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段祺瑞令國務院參議袁良帶上他致黃郛的親筆信,建議:“當吳佩孚到京之時,起而捕之,減少殺害無數生命。”又要求馮玉祥在行動上,宜早勿遲,遲了害處大,請黃善為指導之。 馮玉祥的指揮部到達古北口時,張作霖的代表馬炳南又來見馮,遞交了張作霖的信:“只要推翻曹、吳,奉方的目的即達到,決不再向關內進兵。”馮同馬炳南約定,如果兩軍相遇,均應向天空鳴槍。 馮玉祥從古北進抵灤平後,派劉治洲等人到通州與胡景翼秘密聯系,要胡暫緩開拔,並商討班師日期。劉治州又與段祺瑞接洽合作辦法,段說已同山西的閻錫山、山東的鄭士琦接洽妥當,屆時定能采取一致行動。 吳佩孚又加派副總司令王承斌督促馮部向赤峰前進。王承斌原是23師師長,善於打仗,但吳佩孚認為他是奉天人,總懷疑他與張作霖有聯系,處處防備他,先是撤掉了23師師長職務,因王是親曹锟派,後來雖任命為討逆軍副總司令,並沒有實權。馮知道王對吳心懷怨恨,故將倒直的計劃告訴了他。王表示同情,但既不參與馮的行動,又不向吳告密。 張作霖因與馮有協議,即將進攻赤峰方面的兵力抽出大部移到山海關方面作戰,從而加重了對吳佩孚親自統率的直軍第一軍的壓力,吳佩孚十分氣憤,被迫抽出3個師的兵力到赤峰方面作戰,但尚未到達地點,北京發生了政變,3個師被奉軍收編。 馮玉祥早已布置留守北京的蔣鴻遇向總統府及有關方面搜集吳佩孚的情報,以便及時報告。總統府內的機要人員,有許多人與馮取得聯系,暗通消息。 馮得知吳在前線失利的消息後,為進一步證實,給吳發去電報,探詢山海關戰況。吳的參謀長張方嚴復電:“此間形勢危急,不有意外勝利,恐難挽回頹勢。” 馮又接到蔣鴻遇的電報:“前方戰事緊急,吳已將長辛店、豐台一帶所駐之第3師悉數調往前線增援。”第3師是吳的看家兵力。蔣鴻遇曾告訴馮,一定要等吳的精銳部隊第3師從豐台調赴由海關前線,班師回京的時機才算成熟。 馮為了慎重起見,密派劉之龍返京,和黃郛商量。馮曾給黃郛密電碼一冊,與黃約定互通消息,來往密電由黃夫人親譯。雖然通電頻繁,外人卻無法察覺。黃以親筆復信托劉帶給馮,並致電馮:“立志救國,在此一舉。” 馮玉祥遂於10月19日召集張之江、鹿鐘麟、李鳴鐘、劉郁芬、劉骥、熊斌等舉行緊急秘密軍事會議,胡景翼的代表鄧寶珊也趕來參加會議。馮試探了將領們的意向,然後鄭重宣布班師回京和政變計劃,將領們表示一致擁護。會議規定隊伍總稱為國民軍。因為北京政變迎孫中山北上,擁護孫中山主義,孫中山所領導的黨叫國民黨,馮玉祥也把自己的部隊改名為國民軍。 馮玉祥命令胡景翼率領開赴喜峰口及通縣的部隊,星夜南下,攻占京奉路之軍糧城、灤州一帶,截斷京漢路直軍之聯絡,並防阻吳佩孚西歸;命鹿鐘麟率部兼程返京,會同孫良誠、張維玺兩旅開往北苑,再與蔣鴻遇旅會同入城;命李鳴鐘率兵一旅直趨長辛店,截斷京漢、京奉兩路交通;命已抵承德的張之江、宋哲元兩旅,限日班師。通知孫岳秘密監視曹锟的衛隊及吳佩孚的留守部隊,以防意外。同時又下令封鎖京熱大道,扣留有關人員,以防走漏消息。 馮玉祥動員之後,部隊開始行動,徒步以每日行程200裡左右的速度返回北京,3日內行程六七百裡,先頭部隊的營幕和炊具均留置沿途不動,以便後續部隊到達時縮短吃飯和休息的時間,因此,數萬之眾,一路行來,狀如流水。鹿鐘麟首先於22日到達北苑。鹿與蔣鴻遇會商後,即將各部隊分配戰斗任務,先派兵一團以接運給養為名,押大車數百輛魚貫入城,所有武器皆藏在大車內,當晚8時由北苑出發,12時抵安定門。孫岳早已接到通知,即令徐永昌城防軍守城門衛兵大開城門,迎入城內。 鹿鐘麟首先指揮部隊接收了全城的防務,又把全城電話線割斷,封鎖曹锟與外界的聯絡。城內各重要交通路口均用大車加以封鎖,總統府衛隊由孫岳派兵包圍繳械,另由鹿派兵一營守衛總統府。曹锟被監視在中南海延慶樓內,不准與外間接觸。 鹿鐘麟的指揮部設在太廟,一切急需做的事情都在一夜之中辦好了。次日早晨,北京全城貼滿國民軍的安民布告,主要街道上布滿了國民軍崗哨,站崗的士兵臂上纏著“誓死救國,不擾民,真愛民”的白色袖章。 次日,馮玉祥來到北苑,發出主和通電,提出反戰主和,一切政治善後問題請全國賢達商補救之方,開更新之局。同時,馮部國民軍頒布文告,指責吳佩孚不顧人民的痛苦,興無名之師為孤注之擲。又宣布,首都重地,使館林立,商務雲集,國民軍將負責維持地方秩序,保護外人之生命財產。 馮玉祥邀集胡景翼、孫岳、王承斌、王芝祥、鹿鐘麟、劉骥、張之江等在北苑開會商議正式改組軍隊的事宜。會上推馮為中華民國國民軍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胡、孫二人為副司令,分別任第2第3軍軍長,還決定成立攝政內閣。曹锟賄選禍國,強令曹锟下令停戰,免除吳佩孚本兼各職,曹本人自動退位。 會後,馮玉祥等通電全國,並公布《建國大綱》。 馮玉祥於10月23日下令逮捕原財政總長王克敏和總統府收支處長李彥青等貪官污吏。王聞訊逃入租界,李拒絕交出贓款,遂被槍決,對此人們拍手稱快。隨後,馮又將大貪污犯曹锟之弟曹銳押解到案,令曹銳交出贓款,曹銳畏罪吞服鴉片自殺。 馮玉祥又接受張紹曾的建議,成立以黃郛為首的攝政內閣。總統和總理的職權,由黃郛一人兼任,黃還兼任交通、教育兩部總長,王正廷兼任外交、敗政兩部總長,王永江為內務總長,李書城為陸軍總長,張耀曾為司法總長,杜錫圭為海軍總長,王乃斌為農商總長。黃郛、王正廷都是馮軍回師舉行政變的內幕人物,因此,這個內閣是以馮系為核心。 11月2日,王承斌到公府勸曹锟辭職,曹即向國會提出辭職咨文,並令內閣攝行總統職權。曹锟看到前來逼他下台的人,就是一年前劫車奪印捧他上台的王承斌,不由得百感交集,十分難受。 吳佩孚接到馮玉祥的10月23日通電,雖然大吃一驚,但又疑心是張作霖捏造出來的假電報。他查明屬實後,又懷疑胡景翼未必加入馮軍,即命胡為第三軍總司令以代馮,叫張敬堯去胡部傳達命令。胡把這個倒霉使者扣留起來。 一切真相大白,吳佩孚才心慌意亂地把前方作戰的任務交給張福來主持,自己率領精兵七八千人回救北京。吳急電南方直系將領率兵北援,不料京漢、津浦兩線受阻,無法應援。 馮玉祥、胡景翼的軍隊已開到廊坊,准備進攻天津。張紹曾為避免戰禍,出面調停,勸吳佩孚接受“和平救國大綱”。吳的態度仍然十分倔強,不肯罷休。雙方軍隊在楊村一帶開戰。此時陰雨連綿,楊村一帶除鐵路兩旁及永定河堤等高地外,盡是一片汪洋,作戰十分艱難。開戰後,雙方相持一天,不分勝負。馮派劉郁芬、蔣鴻遇兩旅,迂回到吳軍後方,從吳軍背後進攻,又派李鳴鐘由豐台抽調部隊,協助正面進攻。張之江、石友三、谷良友部,協助李雲龍旅,一致向吳軍擺出攻勢。此戰生俘了吳部的旅長潘鴻鈞以下數千人並乘勝進擊。11月3日上午,馮軍占領了津浦鐵路沿線的天津附近的北倉,隨後占領天津。 國民軍攻占天津後,吳佩孚仍作困獸之斗,把司令部移駐軍糧城。胡景翼軍如果向前推進,和奉軍兩頭一擠,吳佩孚即無處可逃。但馮玉祥、胡景翼接受了張紹曾的勸告,給吳佩孚放一條生路。 吳軍殘部在軍糧城兩頭被包圍。吳看到只有從海上逃跑一條路,大哭一場,在英國軍艦掩護下,由大沽乘海軍運輸艦南逃。經上海轉武漢,後又回到河南重整旗鼓。但吳從此元氣大傷,未能再抖起昔日的“威風”。 馮玉祥一貫痛恨封建帝制,北京政變後,決心以全力,行其素志,把溥儀逐出宮去。11月5日,攝政內閣作出修正優待清室條件,永遠廢除皇帝專號,將故宮一律開放,備充國立圖書館、博物館之用。馮玉祥當天就令北京警備總司令鹿鐘麟和警察總監張璧執行,將宮內太監470余人、宮女百余人分別給資遣散,又用汽車5輛,送溥儀及清室“後妃”移居什剎海“醇王府”。11月29日,溥儀偕同鄭孝胥、陳寶琛兩人,由“醇王府”逃往日本公使館,不久,又從日本公使館逃往天津日租界。 11月6日,馮玉祥電請段祺瑞出山,稱:國民軍大元帥一席,非公莫屬,萬懇俯念國難方殷,國民屬望,即日就職。 段祺瑞於11月21日入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黃郛的攝政內閣遂告結束。段任臨時執政後,一批批安福系余孽聯袂入京,政局急轉直下。奉系軍閥張作霖背棄與馮玉祥達成的“奉軍不得入關”的協議,將大批奉軍開入關內,以圖乘機擴大地盤,觊觎北京。段祺瑞和張作霖互相勾結,聯合排擠馮玉祥。馮玉祥認識到擁段出山是個錯誤,稱為“失之毫厘,謬以千裡!”斷送了北京政變的全功,十分懊悔,表現為萬分消極。 馮玉祥感到糊糊塗塗混下去,豈不是為強盜馬賊當伙計?國民軍第二軍將領岳維峻、鄧寶珊向馮玉祥獻上一計:趁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倆只帶少數衛隊在北京之機,舉行暴動,把他們父子倆捉住槍斃,以快人心,而戡禍亂! 馮認為這樣做會激起奉軍異動,釀成混戰之局,日本會趁機進占東三省,不同意此計。 皖系盧永祥企圖恢復江蘇地盤,慫恿奉軍南下,而吳佩孚又企圖北上實行報復。馮面臨著奉、直、皖幾方面的軍事壓力,決定辭職下野回避矛盾。 馮對張作霖說自己精神不好,要上山休養。張作霖故意跳起來說: “你不能走!我若讓你走了,我就是混賬王八蛋!” 馮玉祥便避入北京西郊天台山去,在天台山隱居。鹿鐘麟等來請示今後如何辦?馮玉祥說: “你們第一要聽中山先生的招呼,其次要多和李大钊先生多多見面談話,還有胡景翼、孫岳諸位,必須常通聲氣,結在一起。這3件是大事,其余你們商量著辦就是了。” 段祺瑞一方面借助張作霖的軍事力量扼制馮玉祥,另一方面又感到如果沒有馮的軍事力量,自己就會受奉張擺布。因此,他對馮的辭職堅決挽留,並對馮部略施撫慰手腕,於1925年元月任命馮玉祥為西北邊防督辦。 段祺瑞一方面拉攏馮,不讓馮下野,另一方面慫恿奉系的李景林以督辦直隸軍務的名義,迫使國民軍第三軍孫岳部讓出保定、大名等地,將馮與孫岳的聯系切斷。又命令國民軍第二軍胡景翼率師南下攻擊吳佩孚;同時密令劉鎮華的鎮嵩軍憨玉琨入豫,以牽制國民軍第二第三軍。 胡景翼部隊打敗吳佩孚部隊後,又在孫岳的幫助下,打敗了憨部。馮玉祥保薦孫岳督陝,胡景翼部收編了吳佩孚部的王為蔚、陳交钊、田維勤等。 馮玉祥赴張家口就任西北邊防督辦職。馮本來就任陸軍檢閱使並兼有西北邊防督辦名義,現在無形中失去了檢閱使名義。 馮玉祥經過國民黨人徐謙的介紹,認識了共產黨人李大钊。以李大钊為首的中共北方區委。在北京政變後,便確定了爭取國民軍,打擊段祺瑞、張作霖的革命策略。 李大钊、徐謙介紹馮玉祥與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會晤。 李大钊設法使馮玉祥振作起來,勸他不要消極。蘇聯方面也認為,只有馮玉祥振作起來,國民軍才有可能形成中國北方一支反帝反軍閥的力量,國民軍也感到必須有老馮出山支撐著局面,才能爭取到有利的軍事、政治形勢。 通過李大钊、徐謙和加拉罕的協商,由馮軍和胡景翼軍、孫岳軍各選派25名青年軍官到蘇聯軍多學院學習。馮又從學兵團挑選15名優秀連排長,進入蘇聯基輔軍官學校學習。之後,馮玉祥又派參謀長熊斌率團級軍官魯崇義等,赴蘇參觀。 馮玉祥又根據李大钊的建議,向蘇聯政府請求派遣專家和援助武器。1925年3月,蘇聯派來了兩個軍事顧問組,共約三四十位顧問,各類專門人才具備,到國民軍擔任教官。馮玉祥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在豐鎮廳建立了騎兵學校、在平地泉建立了炮兵學校,隨後在張家口成立了高級軍官學校,又在張家口建立了機槍學校、反間諜工作學校,小型通迅學校、小型工兵學校。蘇聯顧問還幫助國民軍建立了軍械工廠,裝備了修理廠,建造了彈藥生產設備,培養了一定數量的技師,提供圖紙,並具體指導建造了第一批裝甲列車。 在一年多的時間內,蘇聯援助國民軍大批軍火和裝備,其中有步槍、子彈、馬刀、大炮、山炮、手榴彈、機槍、迫擊炮、火焰噴射器、以及飛機等。 馮玉祥還采納了李大钊的建議,建立軍隊中的政治工作,設立俱樂部作為政治工作的基地。馮玉祥委托李大钊、徐謙負責領導國民軍的政治工作。12名國民黨員和蘇聯顧問在俱樂部內講課。 馮玉祥在擁護段祺瑞出山的同時,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國事,又派馬伯援持親筆信南下,迎接孫中山。孫中山是反直三角同盟中的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