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開始用prednisolone6omg/天,可抑制神經發炎,連續使用十天,但prednisalone勿用於免疫不全者。
2.處理措施
(1)一般患者應注意勿發生細菌感染及減輕疼痛,局部可外用含抗生素之藥膏。
(2)冷敷:以生理鹽水,或冷開水浸泡紗布冷敷,一次30分鐘,每日三次,可使患部迅速干燥,減輕疼痛。
(3)病患能臥床休息則應減少衣服摩擦,疼感及不適等定能減少。
(4)劇痛時,可服用demerol一顆。
(5)神經痛可用capsaicine軟膏鎮痛。
(6)減輕疼痛可用可待因(codein)常有療效。
(7)一般內服皮質類脂醇並不能縮短病程,但可防止年老者引起的治療後之神經痛。
(8)沿神經節以ethylchloride噴霧冷凍為簡單有效方法。
(9)但止痛劑對許多病患並無很好效果。
(10)精神作用對神經痛影響很大,故應鼓勵患者恢復原有工作。
建議處方如下:
(1)dicloxacillin250mg,6小時一顆。
(2)brufen,6小時一顆,飯後服用。
(3)panadol,6小時一顆,飯後服用。
(4)valium,睡前一顆。
(二)傳統醫學治療:
依辯證論治,分為三型施治:
1.熱盛型:
[主證]局部皮損鮮紅,疱壁緊張,灼熱刺痛。自覺口苦咽干、口渴,煩悶易易怒,食欲不佳。小便赤,大便干或不爽。舌質紅,舌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微數。
[辯證]肝膽熱盛,氣滯濕阻,兼感毒邪。
[治法]清利濕熱,解毒止痛。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2.濕盛型
[主證]皮膚顏色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大便時涯,女性患者常見白帶多。舌質淡體胖,舌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辯證]脾失健運,蘊濕不化,兼感毒邪。
[治法]健脾利濕,佐以解毒。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
3.氣滯血瘀型:
[主證]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質暗,苔白,脈弦細。
[辯證]氣滯血瘀,余毒未盡。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余毒。
[方藥]活血散瘀湯加減。
(三)針灸治療:
l.根據“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的原則選取下列經絡:
a﹒發於臉部,累及三叉神經:
a.侵犯眼支:選取膀胱經、膽經、三焦經、小腸經。
b.上颚支:選取胃經、小腸經、膽經。
c.下颚支:選取胃經、大腸經、膽經。
b﹒發於頸部:
a.胃經:距任脈1.5寸的當頸動脈搏動處。
b.大腸經:在頸部前外則,距任脈3.0寸。
c.小腸經:在頸部側面,距任脈3.5寸。
c﹒發於胸、腰、背部:
a.任脈:循胸腹正中,利用病區旁取中之原則。
b.腎經:腹部-距中行任脈0.5寸。
胸部-距中行任脈2.0寸。
c.胃經:腹部-距中行任脈2.0寸。
胸部-距中行任脈4.0寸。
d.脾經:腹部-距中行任脈3.5寸。
胸部-距中行任脈6.0寸。
e.肝經:上貫膈,布脅肋。
f.膽經:循脅裡,其直者季脅。
g.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分布於腰背,距督脈1.5寸及3.0寸區域。
h.督脈:主背脊柱正中,統率一身陽經。
d.發於腿部:
a.胃經:行腿部陽面前路。
b.膽經:行腿部陽面中路(側面)。
c.膀胱經:行腿部陽面後路。
d.脾經、肝經、腎經:行腿部陰面之前路,中路與後路。
2.選穴處方(選用之腧穴):
a.臉部
(1)膽經:
(a)遠部取穴:陽陵泉、足臨泣、絕骨。
(b)局部取穴:瞳子膠、上關、聽會、風池。
(2)胃經: 【治療】 一、主要是一般和對症治療。原則:抗病毒、減少疼痛、預防繼發感染、縮短病程。 ①神經痛:可給止痛劑如阿斯匹林、安乃近、消炎痛、布洛芬、新癀片等。疱疹後神經痛需止痛劑和鎮靜劑合用,如多慮平25mg,日3次口服;甲氰咪胍0.2g,地塞米松1.5mg,賽庚啶2mg,日3次口服,維生素b12100微克每日一次肌注,共用10天。 ②局部皮膚護理治療;酞丁胺擦劑或爐甘石洗劑外搽,1日3-5次。糜爛者塗2%龍膽紫溶液或塗新霉素糠餾油糊劑。或紫外線照射、音頻電療,激光照射(氦-氖或二氧化碳擴束照射),tdp頻譜照射等。 ③眼部帶狀疱疹:可用疱疹淨或無環鳥苷液滴眼,為防止角膜粘連用阿托品擴瞳; 二、抗病毒治療,主要用於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病人,阿糖腺苷或無環鳥苷。口服高效抗病毒藥:阿昔洛韋、萬乃洛韋等(臨床提示:阿昔洛韋對治療後遺神經痛無效)外用阿昔洛韋眼藥水塗患處。可口服抗菌藥或外用紅霉素軟膏塗患處。如果水泡破裂,可用2.5%龍膽紫溶液塗患處。皮質類固醇激素:短期應用,千萬要慎重! 三、對正在用細胞毒、免疫抑制劑或代謝拮抗劑的患者,因易產生病毒擴散,應盡量減低劑量或停用。 四、可配合清熱解毒中藥和針刺療法。推薦中成藥如肝火熾盛者,口服龍膽瀉肝丸;脾虛濕困者,口服胃苓丸或參苓白術丸;氣血淤滯者,口服血府逐瘀丸。
以上藥物的劑量及用法,須遵醫囑。
治療期間應臥床休息,注意營養,還應穿清潔柔軟的棉制內衣,以減輕摩擦。如疼痛影響睡眠,可適當服些鎮靜止痛藥。春季是多種傳染病流行季節,老年人及體質虛弱者應盡量少去空氣不潔的公共場所,以免感染。平時要堅持鍛煉身體,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起居要有規律。 【治療】 一、主要是一般和對症治療。原則:抗病毒、減少疼痛、預防繼發感染、縮短病程。 ①神經痛:可給止痛劑如阿斯匹林、安乃近、消炎痛、布洛芬、新癀片等。疱疹後神經痛需止痛劑和鎮靜劑合用,如多慮平25mg,日3次口服;甲氰咪胍0.2g,地塞米松1.5mg,賽庚啶2mg,日3次口服,維生素b12100微克每日一次肌注,共用10天。 ②局部皮膚護理治療;酞丁胺擦劑或爐甘石洗劑外搽,1日3-5次。糜爛者塗2%龍膽紫溶液或塗新霉素糠餾油糊劑。或紫外線照射、音頻電療,激光照射(氦-氖或二氧化碳擴束照射),tdp頻譜照射等。 ③眼部帶狀疱疹:可用疱疹淨或無環鳥苷液滴眼,為防止角膜粘連用阿托品擴瞳; 二、抗病毒治療,主要用於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病人,阿糖腺苷或無環鳥苷。口服高效抗病毒藥:阿昔洛韋、萬乃洛韋等(臨床提示:阿昔洛韋對治療後遺神經痛無效)外用阿昔洛韋眼藥水塗患處。可口服抗菌藥或外用紅霉素軟膏塗患處。如果水泡破裂,可用2.5%龍膽紫溶液塗患處。皮質類固醇激素:短期應用,千萬要慎重! 三、對正在用細胞毒、免疫抑制劑或代謝拮抗劑的患者,因易產生病毒擴散,應盡量減低劑量或停用。 四、可配合清熱解毒中藥和針刺療法。推薦中成藥如肝火熾盛者,口服龍膽瀉肝丸;脾虛濕困者,口服胃苓丸或參苓白術丸;氣血淤滯者,口服血府逐瘀丸。
以上藥物的劑量及用法,須遵醫囑。
治療期間應臥床休息,注意營養,還應穿清潔柔軟的棉制內衣,以減輕摩擦。如疼痛影響睡眠,可適當服些鎮靜止痛藥。春季是多種傳染病流行季節,老年人及體質虛弱者應盡量少去空氣不潔的公共場所,以免感染。平時要堅持鍛煉身體,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起居要有規律。 中醫手法疏通經絡法治療帶狀疱疹及後遺神經痛對患者最好. 中醫手法疏通經絡治療帶狀疱疹及後遺神經痛是根據祖國傳統醫學的經絡學說:經絡“內屬髒腑,外絡肢節”,是運行氣血,津液的通道;“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道理.不是直接針對病源,而是直接作用於患者患病的部位.以特定手法刺激患者經絡,通過皮膚透入,產生信息,激發經絡的調節作用,進而激發經絡之氣,靠經絡的調節作用來改變機體的病理狀態.通過經絡感應傳導傳遞到相應的髒腑,以行氣活血,疏經通絡,扶正祛邪,調理髒腑,調節和改善患者患病部位微循環及其周圍的感覺神經末梢.對髒腑進行調理,促進髒腑氣血的正常運行,從而協調人體各髒腑之間的機能,平衡人體陰陽,進而使人體整個機體保持正常生理活動的平衡協調,使機體恢復正常和提高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巧妙的起到了從外治內,治愈疾病的作用.從而解除患者之病痛,亦使疱疹自行消失,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 對疱疹後遺神經痛千萬不要采用的一些陳舊的,盲目的神經破壞性治療,如神經封閉,切斷,阻滯,冷凍,激光照射,使用鎮痛泵,向神經根內注射激素,麻醉劑,干擾素,營養神經的藥等,給患者造成醫源性新病,給患者帶來永久性傷害性並發症——麻木,肌肉萎縮等(即使這樣也未必能解除患者的疼痛). 帶狀疱疹一般不要把疱疹弄破,讓其自行消失,大概需要1-2周就會好的.疱疹很好治療,西醫治療好留後遺神經痛,就怕留下後遺神經痛,後遺神經痛就不好治療了,特別是用西醫治療就更不能治愈了,如果西醫能治愈的話就留不下後遺神經痛了,一旦留下後遺神經痛,這時就不要再用西醫治療了,一定要找中醫治療.疱疹是小事,關鍵是後遺神經痛痛苦是大事,疱疹早一天好晚一天好患者痛苦不很,留下後遺神經痛患者就要受大罪,吃大苦了,所以我告誡患者治療此病一定要找中醫(特別是民間中醫)治療. 最好一開始治療此病就用中醫治療,這樣就不會留下後遺神經痛了.此病千萬不要用西醫治療.此病影響不著生命,但是治療不合適的話要留後遺神經痛的,一旦留下後遺神經痛就麻煩了.特別是頭部,眼部,面部的帶狀疱疹.中醫治療帶狀疱疹及後遺神經痛效果最好.並且不留後遺神經痛. 帶狀疱疹(又稱纏腰火丹,蛇盤瘡,蛇丹,纏腰龍,蜘蛛瘡,蛇串瘡,火帶瘡,皮蛇,生蛇,蛇纏腰等)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膚病.此病發生的病理機制為:本病在無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如兒童)中引起原發感染,病原體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主要經呼吸道黏膜進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即水痘.水痘症狀消失後,感染的病毒以潛伏形式長期存在於脊髓神經或顱神經的神經元細胞中,被某些因素激活後,病毒從一個或數個神經節沿相應的周圍感覺神經到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