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的特點: 一、刀工精妙,形味兼美。湘菜的基本刀法有十六種之多,具體運用,演化參合,使菜肴千姿百態變化無窮。諸如“發絲百頁”細如銀發,“梳子百頁”形似梳齒,“溜牛裡脊”片同薄紙,更有創新菜“菊花鱿魚”、“金魚戲蓮”,刀法奇異形態逼真,巧奪天工。湘菜刀工之妙,不僅著眼於造形的美觀,還處處顧及到烹調的需要,故能依味造形,形味兼備。如“紅煨八寶雞”,整雞剝皮,盛水不漏,制出的成品,不但造型完整俊美,令人歎為觀止,而且肉質鮮軟酥潤,吃時滿口生香。
二、長於調味,酸辣著稱。湘菜特別講究原料的入味,注重主味的突出和內涵的精當。調味工藝隨原料質地而異如急火起味的“溜”,慢火浸味的“煨”,選調味後制作的“烤”,邊入味邊烹制的“蒸”,等等。味感的調攝精細入微。而所使用的調味品種類繁多,可烹制出酸、甜、鹹、辣、苦等多種單純和復合口味的菜肴,湖南還有一些特殊調料,如“浏陽豆豉”、“湘潭龍牌醬油”,質優味濃,為湘菜增色不少。湘菜調味,特色是“酸辣”,以痘為主,酸寓其中。“酸”是酸泡菜之酸,比醋更為醇厚柔和。辣則與地理位置有關。湖南大部分地區地勢較低,氣候溫暖潮濕,古稱“卑濕之地”。而辣椒有提熱、開胃、去濕、驅風之效,故深為湖南人民所喜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地區性的、具有鮮明味感的飲食習俗。
三、技法多樣,尤重煨。湘菜技法早在西漢初期就有羹、炙、脍、濯、熬、臘、濡、脯、菹等多種技藝,經過長期的繁衍變化,到現代,技藝更精湛的則是煨。煨在色澤變化上又分為“紅煨”、“白煨”,在調味上則分為“清湯煨”、“濃湯煨”、“奶湯煨”等,都講究小火慢,原汁原味。諸如“組庵魚翅”晶滢醇厚,“洞庭金龜”汁純滋養等,均為湘菜中的佼佼者。
川菜的特點: 一是選料認真。自古以來,廚師烹饪菜肴,對原料選擇非常講究,川菜亦然。它要求對原料進行嚴格選擇,做到量材使用,物盡其能,既要保證質量,又要注意節約。原料力求包括調料的選用。許多川菜對辣椒的選擇是很注重的,如麻辣、家常味型菜肴,必須用四川的郫縣豆瓣;制作魚香味型菜肴,必須用川味泡辣椒等。 二是刀工精細。刀工是川菜制作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它要求制作者認真細致,講究規格,根據菜肴烹調的需要,將原料切配成形,使之大小一致、長短相等、粗細一樣、厚薄均勻。這不僅能夠使菜肴便於調味,整齊美觀,而且能夠避成菜生熟不齊、老嫩不一。如水煮牛肉和干煸牛肉絲,它們的特點分別是細嫩和酥香化渣,如果所切肉絲肉片長短、粗細、厚薄不一致,烹制時就會火候難辨、生熟難分。這樣,你再有高超的技藝,也是做不出質高味美的好菜的。
三是合理搭配。川菜烹饪,要求對原料進行合理搭配,以突出其風味特色。川菜原料分獨用、配用,講究濃淡、葷素適當搭配。味濃者宜獨用,不搭配;淡者配淡、濃者配濃,或濃淡結合,但均不使奪味;葷素搭配得當,不能混淆。這就要求,除選好主要原料外,還要搞好輔料的搭配,做到菜肴滋味調和豐富多采,原料配合主次分明,質地組全相輔相成,色調協調美觀鮮明,使菜肴不僅色香味俱佳,具有食用價值,而且富於營養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四是精心烹調。川菜的烹調方法很多,火候運用極為講究。眾多的川味菜式,是用多種烹調方法烹制出來的。川菜烹調方法多達幾十種,常見的如炒、熘、炸、爆、蒸、燒、煨、煮、焖、煸、炖、淖、卷、煎、炝、燴、腌、鹵、熏、拌、糁、蒙、貼、釀等。每個菜肴采用何種方法進行烹制,必須依原料的性質和對不同菜式的工藝要求決定。在川菜烹饪帶共性的操作要求方面,必須把握好投料先後,火候輕重,用量多少,時間長短,動作快慢;要注意觀察和控制菜肴的色澤深淺,芡汁輕重,質量高低,數量多寡;掌握好成菜的口味濃淡,菜肴生熟、老嫩、干濕、軟硬和酥脆程度,采取必要措施,確保烹饪質量上乘。
川菜烹制,在“炒”的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它的很多菜式都采用“小炒”的方法,特點是時間短,火候急,汁水少,口味鮮嫩,合乎營養衛生要求。具體方法是,炒菜不過油,不換鍋,芡汁現炒現對,急火短炒,一鍋成菜。菜肴烹饪看似簡單,實際上包含著高度的科學性、技術性和藝術性,顯示出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創造能力。總之,川菜是歷史悠久、地方風味極為濃厚的菜系。它品種豐富、味道多變、適應性強,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譽,以味多味美及其獨特的風格,贏得國內外人們的青睐,許多人發出“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贊歎。我們要進一步繼承和發揚我國飲食文化的優良傳統,讓川菜烹饪技藝這顆燦爛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