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36年—1912年2月12日,1644年開始為全國性政權),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全境的****政權。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定都於赫圖阿拉。1625年遷都沈陽,改稱盛京。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1644年,統治中原的明朝被李自成所滅,原明朝將領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打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隨後多爾衮迎順治帝入關,並遷都北京,清朝從此取代明朝成為整個中國的實質統治者。1662年永歷帝朱由榔被俘殺,清軍基本控制中國大陸。 至康熙帝,平三藩,平台灣,清朝統一全國。歷經雍正帝、乾隆帝,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這段歷史被後人稱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但此後清朝漸漸落入中國歷代世襲專制王朝的“興起—鼎盛—衰落”宿命。****戰爭爆發後,列強紛紛以武力逼中國開放市場,並簽訂了割地賠款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後的太平天國運動更是損耗了清朝大量國力。19世紀末的****排外導致八國聯軍入侵,庚子賠款後清朝已無力再振。由於內憂外患,清朝後期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在光緒帝支持下進行資產階級政治改革,即維新變法,希望中國能走上君主立憲的的近代化道路。但是遭到了慈禧太後為首的滿族守舊派的強烈反對,維新變法失敗。 清朝初期,通過剃發易服和文字獄來抑止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清朝統治者對內:采取了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制造文字獄,壓制漢族進步思想;對外:實行海禁,閉關鎖國,輕視外國先進思想和技術。這些政策維護了清朝的疆域擴張和社會穩定,但卻導致了其統治時期內此起彼伏的民族問題,和末期的國家極度貧弱。至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末代皇帝溥儀於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滅亡。自1644年入關以來,清朝共歷十帝,享國祚268年。
康熙朝
康熙帝8歲即位,在位期間,擒鳌拜,平定三藩之亂,平定台灣的明鄭政權、平定漠西蒙古准噶爾叛亂,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字典》。 一代聖君康熙康熙帝鞏固和加強了祖國的統一。對內平定了三藩之亂;降服了控制台灣的鄭成功孫子鄭克塽,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1685年年,他派兵驅逐了盤踞在黑龍江流域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者,遏制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平定了回疆、准噶爾等****貴族的叛亂;自康熙時期至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台灣廣大而神聖的領土內,實現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 康熙帝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辟。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168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一代聖君康熙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 康熙皇帝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進行一系列統一戰爭,使局勢趨向穩定,清政府大為鞏固,又通過一系列的文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使中國人民過上了112年的和平生活。 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歷史高峰。至18世紀中葉,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雍正朝
雍正帝盛年登基。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改革,可謂大刀闊斧,快刀斬麻。心狠手辣,大興文字獄。 整頓吏治:嚴厲打擊貪污受賄,重視財政審計。 火耗歸公:杜絕貪污。 攤丁入畝:基本放棄對農民的控制,減輕農民負擔,有利於人口統計和人口增長。 改土歸流: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鞏固了西南邊防。 廢除賤籍:緩和階級矛盾。雍正廢除了賤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監察御史年熙上書請除豁山西、陝西樂戶的賤籍。山西、陝西樂戶的祖先,是明朝永樂永樂帝登基後,加害建文忠臣本人外,還將他們的妻女罰入教坊司,充當官妓,世代相傳,久習賤業。年羹堯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說她們是忠義之士的後代,沉淪至此,無由自新,請求雍正帝開豁她們的賤籍,准許她們改業從良。雍正帝看到奏折後,很是贊同,於元年(1723年)四月發出第一道"豁賤為良"的谕旨。雍正帝在下令開豁樂戶賤籍的同時,又令各省檢查,如發現本地也存在類似樂戶的賤民,也准許他們出賤為良。 密折制度:加強對官員監督。 雍正在位13年,對許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對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所以說雍正是“康雍乾”三代承上啟下的作用。
乾隆朝
乾隆帝執政60年,雖好大喜功,但客觀來說也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有一定的貢獻。他編纂《四庫全書》,保存了我國許多的珍貴史籍典藏,但也對其中不少書籍大肆進行篡改。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很多珍貴材料就此喪失。 乾隆帝酷愛漢文,勤於寫詩,留下了約42613首各體詩作。一個少數民族的帝王對漢文化如此酷愛,對漢文化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推動作用。但由於清朝的文字獄,詩選的編選者不敢收錄、評價當朝皇帝的詩,而原著(《御制詩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詩沒有流傳開來,大部分是帝王體打油詩。 乾隆六下江南,並仿制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造成國庫空虛。對待民族****問題上,乾隆帝粉碎了新疆地區大小和卓的武裝暴亂,滅絕准噶爾統一了整個新疆並制度化管理。打退了廓爾喀對****的進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政府制定和頒行的《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這一章程,是我們對****行使主權的重要歷史文獻證明。 在“康乾盛世”時,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積迅速增加,至雍正時方達到九億多畝,恢復並超過了明朝萬歷時期。加上農業技術的發展,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使全國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康乾盛世”把中國封建經濟推到高峰。中國的人口在“康乾盛世”時突破了一億大關。 近代時期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國家民變迭起如嘉慶年間的天理教和白蓮教起義。鹹豐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更是將清朝實力消耗不少。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導致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戰爭的爆發。****戰爭失敗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鹹豐帝即位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清朝,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因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造成第二次****戰爭輸掉而簽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甚至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部分漢族有識之士遂展開了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860年****始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慈禧太後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其間清朝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成功消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之亂,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至18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晚清統治者慈禧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晚清統治者慈禧門,並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代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慈禧太後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19世紀末在西方列強不斷的侵略下,中國國內的排外情緒開始高漲,引發了****等民間團體的排外運動,為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提供了借口。1901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後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承諾並實行立憲,並於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了代議會。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這次改革的根本問題是皇族遲遲不肯讓世俗精英分享權力,拖到辛亥年已經為時過晚,但這畢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壓迫革命軍(陽夏戰爭),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清帝於1912年退位,並在退位诏書中宣布“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結束。在1917年張勳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綜述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統一了全國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朝開疆拓土,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裡,而實際控制面積為中國歷代最大。開發邊疆,改變近代東亞地緣政治。闖關東、走西口、新疆建省,使邊疆地區成為漢人聚居區,擴大了中國應對殖民侵略的回旋空間。執行多元一體的民族政策,保證了少數民族對中原的向心力。 但是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制造了多起文字獄,加強對文人思想控制,導致思想上“萬馬齊喑”;在編撰古籍時又大肆銷毀古籍。剃發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漢族的文化傳統;給旗人寄養的特權,使其迅速腐化。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清朝末期,清政府對西方列強及日本的侵略抵抗不力,大多采取妥協投降的政策,簽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長達100多年恥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