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太公兵法》是誰寫的正文

《太公兵法》是誰寫的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六韬》又稱《太公六韬》、《太公兵法》,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此書在《漢書·藝xxxx》諸子略兵家類中不見著錄,但在儒家類著錄有《國史六》“即今之《六韬》也,蓋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字與韬同也。”《隋書·經籍志》明確記載:“《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師姜望撰。”但從南宋開始,《六韬》一直被懷疑為偽書,特別是清代,更被確定為偽書。然而,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古墓中,發現了大批竹簡,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這就證明《六韬》至少在西漢時已廣泛流傳了,對它的懷疑與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韬》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韬》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今存版本有: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殘本、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竹簡殘本、敦煌遺書殘本、《群書治要》摘要本、《四庫全書》本、《續古逸叢書》影宋《武經七書》本、1935年中華學藝社影宋刻《武經七書》本、丁氏八千卷樓藏劉寅《武經七書直解》影印本。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文韬——論治國用人的韬略;武韬——講用兵的韬略;龍韬——論軍事組織;虎韬——論戰爭環境以及武器與布陣;豹韬——論戰術;犬韬——論軍隊的指揮訓練。
編輯本段主要思想
《六韬》一書,在軍事方面,主張“伐亂禁暴”,“上戰無與戰”,強調“知彼知己”,“密察敵人之機”,“形人而我無形”,“先見弱於敵”。要求戰爭指導者“行無窮之變,圖不測之利”機動靈活地運用各種戰略戰術。它認為作戰中最重要的是奇正變化,“不能分移,不可語奇”。對於攻城,它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圍困打援,迫敵投降。它重視地形、天候對戰術的影響。總結了步、車、騎兵種各自的戰法及諸兵種的協同戰術。它重視部隊的編制和裝備,詳細記述了古代指揮機關的人員組成和各自的職責,提出了因士兵之所長分別進行編隊的原則。它認為“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詳細記述了古代武器裝備的形制和戰斗性能。重視軍中秘密通訊,記述了古代軍中秘密通信的方式方法。它還重視將帥修養和選拔,認為“社稷安危,一在將軍”要求將帥不僅要谙熟戰略戰術、知進退攻守、出奇制勝的謀略,而且要懂得治亂興衰之道,要能與士卒同甘苦,共安危,並提出了考察將帥的八條方法,即所謂“八徵”。在軍事哲理方面,《六韬》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一方面反對巫祝卜筮迷信活動,把它列為必須禁止的“七害”之一,另一方面又主張用天命鬼神去迷惑敵人。它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初步認識到了矛盾的對立和轉化,提出了“板反其常"的重要辯證法思想,是對古代辯證法思想的重要貢獻。它的許多軍事思想都是建立在這一思想基礎之上的,如"夫存者非存,在於慮亡;樂者非樂,在於慮殃”,“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太強必折,太張必缺”,“無取於民者,取民者也”等等。
 
《六韬》又稱《太公六韬》、《太公兵法》,舊題周朝的姜尚(姜太公),普遍認為是後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

評價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韬》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韬》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版本

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殘本。
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竹簡殘本。
敦煌遺書殘本。
《群書治要》摘要本。
《四庫全書》本。
《續古逸叢書》影宋《五經七書》本。
1935年中華學藝社影宋刻《武經七書》本。
丁氏八千卷樓藏劉寅《武經七書直解》影印本。

體例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
文韬——論治國用人的韬略
武韬——講用兵的韬略
龍韬——論軍事組織
虎韬——論戰爭環境以及武器與布陣
豹韬——論戰術
犬韬——論軍隊的指揮訓練

《六韬》一書,相傳為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所以又稱《太公兵法》。此書在《漢書·藝xxxx》諸子略兵家類中不見著錄,但在儒家類著錄有《國史六■》“即今之《六韬》也,蓋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字與韬同也。”《隋書·經籍志》明確記載:“《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師姜望撰。”但從南宋開始,《六韬》一直被懷疑為偽書,特別是清代,更被確定為偽書。然而,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古墓中,發現了大批竹簡,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這就證明《六韬》至少在西漢時已廣泛流傳了,對它的懷疑與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六韬》雖為真書,但作者到底是什麼人,它產生於什麼年代則是值得研究的。此書舊題姜太公撰,這個說法令人難以苟同,因為《六韬》的思想、語言、名物制度等,均與西周的時代不符。現在,人們一般都認為,此書大概成書在春秋戰國時期。

《六韬》分別以文、武、龍、虎、豹、犬為標題,各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萬字。卷一《文韬》內分《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傅》、《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論述作戰前如何充實國家的實力,在物質上和精神上作好戰爭准備。如對內先要富國強民,對人民進行教育訓練,使之萬眾一心,同仇敵忾;對外要掌握敵方的情況,注意保守自己的秘密,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卷二《武韬》內分《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五篇,有的版本把“《兵道》”列於《三疑》前。

這一卷主要論述取得政權及對敵斗爭的策略,強調在作戰前必須先對敵我雙方的情況了如指掌,進行比較,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才能制勝。卷三《龍韬》內分《王翼》、《論將》、《選將》、《主將》、《將威》、《勵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征》、《農器》等十三篇,主要論述軍事指揮和兵力部署的藝術,指出在戰爭中要調動對方,選擇將帥、嚴明紀律,然後確定如何發號令、通信息。還指出要注意天時地利、武器裝備和物質供應等。

卷四《虎韬》內分《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道》、《略地》、《火戰》、《壘虛》等十二篇,主要論述在寬闊地區作戰中的戰術及其他應注意的問題。卷五《豹略》內分《林戰》、《突戰》、《幫強》、《敵武》、《山兵》、《澤兵》、《少眾》、《分險》等八篇,主要論述在各種特殊的地形作戰中的戰術及其他應注意的問題。卷六《犬韬》內分《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騎》、《戰車》、《戰步》等十篇,主要論述教練與編選士卒以及各種兵種如何配合作戰,以發揮軍隊效能等問題。《六韬》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戰爭觀、軍隊建設、戰略戰術等有關軍事的許多方面,其中又以戰略和戰術的論述最為精彩,它的權謀家思想也很突出。

《六韬》的軍事思想比較復雜,差不多先秦各家的軍事思想在書中都有反映。書中最突出的是陰謀權術思想。《六韬》一開頭就說:“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缗,人食其祿,乃服於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文師》)這就是說,國君統治百姓,就要像漁人釣魚,以釣餌來誘使人們上鉤,聽從驅使。權謀可以表現在多方面:第一,“予之為取”。就是欲將取之,必先與之。《文師》說:“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

《國務》說:“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瘳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於己。此愛民之道也。“在感情、道義、物質上付出這麼多,對人又仁既愛,其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欲使主尊人安”(《國務》),“無取於民者,取民者也”(《發啟》)。第二,“攻強必先養強”。《三疑》說:“夫攻強,必養之使強,益之使張。太強必折,大張必缺。攻強以強,離親以親,散眾以眾。”這就是說,要攻打強大的敵人時,不妨采用讓敵人驕傲自大的策略,敵人驕傲自大了,自然就容易對付了。第三,“文伐”。

《文伐》中列舉了十二條屬於文伐,不屬於武攻的陰謀詭計。一是投其所好,讓敵人產生驕傲之心;二是“親其所愛,以分其威。一人兩心,其中心衰,廷無忠臣,社稷必危”;三是“陰賂左右,得情甚深。身內情外,國將生害”;四是用珠玉、美人來腐蝕麻痺敵人;五是挑撥敵方忠臣與君主的關系;六是收買敵人的內臣,離間其外臣;七是送給敵人大量財物,使其輕視生產,因而導致蓄積空虛;八是與敵國偽結親誼以麻痺敵人,使其為我所用;九、十是表面上尊崇敵國,示之卑微順從,使其驕怠自斃;十一、十二是要收買敵國大臣,堵塞敵之耳目。使其豪傑智士為我所用,用亂臣美女迷惑其主。一般兵書大都重視戰場上的戰略戰術,對陰謀手段論述得較少。把陰謀論述得如此詳細的,《六韬》是最突出的。
 

司馬法體現了我國古代什麼樣的軍事思想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