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銀元為什麼又叫“大洋”?正文

銀元為什麼又叫“大洋”?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先簡單介紹和解釋一下:銀元原本來自於外國,而我們又稱老外為洋夷,所有我們就稱他們的錢為洋錢了,最早就是西班牙的“本洋”,再接著是墨西哥的“鷹洋”,最後就是我們自己的“龍洋”。這些錢統稱為“大洋”。
詳細過程:
中國自1436年起采用銀銅貨幣體制,主要貨幣為白銀。中國使用的白銀多鑄成錠狀,以重量(兩)為單位。至明、清與西方貿易,從外國流入之白銀多為鑄造成硬幣之銀圓。早期的銀圓多為西班牙在墨西哥鑄造之西班牙圓,在中國被稱為“本洋”。後來輸入的銀圓則有墨西哥獨立後鑄造,有鷹為標記的“鷹洋”。二者的重量成色一樣。銀圓在中國逐漸受所歡迎,間接影響清政府控制經濟的能力。於是清政府在光緒年間起亦開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鑄造銀圓。清政府的銀圓因為上有蟠龍像,因此被稱為“龍洋”。各式銀圓被稱為“大洋”。
 
銀元俗稱洋錢、大洋,即用銀鑄成的貨幣。
銀元源於9世紀的歐洲。銀元作為外來幣流入我國,始於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
16世紀,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墨西哥鑄造的“本樣”(亦稱“佛頭印”)首先流入我國,從此,日本、英國等國的銀元也相繼流入。但其影響之大,數量之多,則莫過於獨立後的墨西哥新鑄造的“墨洋”。它不僅工藝考究,而且成色亦佳,在流通領域享有極高的信譽。****戰爭以後,大量流入我國,並逐漸取代了本洋。辛亥革命後,才在我國市場消失。外國銀元的流入,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幣制和金融,同時也促進了我國的幣制改革。
1889年,廣東地方當局正式設立銀元局,仿照墨洋的重量、成色和式樣,用機器大量鑄造,開了我國自制銀元的先例。新中國成立後,銀元在我國最終退出幣制歷史舞台。
 

在上海哪裡有賣的生精固本丸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