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兒童患了多動症怎麼辦?正文

兒童患了多動症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神,學習困難,成績差,缺乏時間觀念。
16.活動過多:難以靜坐,愛跳愛跑,興奮多話,小動作多,不能自制,愛管閒事。
17.沖動任性:惹事生非,不顧後果,隨心所欲,缺乏思考,不聽勸告,難以管教,行為異常。
18.情緒不穩:心神不定,情感脆弱,性情急躁,易發脾氣!
19.多動症兒童成年後,反社會人格和犯罪行為風險是正常兒童的5-10倍
1989年,我國中華神經精神學會通過的《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准》(第二版)中,對注意缺乏多動障礙確定了以下診斷標准。起病於學齡前期,病程至少持續6個月,具備下列行為中的4項的診斷為注意缺乏多動障礙兒童。
1.需要其靜坐的場合下難以靜坐,常常動個不停。
2.容易興奮和沖動。
3.常干擾其他兒童的活動。
4.做事常有始無終。
5.注意難以保持集中,常易轉移。
6.要求必須立即得到滿足,否則就產生情緒反應。
7.經常多話,好插話或喧鬧。
8.難以遵守集體活動的秩序和紀律。
9.學習成績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礙引起。
10.動作笨拙,精巧動作較差。
排除標准為:不是由於精神發育遲滯、兒童期精神病、焦慮狀態、品行障礙或神經系統疾病所引起。
[編輯本段]【兒童多動症的病因】
1、腦神經遞質數量不足。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腦內神經遞質濃度降低,削弱了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活動,使孩子動作增多。因此,多動症兒童首先必須考慮藥物治療。非母乳喂養的兒童,父母尤其應該注意這一原因。
2、腦組織器質性損害。母親孕期患高血壓、甲狀腺肥大、腎炎、貧血、低熱、先兆流產、感冒等;分娩過程異常;兒童出生後1-2年內,中樞神經系統有感染或外傷。這樣的兒童易患多動症。
3、遺傳因素。一部分觀點認為,先天體質缺陷和器官異常、染色體異常、父母的精神病等遺傳因素,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孩子的腦功能,造成其先天體質缺陷,從而導致多動。
4、其他因素。教育方法不當及早期智力開發過量,環境壓力遠遠超過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導致孩子心理發育滯後,自控能力降低。另外,過量攝入食物中的人工色素、含鉛量過度的食物,雖不一定達到鉛中毒,但可能會導致多動症。
[編輯本段]【兒童多動症的類型】
世界衛生組織1978年公布的《國際疾病診斷分類手冊》第9版,將本病命名為“兒童期多動綜合症”,共分為4型。
1型:單純活動過多和注意障礙,以注意持續時間短暫和活動過多為主要表現,並無明顯的行為障礙和發育遲延。
2型:伴有發育遲延的多動症,伴有言語發育遲延,笨拙,閱讀困難或其他特殊技能的發育遲延。
3型:伴有行為障礙的多動症,伴有明顯的行為障礙,但無發育遲延。
4型:其他。
[編輯本段]【兒童多動症的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add/adhd的方法有多種: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和"迪普音"音樂療法。
藥物治療
多數adhd兒童在服藥物後多動行為或認知功能都有改善,但藥量難掌控及藥物副作用可導致因營養不良影響骨骼生長和成長發育,以及停藥可能引起行為反彈現象(出現未用藥前更加嚴重的行為症狀)等問題,要求在用藥過程中,藥物劑量的控制和藥物療效的評價一定要做得專業精確可靠。
物理治療
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通過微電流刺激大腦,能夠直接調節大腦分泌一系列有助於改善多動症和抽動症症狀的神經遞質和激素,如內啡肽、已酰膽鹼,這些激素參與調節人體多項生理和心理活動,能夠全面改善多動和抽動症患兒情緒不穩、易激惹、活動過度等表現。
心理治療
主要針對adhd兒童的情緒、親子關系、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方面展開,這些方面對於adhd兒童適應社會、發展自我是非常有益的,但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本身的症狀效果不明顯,可作為adhd的一個常規的輔助治療出現。
行為治療
對改善兒童行為有明顯作用。主要體現在自我管理、時間管理、學校及家庭行為控制等方面。行為治療是adhd的必要治療措施。如果單純的藥物治療很可能隨著停藥效果就消失了,但如果同步配合行為學治療就會在停藥後保持某些有效的行為特點。
神經生理訓練
對改善adhd兒童的神經反應能力有效。adhd歸根到底是一種神經病學疾病,因此有著明確的神經反應缺陷。神經生理訓練可以有針對性的、循序漸進的切實改善這種神經反應缺陷。具體效果的可反應在兒童對目標刺激反應的正確率越來越高、疏漏越來越少、反應在正確的前提下越來越快。因此,神經生理訓練對改善adhd兒童學業反應的高錯誤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還有腦生物反饋訓練、中醫藥、針灸等治療方式。
現在主要的治療多動症的方法為感覺統合訓練和高頻音樂療法:
1)感覺統合訓練
自閉症(孤獨症)是一種兒童腦功能的失常,從它被人認識開始,一直被許多專家和父母所困惑。導致自閉症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自閉症的兒盤顯現出許多感覺處理不良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觸覺學習的不足.但它所衍生的問題遠遠超過一般單純的觸覺敏感或遲鈍。這些兒童如觸覺不足的兒童。其大腦對感覺的分辨能力不好,甚至極差。
他們的大腦可以接受感覺信息.所以他們大部分是可以學習的,只是大腦分辨信息的能力非常奇特,常常是接受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則完全拒絕,顯示腦干的前庭覺系統有很大問題.過濾及選擇的方式非常的奇特。只要能進到大腦皮層的信息,自閉症兒童會學得比任何人都好;進不去的部分,則似乎如何加強刺激都沒有用。
自閉症兒童除了少數有講言障礙外,大多能講話,只是他們的耐匯很少.就喜歡用固定的幾種。發音上雖然也不錯,但缺乏抑揚銳挫,聲高和頻率變化很少。對很多刺激經常沒有反應.沒有喜歡也沒有厭惡,對某雌刺激又非常情緒化。甚至自傷或攻擊他人的現象。
感覺統合失常的生理基礎
感覺統合失常,一般稱為“神經運動機能不全症”,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障礙問題,一般都發生在孩子的身上。這些孩子的智能測驗都在平均水准以上,確有學習上或行動上的障礙,有四分之一以上甚至造成學習成績低落,被誤認為有智障的現象。
這種孩子最明顯的症狀是有緊張性頸反射的神經運動機能不全症狀,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和腦性麻痺症孩子類似的行業。不過通常這類孩子都屬於輕微症狀,因此一般的智力測驗、腦波檢查或官能檢查都很難發現,這正是父母親最感頭痛的問題。
由於幼兒對原始反射抑制性不足,導致平衡反射發展遲緩,使身體的反應出現嚴重異常.造成知覺機能和注意力的障礙,對自己身體自覺能力和心理的自尊能力受到影響。
知覺機能障礙會影響孩子自動化知覺技能(theautomtizedpercepualskills)發展不良。造成學習上的困難。日前在小學生身上,最常見的是遺成閱讀認字困難的眼球運動抑制機能(ocularmotorcontrol)不足。
這種現象大多來自於前庭神經系統的障礙。前庭屬於人類內耳的一部份,具有統合訊息向大腦皮層反應的功能,並能抑制直接姿勢動作的反射作用.是屬於生理性的感覺,無法用意識化的能力了解。如果這方面產生問題,在生理上會有刺激過份強化、嘔吐感、動搖感、升降感無法平衡的現象。
幼教專家應亞傑(jeanpieget)在早年的研究使已發現.感覺運動成熟與否,是孩子在日後智能學習式思考前期(三至六歲)運作成功與否的基礎。缺乏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用大腦做記憶性的學習,但在觀察、組織、想象、推理上的大腦功能.也會有應用上的困難。
感覺統合能力不佳所造成的學習能力不足,在理論上稱為神經運動機能不全(neurobehavioraldysfunction,nbd)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項;
感覺和知覺信息相互協調,是學習的要素。
因此感覺訊息的接受和整台上有所困難時。必定造成知覺信息的不順暢,而影響學習能力。愛爾絲博士便指出:“無目的動作中,仍會引出大量的感覺信息(特別在固有感覺和觸覺方面),這些感覺信息和身體的各器官必須保持足夠的統合力和協調力.這是人類身體形象發展的最重要基礎。”
由於身體形象的充分發展.視覺、聽覺、特別是雙手的大小肌肉及手眼協調能力才能充分發展,對孩子學習能力自然有直接的影響。
動作所產生的感覺訊息無法和知覺有正常的統合機能時,將會影響正常的學習能力。
德基若斯及希拉及在一九七九年所著的neumpsychologicalfunldamentalsinlearningdisability一書中表示:“有目的性的協調是學習過程中最主要的努力重點.這種協調在日常生活運動神經系統中最為重要。”如果日常的活動所產生的感覺信息,無法有效回歸到有統合能力的知覺系統中,任何學習都會遇到困難。
在運動、知覺和學習中.最重要的神經行動系統是前庭感覺和固有感覺。
從大腦生理學來講.腦干和大腦皮層承擔著最基本的學習功能。以閱讀來講,視覺的感覺信息有籁腦干的前庭系統才能有效輸入大腦皮層,由大腦皮層分管記憶的區域來解讀輸入視覺符號的記憶。前庭及固有感覺不良,將影響正確穩定視覺信息的輸入,進而影響大腦皮層的認知能力。
人類的神經系統是無法單獨產生作用的,足夠的統台及協調能力,才能有力的接收和回饋環境的信息.知覺系統中的認知發展也由此產生。
因此,感覺運動上有明顯異常的孩子,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學習階段為0一12歲間,這些孩子將因一連串嚴重的挫折,造成情緒上或習慣上害怕學習和拒絕學習的態度.可能影響到他一輩子的生活。
感覺統合不足的危害
感覺統合不足形成大腦功能不全
人類學習最重要的並非知識,知識只是工具,如何吸收、消化、使用知識才是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身體感官、神經組織及大腦間的互動,身體的視、聽、嗅味、觸及平衡感官,透過中樞神經、分支及末端神經組織,將訊息傳入大腦各功能區,稱為感覺學習。
大腦將這些訊息整合,作出反應再透過神經組織,指揮身體感官的動作,稱為運動學習。感覺學習和運動學習的不斷互動便形成了感覺統合,感覺統合不足,便會形成腦功能的反應不全,會引發學習上的困難。
平衡感是人類行動的基礎
平衡能力主要來自骨架和中樞神經的功能,並在中耳的半規管組成辨識神經體系,以協調身體和地心引力的能力。這種能力發展自母體的胎位變化開始,初生兒由平躺、翻身、七坐八爬,才能站立起來,進而靈活操作大小肌肉,這些都是一切行動的基礎。
平衡感不佳,會形成站無站相、坐無坐相、容易跌倒、拿東西不穩、走路撞牆、心煩氣燥、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人際關系不良、有攻擊性,甚至由於中樞神經發育不健全,影響語言能力發展及左腦的組織判斷,邏輯能力陷於混亂中。
觸覺是神經體系的營養
人類在胚胎期,有三層結構,最外層日後發展成皮膚及神經系,也就是說人類的觸覺和神經體系是相關的,觸感便是神經組織最重要的營養,觸覺的敏銳度會影響大腦辯識能力、身體的靈活度及情緒的好壞。
不佳的幼兒最常見的毛病是在家和在外判若兩人,粘人、愛哭、怕陌生、膽小、孤僻、壞脾氣、固執、挑食、咬人等,這些進而影響幼兒情緒和人格的健全發展。
觸覺過度敏銳的幼兒,通常反應較快,iq也較高,但由於情緒無法控制,eq等方面的能力均很差,更需要有計劃加以協助。
前庭覺是大腦功能的門檻
在大腦後下方腦干的前面,有個微小的雷達式感應器官,叫前庭神經核,以此組成的神經體系的功能,便是前庭覺。
前庭覺的主要功能,是接受臉部正前方視、聽、嗅、味、觸訊息,並作過濾及辯識再傳入大腦,使大腦不致於太忙碌,注意力才能集中,特別是長大以後的視、聽性質學習,前庭覺的影響最大。
由於前庭是大腦門檻,整個身體的觸覺、關節活動訊息也必須在此過濾以選擇重要的訊息作回應,所以前庭必須和平衡感取得完全協調,才能正確辯識身體的空間位置,這便是所謂的前庭平衡了。
前庭覺不良,身體活動會立刻受到影響,笨手笨腳、不聽指揮,視聽神經系統都會扭曲,形成閱讀、聽寫及寫字上的困難,特別是大腦的中樞神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當你心情低落的時候最想做什麼?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