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酸性藍有害嗎正文

酸性藍有害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酸性藍有害嗎
 
沒什麼大害,不過是化學品小小對皮膚不好是有的。
酸性靛藍:深藍色粉末或藍色顆粒,有金屬光澤。對氧化劑敏感。能溶於水,幾乎不溶於醇。水溶液存放時因氧化其顏色變淡,硝酸、氯酸鹽能使其褪色。用濃硫酸或微量發煙硫酸磺化靛藍制取。用於檢驗硝酸鹽、氯酸鹽、牛奶;食品、藥物、化妝品著色;內格裡氏小體染色、細胞核染色等。
 
味精雞精要合理使用
味精雞精

各有特點

味精能補充人體的氨基酸,有利於增進和維持大腦機能。因其具有很好的鮮味,故可增進人的食欲。味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雞精則具有以下特性:取料上是雞肉與雞蛋復合生產的,既有雞的鮮味又有其香味;其化學成分是將核甘酸與谷氨酸鈉復合,且鮮度上乘,實現了增鮮調味的二合一;鮮度與味精相比是味精的1.5~2倍,是營養成分更高的健康食品。有報道說,上海及周邊沿海地區,雞精銷售量已與味精不相上下。雞精能在短時間裡從眾多的調味品中脫穎而出,與其保鮮、增鮮,並具有雞香味等特點是分不開的。另外,它還具有耐高溫、不串味、食後不干等優點。這些都是其他調味品無法比擬的。

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涼菜、做湯等都可使用。但如果不遵守使用規則,不僅達不到理想的調味效果,甚至會產生副作用,所以在烹饪當中使用味精要注意:1.不要在滾燙的鍋中加入,而要在菜肴快出鍋時加入。因為谷氨酸鈉在溫度高於120℃時,會變為焦點谷氨酸鈉,食後對人體有害,且難以排出體外。2.不宜在酸性食物中添加味精,如糖醋魚、糖醋裡脊等。味精呈鹼性,在酸性食物中添加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菜肴走味。3.在含有鹼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味精遇鹼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使鮮味降低,甚至失去其鮮味。4.注意鹹淡程度。如果太鹹,味精就可能吃不出鮮味,食鹽與味精的比例在3:1或4:1范圍內,即可達到圓潤柔和的口味,作涼拌菜時宜先溶解後再加入。因為味精的溶解溫度為85℃,低於此溫度,味精難以分解。5.高湯、雞肉、雞蛋、水產制出的菜肴中不用再放味精。6.孕婦及嬰幼兒不宜吃味精,因為味精可能會引起胎兒缺陷;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患有高血壓的人如果食用味精過多,會使血壓更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

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雞精在烹饪過程中,對使用它的條件,較味精要寬松許多。雞精可以用於任何味精的使用場合,適量加入到菜肴、湯、面食中,均有較好的增鮮作用,尤其是在湯中火鍋中加入雞精熬制,其香氣、滋味相互適應,令人食欲大開。

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肴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雞精在使用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1.雞精中含有10%左右的鹽,所以食物在加雞精前加鹽要適量。2.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對其的攝入;3.雞精溶解性較味精差,如在湯水中使用時,應先經溶解後再使用,只有這樣才能被味覺細胞更好地感知;4.雞精中含有鹽,且吸濕性強,用後要注意密封,否則富含營養的雞精會生長大量微生物而污染食物。

味精和雞精,一個是只含有單一的氨基酸谷氨酸鈉的調味品,一個是從雞肉裡提取的混合有多種氨基酸的調味品,兩者一般都可放心食用。但需掌握的原則是,都不要過量食用,因為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不能忽視健康。味素,化學成分為谷氨酸鈉。味精是食品增鮮劑,最初是從海藻中提取制備,現均為工業合成品。
毒性:大量研究資料表明,常規食用量對人體無害。
中毒表現:部分西方人在進食富含味精的食物2小時內,出現頭痛,面紅,多汗,面部壓迫或腫脹,口部或口周麻木、胃部燒灼感及胸痛等症狀。此現象多出現在中餐用餐後,因此有些西方人將此現象稱為“中國餐館綜合征”,但此現象和進食味精的關系至今未能證實。
緊急處理:誤服過量味精後勿須特殊處理。出現“中國餐館綜合征”者也可口服維生素b6,每天50毫克。
中毒預防:可以放心食用味精,但不要使用量過大,一般每天每人食用量不要超過20克。
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涼菜、做湯等都可用。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欲,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味精雖能提鮮,但如使用方法不當,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看了一些關於味精的帖子,把它們歸納了一下,這裡包括了味精在烹饪中的使用技巧和如何科學地使用味精。其中的科學原理我也不太懂,尤其是什麼谷氨酸之類的,嘿嘿……

1.對用高湯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味精則只有一種鮮味,而它的鮮味和高湯的鮮味也不能等同。如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致使菜肴口味不倫不類。

2.對酸性菜肴,如:糖醋、醋熘、醋椒菜類等,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物質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3.拌涼菜使用晶體味精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化開,然後再澆到涼菜上,效果較好(因味精在45℃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用晶體直接拌涼菜,不易拌均勻,影響味精的提鮮作用。

4.作菜使用味精,應在起鍋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谷氨酸鈉,即脫水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產生輕微的毒素,危害人體。

5.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並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釋度是3000倍,人對味精的味覺感為0.033%,在使用時,以1500倍左右為適宜。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似成非成,似澀非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食品暫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

6.味精在常溫下不易溶解,在70c~90c時溶解最好,鮮味最足,超過100c時味精就被水蒸氣揮發,超過130c時,即變質為焦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還會產生毒性。對炖、燒、煮、熬、蒸的菜,不宜過早放味精,要在將出鍋時放入。

7.在含有鹼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回味精遇鹼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有關雞精

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助鮮的核苷酸制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不過雞精比味精更鮮。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肴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雞精因含多種調味劑,其味道比較綜合、協調。
味精是一種具有強烈肉類鮮味的谷氨酸的钛鹽。內含一分於結晶水,分子式為c5h8o4na·h2o。。我們每天吃的食鹽用水沖淡400倍已感覺不出鹹味,普通蔗糖用水沖淡200倍也感覺不出甜味了,但味精用水稀釋300倍仍能感覺到鮮味。因此,人們稱之為“味精”。

味精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可你知道嗎?味精不僅能為菜肴增添鮮味,它還具有豐富的營養呢。谷氨酸鈉被我們食用後,能夠通過胃酸的作用離解為谷氨酸,能很快被消化吸收,變成人體組織中必不可少的蛋白質。而谷氨酸是一種高級營養輔助藥,在醫療上有護肝、解毒、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對於少年兒童還有促進神經系統發育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適量地食用味精,能促進發育,增強體質。

谷氨酸,最早是在1866年,由德國人立豪森用硫酸煮面筋時首次獲得的。但是,在世界上正式生產味精是1908年。我國味精的生產最早是上海天廚味精廠於1923年用水解法生產的。

水解法是用34%鹽酸加壓水解面筋,得到水解產物,經脫色、濃縮之後得出谷氨酸,再回溶於水用氫氧化鈉中和,濃縮至谷氨酸的鹽結晶析出。生產味精用面筋作原料很不經濟,需要很多小麥磨成面粉,據計算,生產1噸味精需要10多噸的水面筋,相當於40噸小麥,還必須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利用鹽酸水解。這種方法耗糧多,用酸量大,對設備的腐蝕嚴重,而且也不利於工人的身體健康。

後來微生物學家發現,在發酵世界裡,還居住著一些“能工巧匠”,可使澱粉變成谷氨酸,它們就是細菌類的谷氨酸棒狀桿菌,從此味精的生產便由化學法轉向了發酵法。

從60年代開始,我國的味精生產也逐漸改成了細菌發酵法。利用細菌發酵法,生產一噸味精僅用3噸澱粉和少量的硫酸铵、尿素、氨水等。

60年代以後,國際上又出現了特鮮味精,也稱強力味精。所謂特鮮味精,就是在味精中摻入5~10%的5′—肌苷酸和5′—烏苷酸,這樣可把味精的鮮度提高幾十倍。

肌苷酸和烏苷酸是屬於核甘酸類的有機化合物。核苷酸是生命組成形式的精華,在生物的遺傳變異、生長發育和蛋白質的合成中起著重要作用。核苷酸在醫療上也有很大的作用。肌苷酸可以治療急性和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血小板減少症、冠狀和動脈功能梗塞、風濕性心髒病等。烏苷酸可用於治療放射病,改善骨髓造血系統,使白血球回升,還能治療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症等病。所以說,特鮮味精既是助鮮劑和理想的調味品,又是高效的營養輔助藥和化學治療劑。

肌苷酸和烏苷酸過去一直靠進口,其價格高達每千克200元。從70年代開始,我國成功地利用細菌(如谷氨酸棒狀桿菌265和產氨短桿菌926)發酵法生產肌苷酸和烏苷酸,成本僅為每千克2~3元。

目前,市場出售的第三代味精——雞精,鮮度比99%的結晶味精提高了1.58倍,不僅鮮美可品,且富有濃烈雞肉的鮮味,受到人們的歡迎。
放多了,對身體有害,畢竟都是人工合成的.
 

怎樣把中藥六角磨成粉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