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介紹一種物品的作文要怎麼寫?正文

介紹一種物品的作文要怎麼寫?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介紹一種物品的作文要怎麼寫?
 
善於觀察

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常聽有些中學生說:“我就怕作文,一提筆就頭疼,總覺得沒東西可寫。”有的干脆說:“我真不知道該寫什麼,從何寫起。”有的學生作文雖然也交上來了,但仔細一看,剛開個頭,敷衍幾句,就草草收場。內容空泛籠統,不知所雲。針對這些情況,我常常鼓勵學生,作文就是用筆說話,會說話就會作文。而要想有話說就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切忌胡編亂造,閉門造車。由於缺乏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頭腦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覺得無話可說,無從下筆。
什麼是觀察?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遠“觀”近“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並養成一種習慣。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法國作家莫泊桑曾拜當時著名作家福樓拜為師。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裡編的准備寫成小說的故事講給福樓拜聽。福樓拜聽後,說:“我勸你不要忙於寫這些虛擬的東西,你每天騎馬到外面轉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確地、細致地記錄下來。”於是莫泊桑意識到福樓拜是教他首先學會用眼睛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從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天外出觀察,終於寫成了小說《點心》,並成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後來莫泊桑在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時,說:“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地觀察它,以便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裡,都有未被發現的東西……”魯迅也曾說過:“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這是魯迅長期創作的經驗總結。由此可見,要想寫好文章必須重視觀察事物,提高觀察能力。但怎樣才能引起學生對周圍事物的注意呢?這裡我想談兩點:
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動機任何學習都不能發生,動機是學習的先決條件。對於作文教學,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高中生已具備了較強的是非分辨能力,他們往往有一種強烈的表現欲望。教師要緊緊抓住這種欲望,引導他們寫出優秀的文章來。
教學大綱對各個年級的作文教學都有明確的規定,而且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在課內落實。課內作文,要求具體,學生各方面都受到約束,往往顯得比較被動,但又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我在作文教學上一直是采取“雙管齊下”的辦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課內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數量的課外練筆。比如,去年我接了剛入學的兩個高一班,除了兩周一篇大作文外,我要求每個學生每周至少寫一篇隨筆,隔周抽查一次,並進行講評。
寫隨筆,就是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選材自由,命題自由,文體自由,字數自由。只管寫自己最熟悉、最感興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議論,可抒情,可記敘、隨心所欲。洋洋灑灑幾千字,不嫌多;點點滴滴幾十字,不嫌少:有話則長,無話可短,盡興而寫,隨意而止。這樣不自覺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事物的興趣和能力。他們寫的內容起初比較簡單,漸漸地,觀察視野不斷擴大,就從身邊的小事寫開去,寫社會、寫人生。內容越來越豐富:班級的生活與風波,家庭的歡樂與憂愁,社會見聞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盡入筆底。有個學生對校園常作細致觀察,從景到人,從人到事,連續寫了校園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隨筆裡,我看到了學生的寫作欲望,也有到了學生因創作熱情而引出的觀察興趣。不僅有話可寫,而且更真實,更貼近生活。一年多來,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不少學生談了寫隨筆的體會,一致認為寫隨筆的要求促使他們去觀察,去思考。有的說:“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裡尋找。”有的說:“由於寫隨筆的需要,無論在家裡、在車上、在學校裡,我無時無刻不在觀察、在谛聽……”兩個班的學生全部完成了我布置的每周三篇的任務,而且由於對周圍事物的興趣,不少人自覺多寫,並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
同時,在課內作文的教學中,我也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記本班一位最熟悉的同學》,要求大家以班裡一位同學為描寫對象,抓住其外貌特征進行描繪、刻畫,看誰觀察得細,寫得像。而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寫的人的特征來寫。再比如,在上完《景泰藍的制作》後,我又布置一篇作文《××菜的制作》,從而引發學生觀察的興趣。於是乎,學生的興趣被調動了,創作熱情被激發了,紛紛寫出了切合實際的優秀作品。總之,要想使學生寫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須讓他們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
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
在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怎樣去觀察。
我曾給學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波斯有位珠寶商很會做生意,他在出售金銀首飾時,常常盯住顧客的眼睛不放,結果生意非常興隆。別人想探究其中的奧妙,他卻守口如瓶,直到臨死前,他才向自己的獨生子傳授這一訣竅:“盯著對方的眼睛,不,准確地講,盯著對方瞳孔,瞳孔是不會撒謊的。如果一只鑽戒的熠熠光澤使對方瞳孔擴張,你就大膽地把原價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條項鏈沒能使對方張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換一只……總之,盯著對方的瞳孔!”
當然,這個珠寶商傳授的生意經,不是我們要學的,但這種抓住買主的外部表情,從而推測其心理變化的方法卻很值得我們去借鑒。
在觀察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而不只是“看”。現代文壇名將魯迅不愧是一位出色的觀察家。尤其是在觀察人物方面他實在是獨具慧眼而又細致入微的。他曾說過:“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前不久,我在講授他的短篇小說《祝福》時,著重分析了魯迅對祥林嫂的眼睛的三次描寫。初到魯家時總是“順著眼”,表現了她的溫順善良;第二次到魯家時雖還“順著眼”,但“眼角上帶著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表明她精神上受到過巨大的刺激,極度悲傷;在淪為乞丐之後,祥林嫂整個人完全與先前不同了:臉上“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說明這時的她已瀕於死亡,精神麻木,內心受到極大的摧殘。魯迅正是抓住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通過對比,寫出了人物的悲慘遭遇和內心世界的變化。而後,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記我們學校的一位退休工人老袁。這位工人雖然幾年前就退休了,但負責收發報紙的工作一直承擔下來。每天早晨六點半准時把每封信件送至各班,上午八點又准時把報紙、雜志送到各教研組。除星期天外,從未間斷過。於是,有的學生著重描寫了他的“那副眼鏡”;有的卻抓住老袁因左腿有毛病而走路不穩的姿勢來寫;還有的刻意在他的衣著上做文章。於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普通人從每個學生的筆端躍出,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這樣,學生就慢慢學會了對周圍各種事物的“觀察”,而不只是“看”。
當然,我們在強調學生要注重觀察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運用正確的健康的思想去觀察。比如,有的學生看到了我們社會現實中的種種腐敗現象、不正之風,便認為在作文中聯系實際就是揭露陰暗面,讓他們發牢騷。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我跟學生分析,生活中確實有愚昧落後、勾心斗角,有挫折,也有失敗,這些東西不承認不行。但是必須注意:什麼才是我們生活的主流?從你呱呱落地到現在成為一名重點中學的高中生,是承受的陽光雨露多,還是遭受的急風暴雨多?周圍的東西是正面的多還是反面的多?再者,生活中的不正之風確實今人痛恨,應該揭露、鞭撻,但決不能因此而使我們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讓丑惡的東西占據我們的心靈,而應該讓我們的生活處處都充滿陽光。經過我的引導,許多學生認識到,通過觀察寫出的東西一方面是真實的,發自內心的;另一方面還應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
由於我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許多學生的作文水平漸漸提高了,尤其湧現出不少表露真情實感的好的作品。有一位學生寫了一篇散文《搏》,記的是他的一位鄰居,一個由高考落榜到榜上有名的青年。這位青年去年因兩分之差落榜,看著父親那“佝偻的身軀”,母親那“布滿皺紋的臉”,還有那上初二的小弟弟,他不忍心再復習了。盡管父親說要去借錢,但他還是懷著一顆歉疚而苦楚的心,還有一大摞高考復習資料,去南方打工了。這一年裡,他每日白天打工,晚上挑燈在帳下苦讀。一年時間很快過去了,他回來參加了今年的高考,結果省財貿學院的通知書來了。這位學生寫道:“他又走了,但這次是全村人送他。在列車啟動時,他又看到了父親那佝偻的身軀,母親那布滿皺紋的臉,於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多麼感人的場面,又是多麼真實的鏡頭!後來我問這位學生所寫的是不是真事。他說:“這全是我親眼見的,這位青年就是我的一個堂哥。送他的那天,我還特地請假趕回家與他道別的,我寫的就是真的,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記下來。”
是的,我們只要留心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會使我們有所發現。不是嗎?蘋果落地,再平常不過了,牛頓卻從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開創了科學的新紀元;壺水翻滾,是很平常的事,瓦特卻因此發明了蒸汽機,導致了一場工業革命。正如契诃夫曾對一位青年作者所說的:“您看這堵牆,似乎它連一點有趣的地方都沒有,可是你凝神地看著它,就會在那裡面有所發現,找到別人以前還沒注意到的東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寫下來了……”這就是說,要觀察,要思考,並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
留心你身邊的日常事物吧,它將使你獲得知識,使你發現生活的真谛。
作文要學會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平時靠積累,考場憑發揮”,這是考場學子的共同體會。
(一)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語匯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閱讀。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並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讀書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說話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二)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由於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並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這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這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論記錄下來。第二要輯錄,也就是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總之,作文要加強積累,建立好“語匯庫”、“素材庫”、“思想庫”這三大寫作倉庫,並要定期盤點、整理、分門別類,且要不斷充實、擴容。

二、寫好作文先學會觀察

魯迅先生在回答文學青年“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的問題時強調了兩點:一是多看,二是多練。這裡的“多看”即指多觀察。這就說明:要寫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寫作手法,就要多觀察,學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俄國小說家契诃夫就這樣諄諄告誡初學者:“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要把自己鍛煉到觀察簡直成習慣,仿佛變成第二個天性。”把觀察鍛煉成習慣,鍛煉成第二天性,這是一種很需要時間去磨練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從中獵取你作文時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對一些看似不大實則很有意義的事情產生興趣,注意觀察起因、過程和結果;你要留意校園花壇裡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它的顏色,學會刨根問底,弄清這些變化的來龍去脈;你要走向社會,同更多的人接觸,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東西,隨時將它們匯入自己思想的長河。這就是觀察的過程,觀察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觀察決不要僅僅局限於“用眼看”。廣義的更有實際意義的觀察是指要將人的五官全部調動起來:用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介紹一種物品的作文要怎麼寫?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