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及植被群落類型的分布和植物帶譜的形成。這裡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種類繁多,科屬很全,一共4,000種。存在全國獨有的、成片分布的野生珙桐林,與其伴生的水青樹、連香樹、伯樂樹和其它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樹木多達20余種。還有許多名木古樹和“國香”蘭花,使人在珍稀美、風采美、悠古美諸多方面獲得豐富的意境和多種的美感。就森林植被來看,其中特用林和灌木林已占森林植被面積的82.85%,稀疏林地、未成造林林地、跡地更新地共只占17.15%,可見其森林資源的豐富程度。旅游、自然、人文景觀資源豐富,現以開發出“三江生態旅游區”初具規模。在“科教興國”的今天,對於提高人們的精神文明素質,增進科教科普知識、研究環境變遷對人類的影響,把握未來,汶川縣無凝提供了最寬廣的“天然教學實驗室”。 動物資源 汶川縣擁有大量的動物資源。從現已采集到的標本看:昆蟲有20多個目、700多種,其中僅鞘翅目就有33個科、482種。魚類有6種,兩棲類9種,鳥類208種,獸類96種。在這些動物中,不僅有猕猴、雲豹、水鹿、靈貓等喜溫濕的南方動物,而且有牛羚、猞猁、馬熊、白唇鹿、白馬雞等耐嚴寒的高原和北方動物。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獸有大熊貓、金絲猴等4種;二類保護的有小熊貓、雪豹、紅腹角雉等17種;三類保護的有林麝、金雕等8種;總計29種。雉雞更是臥龍動物中之一大特色,全國56種中,臥龍占11種,多屬國家保護的種類。 礦產資源 汶川縣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完整,巖漿巖分布廣,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產品種較多。 經濟資源 汶川縣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完整,巖漿巖分布廣,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產品種較多。氣候隨東南向西北地勢上升,呈比較完整的垂直,可分為8個不同的自然氣候區,故有“十裡不同天”之說。但南濕(漩口、映秀地區)北旱(威州、綿池地區)趨勢明顯,光、熱、水分布不均,利於發展農業的多種經營生產,為州內重要農區縣之一。在是2000米以下地區,年均氣溫13.5℃(北部)一14.1℃(南部),無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332.2毫米,日照1693.9~1042.2小時,適宜各類動植物生長。生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達4000余種,其中高等植物2002種;野生動物2004種,珍稀品種有大熊貓、金絲猴等45種。 1950年以前,汶川縣各族人民在極端貧困中掙扎。單一的農業生產原始粗放,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尚存,一年辛苦不足半年糧,靠挖藥、、熬鹼、背運維持溫飽,一遇天災人禍,不乏家破人亡。據1949年的統計,全縣農業總產值僅421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下同),人均110.59元;糧食總產690.5萬公斤,人均131.4公斤;各類牧畜22080頭,人均0.58頭。解放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民族地區的生產發展,優先發展交通,興修水利,不斷改善生產條件,全面發展社會經濟。汶縣獨具地利,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日新月異。1963年灌茂公路沿岷江東岸通達威州,溝通了縣境南北8個鄉鎮,以後又沿氓江及縣境各大支流陸續建成了汶~茂(縣)、汶~理(縣)、中(灘堡)~小(金),漩(口)~三(江)公路,形成全縣交通主干線。隨著生產發展,采取多種形式,先後建鄉間公路、專用公路、機耕道近千公裡,組成全縣交通網。汽車外可達周圍各縣,日流量上千輛,內可達各鄉鎮及大部分村寨。全縣先後建成水利設施200余處,耕地灌溉面積達17186畝,基本解決了北部干旱河谷地帶的農業生產及人畜飲用水困難,擺脫了世代靠天吃飯之苦。同時還開發了水能,省、州、縣共建大、中、小型水電站20余處,1985年成為全國首批5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為汶川工農業生產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縣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以農業為基礎,走農工商綜合發展的道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一齊抓,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保持了持續、穩定、協調發展。1990年底,全縣農業總產值已達2282萬元,比1990年增5.4倍;人均337元,比1949年增3倍;糧食總產6024萬公斤,增8.7倍,人均890公斤,增6.8倍;各類牲畜73303頭,增3倍,人均1.08頭,增53.7%。工業更是從無到有,已建立了以水電、建材、采礦、煤炭、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總產值達218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447o萬元的48.95%;1978年以後新興的鄉鎮企業得到大發展,各鄉、村因地制宜建立了自己的小型企業,有建材、建築、加工、運輸、小水電、采礦(煤、金剛砂、石英石、、石膏)等門類,總產值達1895萬元,相當於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42.39%。同時,省、州還在縣內先後建立了水電、機械制造、采礦、冶煉、造紙、制藥、建材、化工、輕工等20余個中、小型企業,共同構成了岷江經濟長廊:北以威州鎮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中部映秀鎮為新興水電工業區;南以漩口鎮為州、縣工業生產基地。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集貿市場欣欣向榮。各類商業網點密布城鄉,購銷兩旺。1990年底社會零售額達7153萬元,其中縣屬商品零售額為6123萬元。國內純購進1828萬元,其中農副產品購進407萬元。1990年底,財政收入達1240萬元,是1950年3萬元的400陪、1980年508萬元的2.4倍,由依賴國家補貼變為基本自給。職工年工資人均2104元,比1978年533.95年增加近4倍;農民年純收入達543元,比1978年101.12元增5.3倍。城鄉儲蓄金額達6319萬元。全縣人民已基本解決了溫飽,消費內容和消費結構多樣化,正逐步向高質量發展。
歷史沿革
自漢代以來所設汶江、綿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內岷江得名,據《元和郡縣志》載:汶川縣“因縣西汶水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讀作汶江。 古屬冉毵部年(公元前111年)以冉毵地置汶山郡,轄綿池等5縣,綿池為郡、縣舊址在今威州鎮姜維城。東漢曾改綿池縣為綿池道,西晉改綿池縣為汶川縣。東晉後汶川郡僑遷都安(今都江堰市),廢綿池縣。肖梁於綿池縣地置汶川縣,西魏時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復置汶川縣,縣治仍在姜維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間過治寒水驿(今汶川縣綿池鄉政府所在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2年遷墳川縣治於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縣與茂縣、理縣合並成立茂汶羌族自治縣。1963年復置。1990年底全縣行政建置為3鎮、14鄉。
風土人情
蘿卜寨因地處高山,這裡的羌文化在以前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所以目前基本保持了自己原有的風俗。這裡還沿襲著千百年來羌家小伙與姑娘談戀愛對唱山歌的習俗,每年羌族節日期間,寨子內,小伙姑娘們不僅深情對歌,還和村裡人一道圍著火塘跳鍋莊舞,吃著大塊肉,喝著自制的米酒,咂酒,吹著羌笛、唢吶、口弦琴,打著羊皮鼓,通宵達旦,其熱鬧的場面充滿了濃郁的西部羌民族特色。 這裡稱女人為包帕子的,女人一般在家織布、做飯、養牲畜。稱男人為頂帕子的,意思是頂大事的。農閒時節的羌寨,男人們外出攬活去了,女人們搬出針線筐,曬台上、門檻上就坐滿了繡女。羌民生活在山中,離雲很近,雨過更是雲煙升騰,雲給了他們靈感,他們將雲繡在鞋上(還有袖口、衣襟、褲管、頭帕),將雲踏在了腳下,每一步都走在雲中,過著雲上的日子。就連寨子裡已經不穿傳統服裝的男人們,也無一例外穿著雲雲鞋,艷麗精致的雲雲鞋在男人們的藍黑漢服下面非常打眼,給英武的羌家漢子平添兒女柔情。 羌族的服飾,多以自產的火麻經加工後紡線織成,俗稱“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線後織成,俗稱“毪衫”,亦有布衫,以青色為多。腰間男束腰帶,女束花圍腰,外著無袖羊皮褂子,穿草鞋或“雲雲鞋”(羌繡布鞋)。由於現在受外面世界的影響,現在蘿卜寨裡的一些羌族年輕人,平時也著漢裝了。 羌族的挑花、刺繡工藝精湛,早在明清時,就已普遍盛行。蘿卜寨的羌族婦女,從小就受到挑花和刺繡工藝的訓練,常在耕種勞動之余,從事紡線、織麻、挑花、刺繡等活動。她們挑花和刺繡,一不打樣,二不劃線,全憑自己的構思,自由動用五色絲線和棉線,信手挑繡出富有羌族特色的圖案,如色彩絢麗的幾何花紋、栩栩如生的各種花卉和動物等。看蘿卜寨的婦女挑花刺繡,其針法大多采用挑花,此外還有納花、纖花、鏈子扣和手繡等幾種。挑花多用棉線,色彩以黑白對比者居多,圖案精巧細致,顯得樸素明快;納花、纖花的圖案清秀艷麗,色彩對比強烈。鏈子扣則表現了羌族剛健淳樸、粗犷豪放的藝術風格。挑花和刺繡圖案大多取自民間生產生活場景,花、草、瓜、果、飛禽、人物,無所不有。這些圖案景物,形式精致秀麗,內容多含吉祥,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憧憬。主要的傳統圖案有“團花似錦”、“魚水和諧”、“瓜瓞綿綿”等幾十種,令人愛不釋手。 寨子裡每個家庭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又是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還工互助”是寨子裡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哪家有事情全寨的人都來幫忙。結婚、喪葬、修房子是一個家庭的大事。每遇這樣的事首先找本姓的族人議事,再告知全寨的人,一個家庭最少要出四個工(一個工是一個家庭要來一個人幫一天忙),沒有任何代價和報酬。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也不會有人偷懶、溜號。這種情況在所有的羌寨都一樣,不同的只在一個工的算法上。
經濟概況
汶川是阿壩州的南大門,也是阿壩州的“工業經濟走廊”。到2002年底,國內生產總值達125852萬元,農業總產值達1654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642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678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畝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基地和500畝兩個無農藥污染ipm示范園區,注冊和啟用了“西羌牌”、“岷江牌”兩個商標和五個蔬菜水果綠色標志,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列為無公害蔬菜、水干果生產建設基地。林業三大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封山育林9403.9公頃,飛播造林813.4公頃,人工造林3723.1公頃;完成還生態林3.28萬畝,還經濟林0.42萬畝;完成治沙面積14605.54萬公頃。工業經濟發展迅猛,招商引資取得實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區州、縣的工業經濟走廊和水磨工業經濟園區,正抓緊建立桃關工業經濟園區,成規模、效益好、資產上千萬元的招商引資企業已有潘達爾工業硅廠、躍發冶煉有限公司等6戶;電力工業更是異軍突起,目前,已建成投產各級電站40余座,裝機容量達100余萬千瓦,1986年初被評為全國首批5個“初級農村電氣化縣”之一。 旅游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已開發三江生態旅游區、西羌第一村、姜維城古文化遺址、蘿卜寨民俗村等景區。交通建設成績顯著,已建成以國道213、317線為主干,縣、鄉、村道為支線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機耕道。郵電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移動、聯通通信網絡覆蓋率達85%以上,縣城及主要集鎮已開通了小靈通通信,實現了通信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縣城威州城區面積已達3.53平方公裡,初具現代化城市規模,已逐漸形成阿壩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環山,三山競秀、二水爭流,一城跨江盡新樓”是對今日威州的精當描繪。
行政區劃
汶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縣,西接寶興、小金縣,西北和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 拼音:wenchuanxian 代碼513221 郵編623000 縣人民政府駐威州鎮 2004年,汶川縣轄6個鎮(威州、漩口、映秀、水磨、綿虒、臥龍)、8個鄉(雁門、克枯、龍溪、草坡、銀杏、耿達、白花、三江)。
2008.5.12大地震
據國家地震台網重新核定,北京時間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度,東經103.4度)發生的地震震級為7.8級。
中國地震局新聞發言人張宏衛說,此次地震強度大,波及面廣。最新測得的震級為7.8級,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