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頂不下來的。”……
二餅就是二文,文字門在馬吊中已繪成圓餅狀(見明潘之恆《葉子譜》),這裡正是一個發出頂牌的例子。
與此同時,骨牌中也出現了一種“碰和”,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合成一副。並且有了開槓、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詐胡受罰等規定。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語也由紙牌接受、繼承下來。
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每色四張)。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於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這就限制在一方裡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一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至於三元牌中、發、白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升官發財的向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即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後來人們發現在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的麻將牌。
但由於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捨、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
至於說麻將牌名稱的由來,現在無從考證。可能由發音訛變而來。吳人音“鳥”為diào,馬吊牌就成了馬鳥牌,麻鳥牌成了麻雀牌,再變成了麻將牌。
麻將牌形成以後,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不喜愛。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有一個牌運好的人寫了一首詩道:
今日贏錢局,排排對子招。三元(中發白)兼四喜(東南西北),滿貫遇全幺。花自槓頭發,月從海底撈。散場遠避,竹槓怕人敲。
有這樣的好牌運,誰能不高興呢?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
棋→象棋(現行)
古博戲
箸→瓊→骰子→骰子格
骨牌(現行)
(葉子戲)
馬吊牌(紙牌)→默和牌→麻將牌(骨制)
麻將只有一百余張,打起來卻豐富多彩,既斗智又斗勇。前人對參加打麻將的牌手曾有要求:“入局斗牌,必先煉品,品宜鎮靜,不宜躁率,得勿驕,失勿吝,順時勿喜,逆時勿愁,不形於色,不動乎聲,渾涵寬大,品格為貴,爾雅溫文,斯為上乘。”這正體現了麻將娛樂本身的旨意和精神。
正因為麻將牌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娛樂性和益智性,因而很受人們的喜愛,流行很文,影響很大。20年代初期,麻將牌不僅在亞洲盛行,而且還流行歐美。當時出口的麻將牌,牌面上往往還有阿拉伯數字和英文字母。國外有許多詳細敘述麻將打法的書籍和研究麻將打法的雜志。日本等一些國家還有專門研究麻將牌的團體以及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麻將大賽。在歐美,把麻將視為體現東方情趣的古董,裝進雕刻精致的盒子珍藏起來也不乏其人。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觸角已經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近年來,有人開發出“麻將軟件”,人坐在計算機前,按動鍵盤,就可以同計算機打起“雀戰”,其樂無窮。
在我國,麻將牌在一個時期內曾被打入冷宮。現在已成了許多人的一種娛樂活動。退離休的老同志,有閒暇時打上幾圈,精神煥發。家庭裡,逢年過節,舉家團聚,打幾圈麻將,也洋溢著節日的歡快。現在,打麻將已成為一種普及的健康的娛樂活動。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