可與蒜苔中和且更能突顯黑木耳的山珍氣息



工藝:將精豬裡脊肉斜頂刀切成0.2厘米厚的大薄片,用蛋黃、面粉攪成糊,與肉片一起拌勻。炒鍋燒熱,加油,至五成熟時,將肉片入鍋,用筷子將其劃散,使其互不粘連,至肉片受熱翻展、色澤呈淡黃時撈出。炒鍋內留熱油,放蔥片、姜末、蒜片煸炒至香,再放洋蔥片、木耳、蒜薹和肉片,翻炒幾下加醋、少許醬油、紹酒、雞精翻炒片刻。用濕澱粉勾芡,再翻炒幾下,出鍋裝盤即成。


主料鮮瘦豬肉
配料木耳、冬筍,黃瓜、蔥、姜、蒜
調料鹽、老抽、生抽、黃酒、雞蛋、水澱粉等

將鮮肉橫紋切薄片3毫米厚左右,然後加雞蛋黃和水澱粉、5克生抽調勻。
將配料黃瓜切馬蹄片,冬筍橫刀片,蔥切馬蹄段,蒜切片,姜切片。

將鍋燒熱8成,加冷油熱50克至7成,將肉片入鍋炸成金黃色起鍋撈出。
將老油倒出3分之2,燒熱放黃瓜片和冬筍片及木耳翻炒,等香味出放入炸好的肉,翻炒數下,放叢姜蒜加生抽、少許老抽和黃酒翻炒,香味出,起鍋。

注意炸肉火候和時間的掌握和炒配料的火候不能太小或過大!
 

養豬發酵床中的放線菌是哪種?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