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呀,當然是紅色了 部分空間有這樣的問題這幾天的空間都是這樣的不是你一個人這樣我朋友也是這樣騰訊在調試空間過兩天就好了放心吧樓主謝謝采納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雲別傳曰: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時先主亦依讬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讬。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雲別傳曰:初,先主之敗,有人言雲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至。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國色,范欲以配雲。雲辭曰:“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固辭不許。時有人勸雲納之,雲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測;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雲無纖介。先是,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鄉裡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先主入益州,雲領留營司馬。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將軍。雲別傳曰: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捨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斗且卻。公軍敗,已復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雲為虎威將軍。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谏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雲別傳曰: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雲有軍資馀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亮大善之。 七年卒,追谥順平侯。 1、年齡其實不但趙雲的生年和享年不可考,就是關於趙雲的卒年也是有一定爭議的。這又牽涉到諸葛亮的《後出師表》是否是諸葛亮所寫的問題。《三國志.趙雲傳》說趙雲卒於建興7年,而裴注引用《漢晉春秋》上諸葛亮建興六年十一月寫的《後出師表》上說:“然喪趙雲……”。兩者時間上有差距。肯定者中有認為趙雲或許死於建興六年底,而陳壽所記的卒於七年或許是因為葬禮在七年初(如漢獻帝死於青龍二年三月,葬於八月)。有的認為陳壽由於缺乏蜀國的史料,參考的資料又不多,所以出自張俨《默記》的《後出師表》既然得到東晉史學家習鑿齒以及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的摘用應是值得肯定的。否定者中有認為當以陳壽的《趙雲傳》為准,所以《後出師表》非諸葛亮所寫,是他人冒名。有的認為《諸葛亮集》並未載《後出師表》,其語氣也有點不象諸葛亮,因此否定《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所寫(不過陳壽寫蜀史很簡略,就是因為史料不足;《諸葛亮集》也是陳壽所著,自然也是一樣的情況)。雨紋偏向於《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所寫,但意見上是折中的,即不否定《後出師表》也不否定《趙雲傳》,而認為只不過是前者寫的時間未必是在陳倉之戰前,這樣或能解釋趙雲的卒年問題。至於語氣方面雨紋古文造詣太低,倒實在看不出哪裡不象諸葛亮。今記於此,僅供大家參考。2、擇主其他不說,只說趙雲隨劉備的時間。首先雨紋要糾正兄的一個錯誤,根據《劉備傳》及《資治通鑒》記載劉備一投靠公孫瓒就被派到田楷手下,時間應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而他投靠袁紹是在建安5年(公元200年)正月,當年七月官渡之戰前離開袁紹到汝南。建安7年袁紹死,建安8年劉備去那裡投靠袁紹?關於此事,雨紋倒認為並無大的矛盾,《趙雲傳》雖沒說趙雲曾離開,但也沒說趙雲不曾離開,而其本傳直到當陽才又有事跡記載,或許正好說明趙雲曾離開過。《雲別傳》並未指明雲是何時離開的,所以雨紋以為在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劉備投陶謙前,任何時間都有可能。即使趙雲早在191年就離開了也不過九年,而趙雲很有可能是和劉備差不多時間,即初平四年或興平元年離開,時間就只有六、七年。而劉備在離開公孫後,只有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十二月接任徐州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被呂布襲取徐州,這一年半裡較風光;而按雨紋的推測這正是雲為兄守喪之時,錯過了時機,此後劉備又開始四處流動,只有在投袁紹時離趙雲的家最近,趙雲才得到機會。3、募兵劉備於建安5年正月投靠袁紹,二月袁紹就帶大軍挺進黎陽,而《劉備傳》說:“駐月馀日,所失亡士卒稍稍來集”,正是袁紹身往前線之時,雨紋以為趙雲即為秘密募兵肯定不在城鎮,招的數百人又以失亡士卒的名義而至,應該是沒有什麼疑問的。因此雨紋同意兄的論點。4、對前期趙雲身份的猜想雨紋一直認為趙雲不是近衛之類,“主騎”雨紋也以為是騎兵隊長的意思,但騎兵隊長不能等同護衛隊長吧(雨紋不清楚怎麼可以得出騎兵隊長即近衛隊長)?而且趙雲即未擔任過什麼關於護衛之類的官職也沒有如典、許、周等人的明確說明擔任過護衛,這點雨紋在《小議趙雲》中已經長篇大論惹人厭煩過了。此外關於趙雲的事跡,雨紋並不同意兄的看法,雨紋以為長坂之前,劉備集團本身就沒有什麼可以書寫的戰果。關羽只有在投降曹操時才有功績記載,張飛也和趙雲一樣直到長坂之後才有功績記載(隨帶一提,張飛長坂前並無記載成為將軍,雖然未必沒升為將軍);況且劉備一向親歷親為,親自帶兵打仗;更加上蜀國無史官;因此這前期的“流竄”生涯中蜀漢武將的記載都是少之又少,決非趙雲一人。長坂之前暗淡的不是趙雲也不是關、張,而是劉備集團。5、長坂坡長坂坡中的張飛、趙雲皆為勇者,但都不是勇猛的勇,而是勇氣的勇。張飛僅以二十騎斷後,還能“囂張”的大聲向曹軍挑戰,其勇氣無以言表(至於曹軍不敢近,個人以為除了張飛氣勢逼人外,想必也是沒有曹軍願意游水過去和一個打算拼命的人決斗吧,其遇見的曹軍數量也應該不多)。趙雲當然不可能如演義中所說,橫沖直撞,不過曹軍並非不殺婦女兒童的軍隊,《先主傳》中記載:“曹公大獲其人眾辎重”,劉備兵不多,辎重想必也不多,這“大獲”看來有劫掠十余萬百姓之嫌,所以不論趙雲是步行、是騎馬還是改裝潛行,在曹軍肆無忌憚橫行之時,是避免不了爭斗的,當然不會如演義中威風凜凜,但依雨紋想來也是扣人心弦的。不過長坂是劉備軍團的恥辱之地,不值得稱道,人們津津樂道的只是張飛、趙雲的忠義以及奮不顧身的精神和勇氣。6、南定四郡後及入川前的趙雲兄在此處的見解和陳大壽兄驚人的相似,不過雨紋很不同意。首先,諸葛亮沒有資格去節制趙雲。第一,諸葛亮在留守荊州時的職責是“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管的是內政,所在地也不對。第二、即使拋開《雲別傳》的記載,趙雲也是牙門將軍(注意不是牙門將),諸葛亮以中郎將的身份受將軍節制還差不多,沒有資格去節制將軍級別的人。因此雨紋以為《漢晉春秋》記載的諸葛亮命趙雲截江一事是不對的。其次是關於留營司馬、掌內事的理解,雨紋在《小議趙雲》中詳細分析過,不過篇幅過長,在此簡略一言,兩者是放在一起理解的。留營司馬雨紋的理解“留營”是留守大本營的意思,也就留守公安城,司馬是統率軍隊的官職,是管軍事的,所以即留守公安掌管劉備留下的軍隊。掌內事是掌管xx內事務的意思,這裡應該指公安城內事務的意思(尤其需要管理那些孫夫人帶來的“縱橫不法”的吳吏兵而非管內眷)。所以兩者一起理解就是相當於任命趙雲為公安的代理太守。具體分析以及截江一事,請兄和有興趣的朋友看一下雨紋的拙作(太長的話,就挑有關的看吧)。關於趙范,雨紋就舉另一例,孟達降魏,劉晔不但公開宣稱甚至到皇帝前說其必反,後來孟達反叛是劉晔的原因嗎?趙雲沒有劉晔的過激、肯定之言,只不過是說一個初降的人“心未可測”,這雨紋倒以為才是人之常情。7、入川當然又會涉及是否受諸葛亮節制,雨紋認為《趙雲傳》記載是錯誤的,第一,前面已說過官位的問題。第二,從《諸葛亮傳》上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劉備傳》上的“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可以看出趙雲明顯是與諸葛、關、張互不統屬、各自帶兵的,《諸葛亮傳》的記載更可以看出趙雲是和關、張、諸葛有同等地位的(其實雨紋認為劉備欣賞的是諸葛亮大局觀的戰略眼光及治政能力,對統領軍隊倒是不怎麼放手讓諸葛亮去干的,這從劉備在世,諸葛亮只統兵作戰這一次以及臨死托孤將軍權交與李嚴這兩點可以看出)。“還田返農”是毋庸質疑的,看看趙雲的話:“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說的是百姓懼兵革(聯想一下當陽隨劉備逃難的百姓人數),而劉備攻蜀三年(建安16年至建安19年),圍攻雒一年,圍成都數十日,逃難的百姓又會有多少呢?雨紋以為的確並不關那些降官財產的事,趙雲之言明矣。8、箕谷之役趙雲是怎麼失利的,雨紋以為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趙雲既然是疑兵,自然要“揚聲”虛張聲勢,如果只是駐扎不動,虛實很快就會被摸清;因此雨紋以為趙雲等要采取疑兵行動,決不可能按兵不動,應該要到處活動虛張聲勢,造成箕谷有大量蜀軍的假象。而在采取這些制造假象的行動時很有可能發生與魏軍的遭遇戰,就像漢水之戰,並且由於兵力的差距只能斂兵固守以保不大敗。第二種可能(雨紋認為這種可能性大):根據諸葛亮在第一次攻魏失敗後上表提到“街亭違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諸葛亮說箕谷沒有戒備是什麼意思呢?雨紋以為趙雲以少量的兵力去牽制曹真的大軍,決不會馬虎到不防備魏軍的進攻,而《趙雲傳》記載“雲、芝兵弱敵強”,這明顯不是不防備,而是正面交鋒;再看《曹真傳》中卻絲毫未提這事,甚至連與蜀軍交戰的記載也沒有。因此雨紋大膽推測,趙雲一直成功的執行疑兵計劃使得曹真不敢輕舉妄動,但這時祁山前線街亭突然戰敗,蜀軍潰退,因此沒有及時通知箕谷的趙雲及時撤退;而魏軍必定要大舉追擊,曹真自然也是主力盡出,箕谷蜀軍沒料到曹真忽然全軍而進,兵力上的差距使得趙雲只能斂眾固守以保證不被大敗,在撤退時趙雲又親自斷後以保安全撤退;而魏軍則以為這麼少的兵力只是蜀軍的墊後掩護部隊。雨紋以為魏國始終對箕谷蜀軍的兵力沒有完全摸清,這點從曹真總督關右的大軍始終沒有大舉動,直到張颌擊敗蜀軍才有進兵記載可以看出[趙雲的疑兵任務是成功完成的]。另外還有一點是趙雲的疑兵軍隊雖然失利,但魏國並不清楚甚至可以說不[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