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條長辮子,從背後正中垂下。結婚後梳雙辮,盤結在頭上。清朝末期,服飾逐漸與漢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區的錫伯族婦女至今仍保持著穿袍的習慣。 錫伯族十分注重禮儀,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覺時脫下的褲、鞋、襪等不能放在高處;不能在炕上橫臥;木能從衣帽、被子、枕頭上跨過;吃飯時不能坐門坎或站立行走,嚴禁拍桌打碗;媳婦不能與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遞刀給別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對方,忌食狗肉,族內同姓禁止通婚等。
錫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杜因拜專扎坤節",也叫"四一八"節。其來歷是錫伯族歷史上的西遷。1764年4月18日,沈陽等地的錫伯族官兵及親屬共3275人受朝廷調遣,去新疆屯墾戍邊。歷經了一年半的長途跋涉,才來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園。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錫伯族同胞從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趕廟會,唱山歌,舉行各種文體活動。
錫伯族能歌善舞。最喜愛的彈撥樂器叫"冬布爾",演奏時,將琴抱在懷側,用右手指彈撥。音色近似冬不拉,用於獨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錫伯人愛用的吹奏樂器,又稱口琴、口簧、響蔑,錫伯語稱為"瑪肯"。演奏時,左手將口弦置於唇間,右手彈撥簧舌尖端,以氣振顫發育。曲調一般是即興創作,音域較窄,音色優美,是錫伯族兒童和婦女喜愛的樂器。
遠古時代的神秘傳說:在錫伯族民間傳說中說,錫伯族先民——鮮卑,古時南遷時,在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裡。後來,有一種神獸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來到南方大澤(呼倫貝爾草原)。這種獸,狀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錫伯族保留有供奉“鮮卑獸”(瑞獸)的習俗。將繪制的獸形圖案,掛在住室西或北牆上,久而久之就成為錫伯族標志性圖案。
鮮卑獸――類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長翼。是北方鮮卑等游牧民族喜愛的裝飾。傳說東漢鮮卑人南遷時,曾引導他們走出大興安嶺,平安到達南方大澤。因而成為鮮卑人崇拜的圖騰。錫伯族先民曾以此為准鉤繪出圖案。
1956年包爾漢、馮家升發表論文認為鮮卑郭洛是一種瑞獸,相當於蒙語中的動物(驅),即特殊的五爪虎。後來又有人說鮮卑郭洛是一種飛馬。 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
在16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
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歷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現在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裡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
2000多年過去了,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並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傳統節日。
這一天,錫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彈響“東布爾”,吹起“墨克調”,盡情地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貝勒恩”。姑娘們的“抖肩”,小伙子們的“鴨步”惟妙惟肖,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節”,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傳說,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所以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別早,把晚間准備好的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帶上,走向大街伺機抹黑的對象。閒不住的年輕人成群結伙挨家串戶去抹黑取鬧。遇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跪地施禮請安,再向老人額頭抹一小黑點,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脫臉上不被抹黑的,此時姑娘們也毫不畏懼,用同樣的手段往小伙子臉上抹黑。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