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提供一些提示,謝謝啦~ 美國強生公司宣布收購大寶的相關事項已獲批准,北京大寶化妝品有限公司成為強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會不會又有一個本土品牌將慢慢淡出市場,乃至無聲無息?”在中國日化行業,由於並購而引發的本土品牌被“雪藏”現象曾引起多方關注。
因此,這也成為“強生並購大寶案”的焦點之一。
大寶一度是中國低端消費市場的主導品牌。在2003年度最具競爭力品牌調查中,大寶位列護膚品行業首位,市場份額超過17%。可是到了2004年,這個護膚品行業第一的位置就被玉蘭油所取代。2007年初,大寶以23億元的價格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整體轉讓。
在宣布收購大寶的同時,強生公司明確表示,將繼續保留這一品牌。“我們計劃借助強生在市場營銷、研發和產品創新領域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大寶品牌。”強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吳人偉說。
據分析,盡管市場份額逐年萎縮,但大寶品牌在消費者中依然具有較大影響力,在全國,特別是二、三級城市和農村市場擁有數千個超市及商場專櫃,產品銷售網絡比較完善。而對於外資日化品牌來說,二、三級城市和農村市場一直是其“短腿”。從彌補產品線的角度出發,強生決定保留並發展大寶品牌,目的在於兼容這個品牌在低端消費市場的優勢。
營銷專家林景新指出,跨國企業發動收購主要有幾種目的:一是借助收購,進入某個新的市場或行業;二是直接消滅競爭對手;三是看中被收購品牌的某些優勢。
“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初期的大舉收購,主要是通過收購本土品牌,獲得其銷售渠道及網絡,然後做響自己的品牌,並快速提高自己品牌在這個新的市場中的份額。”國內一家知名日化企業負責人說,與那一階段相比,現階段無論歐萊雅收購小護士,還是強生收購大寶,跨國企業更加看重被收購者的品牌影響力。
近些年來,中國日化行業在經歷了外資的猛攻之後,似乎形成一種“平衡”——中高端消費市場基本上是外資品牌的天下,本土品牌則占據低端消費市場。而隨著跨國公司所熟悉的一線城市市場飽和度提高、銷售增速放緩,這些企業開始從一元走向多元,加強了對中低端消費市場的滲透。
與此同時,一些抗住了外資品牌沖擊的本土品牌,也嘗試向高端消費市場反攻。上海家化旗下的時尚中草藥個人護理品牌佰草集,已成功進入全球高檔化妝品零售商絲芙蘭的銷售網絡,並將在歐洲的近300家門店銷售。此外,隆力奇等本土日化企業也開發出了自己的中高端品牌。
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齊曉齋表示,日化行業中外資品牌的市場界限正日趨模糊,雙方都在向對方的“陣地”滲透,“本土品牌聚集在低端消費市場,外資品牌的滲透無疑會帶來更大競爭壓力,市場份額、品牌集中是必然的趨勢;但從整個行業發展來看,機會同樣存在。”
麥肯錫公司一項針對中國青少年消費的調查結果顯示,與發達國家一樣,中國的青少年也青睐時尚產品和著名品牌;然而,在接受調查的青少年中,有88%人表示自己信賴本土品牌。
“日化行業,尤其是化妝品行業的很多產品都是舶來品,所以起初不少人會形成"化妝品肯定外國產品好"的看法,在消費行為上則表現出對洋品牌的追崇。”齊曉齋分析說,隨著消費市場的不斷成熟,人們關注的焦點會從產品的“出身”,轉向品質、品牌,“近年來,一些國際日化品牌也被頻頻曝光存在質量問題,或虛假宣傳,這也會讓消費者的認識更加全面、理性。”
專家指出,與外部消費環境相比,本土日化企業亟待補課的還在於“內功”。日化行業的進入門檻不高,但對企業研發、供應鏈管理、營銷等綜合能力的要求不低。目前,中國日化行業的企業數量達4000家左右,但年銷售額5億元以上的並不多。而與跨國企業極為成熟的多元化品牌戰略相比,許多本土日化企業仍固守於單一品牌策略。對於企業來說,品牌建設和管理不僅需要資金投入,更加需要前瞻性的眼光和足夠的耐心。 挺有意思的問題。我看了看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的《俗語佛源》,貼一些與大家共享: 【一絲不掛】 “一絲不掛”之“絲”有兩解。一解為一縷衣飾。《五燈會元》卷十二:“諸上座終日著衣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未曾掛著一縷絲。”另一解為一根釣絲。《五燈會元》卷十四:“僧問:一絲不著時如何?師曰:合同船子並頭行。”意思是說,“一絲不著”,便達到了船子和尚超脫的境界。後用以泛指毫無牽掛。 【一知半解】 教外別傳的禅宗主張超越經驗直接的體認,謂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禅宗反對一味地依文解義,反對執著於瑣碎的“知解”,斥為“一知二解”。如唐·靈祐《沩山警策》說:“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將為禅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糞,比喻那些虛妄的“知解”。後人用“一知半解”謂所知甚少而理解膚淺。 【一念】 極短促的時間,稱為“一念”。“一念”短到什麼程度?《仁王經》說,“一念”中包括九十剎那,一剎那中又包括九百次生滅。 【一剎那】 據《仁王護國經》卷上的說法是:“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佛家用“剎那”這一概念表達世間一切事物生滅變化的連續性和迅速性,謂之“剎那無常”。 【—廂情願】 一廂情願亦作一相情願,源自佛教《百喻經》。說的是一個愚人愛上了公主,不顧公主根本不認識他的事實,只顧自己願意和公主結婚,害了單相思的故事。 【一棍子打死】 “一棍子打死”,源出於佛教禅宗,乃表現禅機的俗語。《雲門錄》卷中:“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師雲:‘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後發展為“一棍子打死”,比喻對犯錯誤的人不加分析,全盤否定。 【十字街頭】 即縱橫交叉的熱鬧街道。見於《五燈會元》卷十九:“大眾須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頭與人相逢,卻在千峰頂上握手;向千峰頂上相逢,卻在十字街頭握手。” 【十惡不赦】 “十惡”是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十惡”的具體內容,如《未曾有經》說:“起罪之由,起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绮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行“十惡”而程度嚴重的,據說要受大苦報。 【七手八腳】 謂人多而手忙腳亂。出於《續燈錄》卷三二:“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觑不見。”原意是:不管環境如何嘈雜,人來人往,我自耳不聞,眼不見,心中泰然。後俗語中常用“七手八腳”指動作忙亂。 【入流】 梵文srataapanna(須陀洹)的舊譯。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謂初入聖人之流。《金剛經·一相無相分》:“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八字沒見一撇】 源於禅宗。《續燈錄》卷二九:“若問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為不露端倪。後作“八字沒見一撇” 【力士】 《長阿含經》卷四稱力士為末羅。末羅,梵語malla意譯為力士。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大力之男子;二是指大力之一種族。 【大無畏】 佛菩薩不屈不撓地度化一切眾生,宣示正道,降伏一切外道邪說,謂之“大無畏”。“大無畏”出於無我無私的平等慈悲精神。像釋迦牟尼前生為薩埵太子時捨身飼虎,藥王菩薩前生燒臂供佛等,均是“大無畏”的例子。再舉一例:宋·許申《重修靈山開善院碑記》稱:唐代大顛和尚曾參訪南岳石頭希遷禅師,得“大無畏法”。後遇暴徒張遠凡以刃加頸,大顛神態自若地說:“若(你)必及我,是夙負命;如不負公,殘惡在汝。”張遠凡慚愧拜謝而去。 【千差萬別】 “差別”與“平等”相對,本是佛教教義中的一個范疇。後禅宗將“差別”衍為“千差萬別”,謂天地間的萬物品類繁多,區別很大。如《景德傳燈錄·文遂》:“僧問:‘如何是無異底事?’師曰:‘千差萬別。’”意謂“千差萬別”與“平等無異”是同一本體,“差別”即“平等”。 【井中撈月】 源出佛教的一個寓言故事。 【方便】 梵語paya的意譯,猶言善巧、權宜,是利益他人、化度眾生的智慧和方式,“方便”與“真實”相對而言,亦即隨時設教、隨機應變的“權智”。語本《法華經·方便品》佛謂:“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所執。” 【火燒眉毛】 源於《五燈會元》卷十六:僧問:“如何是急切一句?”蔣山法泉禅師答:“火燒眉毛。” 【水漲船高】 水位升高,船也隨著上浮,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借的基礎的增長而增長提高。此語出於宋·圓悟《碧巖錄》第二九則:“水長船高,泥多佛大。”是引用繼徹禅師的話。原意為修福、修慧的功力越深厚,則悟境越高,成就越大。 【世界】 梵語謂路迦馱都(lokadhatu),原意為日月照臨的范圍,即佛教中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四大洲,名為一小世界(亦含有地獄、天上等領域)又泛指宇宙,如三千大千世界和華藏世界。世含流遷意,指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界含方位意,指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的空間。《楞嚴經》卷四:“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平等】 如《圓覺經》卷上說:“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生老病死】 佛教認為這是人生所必經歷的四種痛苦,也稱為(果報)四相。《法華經》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 【弘揚】 在佛教中,指佛菩薩傳播教法,化導眾生。至後世,漸指大力宣揚一切思想或觀念。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國》:“當於此地建國安人,弘揚佛法。” 【吉祥如意】 “吉祥”與“如意”的復合詞,謂諸事吉利順遂。吉祥,梵語sri,音譯作室利、師利,又稱為吉羊。據說釋尊成道時即坐於吉祥草上,系由吉祥童子刈割並敷陳於釋尊的座位上(見《中阿含經》卷五十回、《華嚴經疏卷》十二等)。如意,為說法及法會之際,講師手持之器具。此物原為印度古時之爪杖,巴利語為anuruddha(阿那律)系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長三尺,形狀如雲,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癢所用,以其能補手不能到之處,而搔抓如意,故稱為如意(見《優婆塞戒經》卷五)。後一般多用作祝福之辭。 【執著】 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並固執事物的妄情和妄想。如《大般若經》卷七一:“能如實一切法相而不執著故,復名摩诃薩。”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是可以廣泛應用多方面的比喻。百尺竿頭,百盡高的竿子頂端,指極高處。用以勉勵人們在學習、工作等方面不要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而要繼續努力,更求上進。語本《景德傳燈錄·湖南長沙景岑禅師》:“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畢竟】 畢”是終止、結束的意思,“竟”是完畢、終於的意思。佛典中常見“畢竟”一詞,如:“畢竟空”,謂諸法究竟不可得,一切有為法、無為法終歸於空。“畢竟依”,謂佛為眾生究竟依處。“畢竟無”,謂龜毛兔角之類畢竟是無。“畢竟智”,謂如實證如一切法總相、別相之智。如此等等。 【自由自在】 《壇經·頓漸品》又說:“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在自在。” 【自覺】 佛典中依覺的范圍和程度的差別而立“三覺”。佛具“三覺”:一、自覺,二、覺他、三、覺行圓滿。佛,梵語具雲佛陀,此雲覺者,即具備以上三覺,對迷者而得名。 【自欺欺人】 是用自己都未能置信的話或手法來欺騙別人。《法苑珠林》卷七五引《佛說須賴經》雲:“佛言:夫妄言[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