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洗合字牌 字牌,中華民族古老的游戲,亦稱“紙牌”,在我國某些地區也叫“跑胡紙”、“跑和字”、“二七十”、“煨胡子”、“棍棍”等。三人玩。其組牌規則與麻將相似,但要是簡單的將其理解為麻將紙牌版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字牌較麻將更加靈活、變化多樣。字牌的牌面比撲克要小,易於攜帶。在現代人講究方便、靈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今天,字牌是一項很好的休閒娛樂活動。 字牌“跑胡子”發源地為湖南,相信廣大的湖南玩家一定比較熟悉。外省玩家也不必感到陌生,在經過對跑胡子的規則進行簡單了解後,相信以熱衷棋牌的各位游戲玩家經驗看來,一定會很快上手,並且會很快愛上這款有趣的游戲。
------------------------------------------------------------ 各種麻將起源說
曾在一本《麻將秘訣》的序言中讀到這樣一種說法:麻將是從馬吊牌發展而來的,只是如何演變,如何發展,就語焉不詳,使人對此說不得不打上一個問號。至於麻將出現的年代,有說清代,有說明代,也有說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唐代。但多數認為應該在明代,還有人考證出明太祖發行的“大明通行寶鈔”就是麻將的老祖宗“馬吊”的起源。
筆者曾在浙江寧波見過有個麻將陳列館,該館認為麻將系寧波人陳魚門在清代道光年間發明的,約有兩百年歷史,這算是麻將起源的一說。
不過另有一說:認為麻將的發源地乃江蘇太倉,此說法言之鑿鑿,似乎更有說服力。現錄此備考,以飨讀者。
首先從“搓麻將”三字來說,都與太倉方言有關。太倉方言中,把“雀”稱作“將”;“麻雀”叫“麻將”。太倉歷史名鎮雙鳳有一種傳統土特產“麻雀蛋”,但太倉老百姓習慣上都叫“雙鳳麻將蛋”,盡管包裝袋上印的是“雙鳳麻雀蛋”。
另外,太倉人把洗衣服的動作稱之為“搓”。常聽大人對小孩說:“衣服搓搓干淨”。還有,洗衣板太倉人叫“搓衣板”,可見“搓”是太倉人常用的口語之一。“搓”字譯成現代漢語,其意思就是“洗”。“搓麻將”就是由洗牌叫出來的;“打麻將”是打麻雀、捕麻雀叫出來的。
和“打麻雀”有關聯
“打麻將”是打麻雀、捕麻雀叫出來的?相關史料記載,兩者之間還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據載海上漕運始於太倉,而太倉因此成了漕運港,是皇家的糧倉,城市很快便興盛起來了。由於糧倉規模很大,糧倉常要翻曬糧食,所以最怕麻雀來偷吃。古代沒有農藥,沒有氣槍,所以麻雀為患。可以想像,等糧食一曬出來,必有成群結隊、成千上萬的麻雀黑壓壓飛下來飽餐一頓。
因此打麻雀成了守糧庫兵士必不可少的大事。主管糧倉的倉官就要求守護糧倉的士兵想方設法多打麻雀。為起到鼓勵、刺激士兵打麻雀的積極性,當官的定出獎勵政策。具體來說,就是制作了一種或竹或木的籌子,凡打中十只麻雀可換取一枚籌子。這籌子屬代價券一類,平時不流通,不過到年底可憑籌子兌換成錢款,就像以前農村中的記工分,到年底再分紅,性質是一樣的。
那些守護糧倉的士兵多數無家無眷,不值班時也沒啥地方可去,那時又無多少娛樂活動,閒著多難受,為打發那長長的寂寞,於是就玩玩博弈的游戲,糧庫條件有限,就因陋就簡,在地上畫些格子,用小石塊來充當棋子,這種游戲自然是有輸贏的。兵士們平時沒錢,咋辦?就用打麻雀獎來的籌子代之。如今麻將中的一萬、兩萬就是籌子的價錢。這種土麻將後來傳到了社會上,經不斷改進、演化,慢慢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麻將。
如果仔細考證一番的話,可發現一個小小的秘密:即麻將中的牌,以及搓麻將的一些術語幾乎都與打麻雀有這樣那樣的關系,所謂三句話不離本行嘛。謂予不信,請看事實。
細解“麻雀”與“麻將”
譬如一筒、兩筒,就是指火槍,或者叫獵槍。筒就是槍管,一筒就是一支槍,兩筒就是兩支槍。因為古代的火槍其槍膛內無來復線,准頭有限,要想瞄得准打得准,必須善辨風向,故而與東西南北風扯上了關系。因為麻雀之患並非季節性的,一年之中天天要打的,故而出現了春夏秋冬的牌。三點一線瞄准了,扳機一扣,就“砰”的一聲,這“砰”乃象聲字,即如今搓麻將中的“碰”,故“碰”須三只一樣的牌,與三點一線不無關系。若一槍打中,這麻雀就會出血,出血就是“紅中”;若打不中,放了空槍,就是“白板”。如果打到的全是麻雀,謂之“清一色”,如果雜有其他鳥雀,即成了“混一色”……
打到了麻雀只要上交麻雀腳即成,就像現今滅四害時逮到老鼠,只須上交老鼠尾巴是一樣的。通常十只麻雀的腳扎成一束。一束麻雀腳就可到倉官那裡換取一枚籌子,這就有了“束”的概念。到年底,拿籌子兌換成銀錢,就是所謂“發財”。
守糧倉的兵士中不少並非是太倉當地人,北方人常利用鷹隼來驅趕或捕捉鳥類獵物。我們南方人常稱鷹為鹞子,而北方人通常叫鹘。有了鹘,必能逮到麻雀,或者說鹘一出現,勝券也就在握了,因此“和”就成了贏的代名詞。實際上,麻將中的“和”是從“鹘”訛化過來的。太倉人發音前鼻音、後鼻音一般分不清,王、黃不辨,和、鹘就更難分了。
從以上的例證看,麻將起源太倉應該說是持之有故的,是比較能站得住腳的一家之言。
何不建個“麻將館”
“麻將起源太倉說”其實並不是新說,1990年年初,香港《明報》便登文說是“麻將起源太倉”;此外,華玲也曾撰寫《打麻將起源於捕雀》,也是持“麻將起源太倉說”。再後來,筆者又讀到了蘇州老作家老谷持同類觀點的文章,其文章言之有理,持之有據。這更使我確信“麻將起源太倉說”,並非空穴來風。
1999年4月,日本的野口恭一郎在東京郊區的千葉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家麻將博物館。而我國的浙江寧波也建造了麻將陳列館,參觀者甚眾。其實,太倉更有理由建造麻將博物館,這必定會吸引很多游客。
------------------------------------------------------------------------------------------------------------------------ 提起打麻將,中國可能無人不曉,但麻將的歷史由來許多人卻並不了解,細說起來很有一番意思。麻將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娛樂工具,深受國人喜愛,但其發明過程有一段歷史背景故事。
據說,明朝的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組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船隊,並率數萬將士,名義上是經商貿易,實質是尋找失蹤的小皇帝建文帝。
在長年的航海過程中,許多將士因海上生活單調枯燥和思鄉之苦,精神萎迷不振,甚至積郁成疾。
鄭和看了非常著急,擔心長此下去,後果不堪設想。他認為必須要制作一種新的娛樂工具,給將士們解除煩悶,這種娛樂工具既要制作簡便,又要讓廣大士兵都能學會,最好能容納兩個以上的人同時參與。
經過冥思苦想,鄭和終於想到就地取材,利用船上現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圖案,再制定游戲規則,放在吃飯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時娛樂。
在文字圖案的確定上,為了迎合將士們的心理和航海的實際,鄭和同樣動了一番腦筋。比如:紅“中”代表中原大地,迎合將士們的思鄉之情,由於中國的帝王一向偏愛紅色基調,故特意將“中”字設置成紅色。
因為航海的目的名義上是經商,故竹牌刻上“發”字,以迎合大家的發財心理,發多少財?“一萬”、“二萬”、“三萬”……“九萬”。
由於航海中受食品來源制作條件的限制,將士們的日常主食是烙制的圓形大餅,吃多少餅?“一餅”、“二餅”、“三餅”……“九餅”。
遇到風平浪靜時,將士們也常捕魚來改善伙食,捕多少條魚?“一條”、“二條”、“三條”……“九條”。
船隊在海上航行,將士們整天看到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滄海,故竹牌中設置了“白皮”。
鄭和當年航海使用的是帆船,所以最關心的是風向,故竹牌刻置了“東”、“南”、“西”、“北”風。
長年的海上航行,人們感受最深切的是季節冷暖的變化,干脆就刻上“春桃”、“秋菊”、“夏荷”、“冬梅”四朵花來代表一年四季,盡管後來竹牌上的圖案發生了變化,但“花”的叫法仍然沒變。
鄭和發明的這種新式竹牌娛樂工具,不像“圍棋”、“象棋”那樣深奧難學,普通士兵一學就會,很快就在將士中推廣開來。將士們萎迷不振的狀況也隨之一掃而光,鄭和也為終於找到了排遣將士們郁悶和思鄉煩惱的途徑而開心。
後來一些將士們向鄭和反映:這種竹牌太好玩了,大家都非常喜愛,將士們一玩起來就精神麻木、如癡如醉,不僅樂不思鄉,而且有時連飯都忘了吃。但大家都把玩這種游戲叫打“竹牌”,名稱不太雅觀,還是請主帥另賜一個名字吧?鄭和想了想回答:既然這種游戲能夠麻痺將士們的精神,那就叫做“麻將”好了。
從此,“麻將”的名字就產生了,而且由海上傳到陸地,打法也不斷花樣翻新,逐漸成為中國人的主要娛樂工具。
應該說,當初鄭和發明“麻將”有其積極意義,在解決海上航行的寂寞和孤獨方面功不可沒。也許沒有“麻將”的發明,很可能由於將士們精神上的崩潰而導致重大變故發生,使後續的航行難以進行。
比如:後來的西方航海家麥哲倫的環球航行中,就曾發生了其中一艘帆船中途叛亂返航的情況。可見咱們中國老祖先確有先見之明,鄭和用一種普及性的游戲,就巧妙地化解了可能造成的航海悲劇。
至於後來“麻將”成為中國人的主要賭博用具,這當然是鄭和當初發明“麻將”時始料未及的。那些整天沉溺在“麻將”場上難以自拔的人,是賭博的劣根性較強,還是“麻將”的誘惑力太大?這就很難解釋了。俗話說:“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總之,不能簡單地歸結到“麻將”本身。
希望了解了“麻將”歷史由來的人們,不要曲解了鄭和發明“麻將”的初衷目的,千萬不能樂而忘憂、不思進取,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無謂地消磨在“麻將”牌上,而應該抓緊機遇、只爭朝夕,為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努力奮斗。 <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麻將最早起源於太倉?麻將的由來眾說紛纭,其實它是我國明代傑出航海家鄭和在航海 之中的一大發明。鄭和為何發明麻將呢?這與他航海大有關系。明宣 德年間,鄭和為了能給常年累月航海的船員開解海上生活中的無聊, 在船上設計出了一種竹牌游戲,故後來麻將也有竹牌之稱。 觀麻將中的一些牌名,還真的與航海有關。如:風向是出海航運 最關心的大事,所以,鄭和設計的這竹牌游戲即以“東、南、西、北” 風4張牌為始。當船靠岸時必須拋錨系繩索,為此,在麻將中又設計了 一至九條(索)的牌名。出海航行,淡水是必不可少的,而其時裝水 的器具為竹筒,在船上一直要排上九行,於是便在麻將中有了一至九 筒的名目。麻將中的九張萬字牌是緣於出海之前,朝廷按照級別撥發 給每個船員一至九萬串的銅錢。“春、夏、秋、冬”四張“花”牌則 是代表一年四個季度的區分與變化。麻將的起源說可分為“湖說”、“鄭和說”、“太倉鹘說”、“寧波說”等: “湖說”派以清代文學家戴名世和民國歷史學家瞿兌之為代表,認為“麻將當為馬將之訛,馬將又源於馬吊。”馬吊中多天罡地煞的梁山好漢形象,宋江是萬萬貫的最大牌,成牌曰“湖”,這“湖”即指梁山泊。
“鄭和說”則根據麻將中的一些叫法如北風、索,以及東非沿岸有人會打麻將的事實,推斷出是鄭和七下西洋時的發明。說水手常年在海上漂泊,閒暇之余漸漸玩出了這種風靡世界的游戲;而且成牌時曰“和”(音胡),恰好和三寶大人的名對上了號。
前幾年風靡[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