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什麼是咬春、打春、立春?正文

什麼是咬春、打春、立春?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立春,俗稱“打春”。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報春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谒。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裡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日,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撒在各自的農田。
民間藝人還會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春帖子
又稱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這是一種在立春日貼在宮中門帳上的書有詩句的帖子。詩體近於宮詞,多為絕句,文字工麗,內容大都是歌功頌德的,或者寓規谏之意。立春日貼春帖、作春帖詞,在宋代很盛行。
咬春
北方立春,最具有代表性的食俗是吃蘿卜,俗謂“咬春”。吃蘿卜可分為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明人劉若愚《明宮史》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清光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載:“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謂可以卻春困也。”吃蘿卜不僅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蘿卜又稱為“子孫蘿卜”。
還有些地方“咬春”吃的是春餅和春盤。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面團,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杜甫詩“春日春盤細生菜”講的就是“嘗春”。不過現代人已用面條、餃子代替了春餅、春盤,謂之“迎春餃子打春面”。
春花
山東有些地方立春之日流行戴春花、春幡、春燕等飾物。立春日婦女和姑娘們最主要的飾物為彩花,也叫春花,以絨、竹、絹、紙等不同材料制作。即使是青年男子,立春日也以戴花逗笑取樂。
春幡是紙或絹制的彩色小旗,是年景豐收的征兆。春幡戴在帽子上或佩戴在衣服上,也有的春官出行,手拿寫有“春”字的春幡,示豐稔之兆。
 

熱重時可以喝點什麼茶去去火?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