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高纖羊皮?是合成皮?還是真皮? 一、面料鑒別皮鞋時,應首先檢查鞋面材料,確定面革類別。如使用“真皮”粒面層未經修飾,具有原天然特征的面革:牛皮毛孔花眼碎小,不規則而較均勻;山羊皮毛孔眼一排排呈“瓦狀”;豬皮三孔一堆,呈品字分布。黃牛皮組織纖維細致,水牛皮粗糙,毛孔眼粗大。對於粒面層經修飾失去原有特征的,應根據加工工藝,仔細分類鑒別。用苯胺塗飾的稱苯胺革,特征是表層有晶瑩亮光,光很亮,不刺眼,無塑料感。天然皮革熟制成革,牛皮一般在5~6mm厚,制鞋要用片皮機分成兩層,表層是粒面層,組織纖維細致緊密,光滑美觀,強度、耐磨性都好;裡層是絨面層,纖維粗、間隙大,表面有絨毛。頭層革比二層革表面光滑平展,二層革略顯粗糙。二層革經塗飾、移膜或貼膜可使表面看不出粗糙,但移膜革耐低溫性差,溫度低時易發生折皺。牛皮二層革平展,壓花後無明顯缺陷,而豬皮二層革往往隱約可見三個一堆的毛孔眼,該處光澤發暗。區分修面革和正面革時要注意,修面革是破壞了原有的粒面層,然後壓的花紋,花紋種類可仿牛、羊、豬皮等,但花紋無毛孔眼,花紋是浮在皮表層上,而正面革毛孔眼是存在的,仔細觀察可以辨認出來。人造革是在布底基上塗飾了一層有機材料,分薄(仿羊革)、厚(上塗發泡有機材料,再壓上花紋)兩型,多用於女鞋、童鞋。合成革是用有機纖維壓制後,加上塗飾層壓花後制成的鞋面革,多用於涼鞋。再生革是將皮渣、皮纖維磨碎,經高壓用粘合劑粘合,形成片狀,然後經片皮機片到需要厚度,再進行塗飾,使它具有一定皮革特性,大量用於箱包皮件,少量用來制鞋。區別真皮和人造材料時先看外觀,真皮無底基,人造材料有底基。再用手摸,人造材料塑料感非常強,光澤亮,冬天手摸有冷涼感,真皮光滑手摸無冷涼感。用拇指壓成品鞋前面較軟部分,在拇指周圍真皮會出現許多碎小、均勻花紋,拇指抬開,花紋消失;而人造材料可能沒有花紋,也可能會出現粗大紋路,拇指抬開,花紋並不消失,說明材料表面的粒面層和下面的網狀層已經脫開了,用這種面料制成的皮鞋不合格。鑒別真皮還是人造革還可以觀察鞋幫處的截面,真皮截面是不規則纖維組成,用手指甲刮下碎皮纖維後,截面無明顯變化,對於真皮,不同部位紋理不規則,鼻嗅聞有腥臭味,而人造革嗅聞有塑料或橡膠味,各部位紋理規則一致。貼膜皮革是在天然皮革下層的疏松肉面纖層上貼上人造的表面層,不能稱“真皮”,而是以天然皮革裡層作底基的合成革。二、鞋裡、鉤心和鞋縫皮鞋的鞋裡是為了防止延伸變形、改善腳面觸感而使用的補強性材料,要求鞋裡材料有細膩的觸感、優良的透氣、吸濕、排濕性、不掉顏色。中高檔皮鞋鞋裡均采用天然皮革和棉布制作,鞋裡是人造代用革的是低檔產品。鞋裡下面是塘底,檢查時將鞋折成90°角,不能開裂,有些偽劣鞋用不合格再生革塘底和紙板無紡布塘底,由於材料中乳膠含量低,吸汗後就軟了,鞋底的勾心—在內底和外底間起橋梁作用的一條鋼板,就可能穿出塘底、扎傷腳掌。鉤心的長度、寬度、彈性模等,受外力後變形情況,國家標准均有規定,還要有一定彈性和鋼性。材料要用65錳鋼、彈性極限載荷不小於290n。檢查鞋幫縫合線和鞋幫、鞋底粘合縫時,看是否有斷線,縫合是否規范整齊。對膠粘皮鞋,其幫底結合部位應粘合平整無溝坎,無虛縫及開膠現象。膠粘皮鞋剝離強度男鞋54n/cm,女鞋40~49n/cm,在試驗機上試樣出現初開膠現象(即外幫、外底粘合縫出現變形、變色現象)即為不合格。消費者可以外掰或向裡按壓鞋幫,如鞋幫與外底粘合處出現變色或開膠現象,表明粘接不良。三、鞋底皮鞋外底按原料分為橡膠、仿革、塑料、橡塑鞋底。橡膠鞋底柔軟、彈性好,防滑、耐磨、耐熱、耐寒、份量稍重。仿革底輕便、硬挺、耐磨、耐曲撓,但彈性差、不防滑。塑料底耐磨,外觀平整光滑,色彩鮮艷不防滑,耐寒性差,較重。橡塑鞋底兼具橡膠、塑料兩種材料優點,耐磨、彈性好、柔軟,是目前中高檔鞋首選的底料。鞋的外底前腳掌著力部分厚度標准,要求應達到外底總厚度的2/3,檢驗時要同時計算外底著力部分內外兩種花紋深度相加起來,不得超過外底總厚度的1/3,如果達不到這一條標准,可以判定偽劣鞋。除厚度外,鞋底還應有耐折、耐磨性能。由於鞋底一般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檢驗時根據國家標准在專用耐折試驗機上進行耐折性能測試,鞋底受到一定頻率、一定角度、一定次數屈折後,按不同品種,鞋底裂開長度不大於40、15、12mm。鞋底耐磨性檢驗根據國家標准,在專用耐磨試驗儀上進行,使被檢鞋底與一個標准磨輪接觸,並受到一定壓力,磨輪以一定速度旋轉,經一定磨損時間,按不同品種,磨痕長度不大於16、12、10mm為合格。對旅游鞋的外中底和外底之間要求一定粘合強度,測試時在萬能材料試驗機或拉力試驗機上進行,粘合強度不小於20n/cm為合格。四、後跟將鞋固定後將跟夾住,用拉力機拉,看能經受多大拉力。鞋的後跟標准規定,在直觀檢驗時,先用手掰後跟,觀察子口(外幫和後跟連接的那個口)變形。如果變形大,後跟可能有問題,再揭下鞋墊,看後跟安裝。4cm以上高跟,必須有一根木螺絲固定,鞋跟的整個牢度就是靠裡面的木螺絲和幾個木釘來保證。木跟材質要好,木螺絲穿進不能劈裂,否則輕掰後跟就能觀察到子口變形或後跟松動。五、外形將鞋隨意平放於櫃面或玻璃板上,查看鞋是否平穩。當鞋置放於桌面上時,應立即停止左右晃動,從鞋尖朝後看,鞋底內外邊沿距離桌面翹起的尺寸,應該是差別不大,以保持平衡一致為好。鞋的後跟上下要豎直,以不向外側或內側傾斜為好。第三,從上朝下俯視鞋面,看鞋面部件的對稱性以及鞋的輪廓是否變形,以鞋尖和後跟中點之間的直線為對稱軸線為好;看鞋面上各部件是否對稱,以內外相互對稱不向前向後挪位為好。鞋輪廓線應略朝鞋內抱攏,平滑圓順者為好,扭曲成荷葉形的為劣質鞋。鞋的外觀檢查,還應注意幫面不允許有明顯傷殘、松面、塗飾層脫落、開裂和變色等現象。鞋的整體結構要端正、平伏、鞋內不露釘尖,兩只鞋的相同部分應左右對稱,鞋底硬度、顏色、結構均應一致,前幫長度、後幫高度都不應有明顯差異。兩只鞋幫、底均應結合緊密,幫面上不能有明顯皺折。六、手試用手觸摸鞋的內腔,看鞋裡是否有凹凸不平現象。凡是能接觸腳的地方不能凹凸不平,不然腳會起泡,且一般情況下鞋內必須有鞋墊。鞋墊可以保持鞋內清潔,且覆蓋內底上極個別不平釘眼。一般情況下,男鞋為半截鞋墊,女鞋應是整體鞋墊。再用手掐鞋幫後跟部位,看是否硬挺而有彈性,不能過硬,否則傷及腳踝。鞋的內底是鞋的軀干與骨架,用力按壓腰當內底,以紋絲不動為好。用食指的指尖朝下接觸鞋的內底,讓食指靠近外踝部的鞋幫,看食指的第二指關節線是否與外踝幫高度一致。一般生活用鞋,社交禮儀鞋、時裝鞋以略高於食指第二指關節線為好;低腰運動鞋和休閒鞋的後幫上均為軟口的結構,其外踝幫高可以略高於食指第二指關節線。用中指指尖插入前尖鞋底下面,查看前跷高度是否合適。當鞋尖的翹頭正好夠中指的指肚厚度時,表明鞋尖的前跷正合格。鞋尖的前跷過大時,平穩度降低;過小時,鞋易變形,腳易疲勞。 全縣轄6鎮8鄉,總人口11178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總人口的26.69%,是我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
基本概況 汶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縣,西接寶興、小金縣,西北和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縣域東西寬84公裡,南北長105公裡,總面積4084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48%。縣城威州鎮位於縣境北部岷江與雜谷腦河交會處,海拔1325米,周圍有茶坪山脈、邛崃山脈等眾多山體圍繞,距省城成都146公裡、州府馬爾康246公裡,國道213、317線穿城而過。 自1963年恢復建縣至今,全縣轄6鎮8鄉,總人口11178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總人口的26.69%,是我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岷江縱貫縣境西部地區,長達88公裡,主要有雜谷腦、魚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積1429平方公裡。全縣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達348萬千瓦,可開發量170萬千瓦,現已開發100萬千瓦,開發潛力巨大。 礦產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富足,旅游資源更是別具一格,擁有臥龍自然保護區、三江生態旅游風景區等自然景觀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國文化遺址等人文景觀資源。汶川縣既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繡之鄉”,也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就在縣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壩州的南大門,也是阿壩州的“工業經濟走廊”。 到2002年底,國內生產總值達125852萬元,農業總產值達1654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642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678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畝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基地和500畝兩個無農藥污染ipm示范園區,注冊和啟用了“西羌牌”、“岷江牌”兩個商標和五個蔬菜水果綠色標志,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列為無公害蔬菜、水干果生產建設基地。林業三大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封山育林9403.9公頃,飛播造林813.4公頃,人工造林3723.1公頃;完成還生態林3.28萬畝,還經濟林0.42萬畝;完成治沙面積14605.54萬公頃。工業經濟發展迅猛,招商引資取得實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區州、縣的工業經濟走廊和水磨工業經濟園區,正抓緊建立桃關工業經濟園區,成規模、效益好、資產上千萬元的招商引資企業已有潘達爾工業硅廠、躍發冶煉有限公司等6戶;電力工業更是異軍突起,目前,已建成投產各級電站40余座,裝機容量達100余萬千瓦,1986年初被評為全國首批5個“初級農村電氣化縣”之一。旅游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已開發三江生態旅游區、西羌第一村、姜維城古文化遺址、蘿卜寨民俗村等景區。交通建設成績顯著,已建成以國道213、317線為主干,縣、鄉、村道為支線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機耕道。郵電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移動、聯通通信網絡覆蓋率達85%以上,縣城及主要集鎮已開通了小靈通通信,實現了通信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縣城威州城區面積已達3.53平方公裡,初具現代化城市規模,已逐漸形成阿壩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環山,三山競秀、二水爭流,一城跨江盡新樓”是對今日威州的精當描繪。 文化教育事業快速向前推進。縣域內有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阿壩州財貿校、阿壩州電大等6所大中專院校,州水電、農業機械、交通、牧業等4所州級技工學校,農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為省重點中學的威州中學,教學方式不斷創新,教育質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為省內外大中專院校培育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
自然地理
汶川縣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因汶水得名,是中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地圖坐標北緯30°45′—31°43′與東經102°51′—103°44′之間,東西寬84公裡,南北長105公裡。縣域面積4,085平方千米;人口110,118人(2000年),主要民族為漢、羌、藏和回族。周邊相鄰縣級政區,東鄰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縣,西界寶興縣與小金縣,西北至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境內有臥龍自然保護區,為大熊貓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為主要旅游景點。縣治威州鎮。
汶川地處四川盆地西北緣,龍門山脈和邛崃山脈分別位於縣域東北與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雜谷腦河、草坡河、壽江為境內主要河流。 汶川因縣西汶水(現岷江)得名,西漢時為綿虒縣,西晉改為汶山縣,並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歷史。1952年縣城由綿虒遷威州;1958年茂縣、汶川縣、理縣合並成立"茂汶羌族自治縣";1962年恢復汶川縣至今。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汶川縣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植物資源 汶川縣山體宏渾高大,相對高差懸殊,光照、降水條件隨海拔增高而變化,同樣影響著森[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