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如何用紙制作人物正文

如何用紙制作人物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160;風筝是用線牽引控制,借助風力的在空中飛行的人造物體。

三、風筝起源的傳說

 斗笠、樹葉說:據說古時候有一農夫正在耕作,忽然一陣狂風吹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子抓住系繩,恰巧這繩很長,斗笠便在空中飛舞,農夫覺得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

  樹葉說:來自我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筝活動。

  帆船、帳篷說:中國戰國時期莊子《逍遙游》中提到“列子御風”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帆,人們受風帆和風刮帳篷的啟發制造了風筝。

  飛鳥說:從目前的歷史記載發現的古代風筝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以飛鳥的形狀居多。因而得出結論:最早的風筝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制造,並以飛鳥命名的。

四、風筝始於中國

  風筝起源於中國,這是目前世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筝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公元前478-392年)制造的。據《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鹞,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制作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鹞”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筝。墨子把他制造風筝的技術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般(也稱魯班,或魯般),《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長達三天之久。後人普遍認為魯班是風筝的創始人。
 
五、金代銅鏡

  1987年在吉林省懷德縣毛城子鄉許菜園子屯出土了一面金代(公元1115-1234年)“放飛筝”的紋銅鏡,紋銅鏡邊款陰刻“西京官造”四字。這是在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一件有關研究古代風筝形象的實物資料,銅鏡圖案中的人和物刻劃細膩,栩栩如生。生動的再現了700年前人們放風筝時的情景。

六、風筝的發展

  自隋唐開始,隨著造紙業的發達,紙糊風筝逐漸興起。人們用紙制作風筝,取材易、價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全唐文》書中《紙鸢賦》篇載:“相彼鸢矣,亦飛戾天,向何有爾,風之力焉。余因稽於造物,知不得於自然,原其始也,謀及小童,征諸哲匠,蔡倫造紙,公輸獻狀,理纖篾以體成,刷丹青而神王”可見唐代兒童已能制作風筝。宋代,放風筝已盛行於民間,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詳細記載過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便背上飯食到郊外競放紙鸢,直到日暮方歸的情景:“少年郎競放紙鸢,以松勾引,相牽剪栽,以線絕者為負。”由此可見,宋代就已經有了風筝比賽。

七、風筝的軍事應用

  風筝問世後,便與軍事結緣,留下了許多利用風筝進行測距、傳訊、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公元前202年,劉邦集中韓信、彭越、英布等40萬大軍,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這時項羽兵力已不過10萬,糧草也快吃完了。韓信為瓦解項羽的軍心,用牛皮制作了一只風筝,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高唱楚歌,其聲悲怨,動搖了楚軍的軍民,留下了“四面楚歌”的歷史典故。

  公元前200年,韓信與陳希合謀反漢,想挖地道至未央官,為了測量至未央宮的距離,韓信命人做了一只風筝,將風筝放到未央宮上空,從而測得了其間的距離。

  據宋高承《事物原記》載,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梁武帝蕭衍曾被敵將侯景圍困在台城(今南京附近),糧草斷絕,形勢危急,城外雖有援軍,但城池受困無法聯系。將軍羊侃獻計把救駕密诏藏於風筝中,順風放到城外欲搬救兵,可惜風筝放出後被侯景發覺,亂箭射下。羊侃和梁武帝遠遠望見束手無策。

八、科學探索

  風筝是世界文化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古人不僅把它用於軍事和娛樂,而且還用它進行科學實驗,探索人類和自然的奧秘。明王逵著《蠡海集》就曾記錄利用風筝測量風力、風向,進行氣象研究的事。

  美國西雅圖代頓航天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天飛行器博物館,該展覽的第一部分就有中國的風筝,說明風筝是人類飛行器的前身。

九、宮廷風筝

  宮廷風筝是以京式風筝為主,專供皇室貴族把玩的一類風筝。除有長年在宮廷內從事風筝制作的工匠外,還把各地著名的風筝藝人召進皇宮專門制作風筝。宮廷風筝的制作,選材考究,扎制精細,配上精美復雜的裝飾,以顯帝王的高貴和奢侈,每只風筝都是一件十分昂貴而精致的工藝品,其內容和題材多為“天官賜神福”、“龍鳳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等。

  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中,許多章節裡都涉及到風筝,其中多屬宮廷風筝。在第二十二回裡,曹雪芹通過探春所制風筝謎:“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把放風筝的人和季節,以及風筝斷線後的情景寫得極為生動,維妙維肖。曹雪芹還“旁搜遠招,以集前人之成”寫成一部風筝著作《南鹞北鸢考工志》,這本書詳細記載了幾十種風筝的扎、糊、繪、放的技藝,每種風筝均繪有彩圖,並配以扎繪歌訣。是我國不可多得的風筝專著。

十、濰坊傳統風筝

  濰坊,舊稱濰縣,是風筝的故鄉。自魯班制“木鵲”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濰坊一帶的人民一直保持著放風筝和賽風筝的風俗。曾在濰縣任七年縣令的鄭板橋,在他的《懷濰縣》一詩中就形象的描繪濰坊一帶放風筝的情景:“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頭春歸”。記述了當地人民在風和日麗、草木競發的清明時節,爭相到白浪河兩岸游春放風筝的熱鬧場面。

  濰坊風筝受濰坊民間泥塑、刺繡、首飾、木版年畫的影響,逐形成了從扎制、造型到繪畫所特有的傳統風格。其傳統風筝主要有串式龍頭蜈蚣、軟翅蝴蝶、鳳凰、鷹、硬翅蝴蝶、硬翅人物、板式八卦、筒式宮燈等。
 

上一页  [1] [2] 

食用魚粉的去腥方法、我重謝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