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5日,位於蘇格蘭愛丁堡市郊的羅斯林研究所裡誕生了一頭大個頭兒羊羔,實驗室編號為6ll3,克隆羊項目小組主管伊恩·威爾默特以著名鄉村歌手多利·帕頓的名字命名這頭羊。多利日後成為世界最著名的綿羊,而它曾經的編號卻鮮為人知。小羊多利渾身潔白,長著細長的彎彎曲曲的羊毛,粉撲撲的鼻子,右耳上系著一個紅色小身份牌。7個月大的它盡管已具有成年羊的輪廓,但仍然很頑皮,活潑地在羊圈裡蹦來蹦去,從飼養員手中搶東西吃。也許是近幾天見了世面的緣故,見到我向它召手它並不害怕,卻從金屬柵欄裡探出頭來好奇地看著記者。它歪著頭,嘴巴略微張開,嘴角向上翹起,仿佛微笑著故意擺出大明星的派頭等待記者拍照。培育多利羊的羅斯林研究所副所長格裡芬說:“小羊多利並不知道自己與眾不同的身份,它像其他小羊一樣吃草、睡覺和玩耍。幾個月前還在生育自己的母親面前撒歡。盡管目前它已重達45公斤,但從年齡上講它還是只小羊。”
多利於1997年首次公開亮相,震動整個世界,美國《科學》雜志把多利的誕生評為當年世界十大科技進步的第一項。
細胞核轉移技術雖然取得突破,但培育合成卵細胞的失敗率極高,即使培育成胚胎,許多都存在缺陷或者降生後早亡。2003年2月,不到7歲的多利因肺部感染而被科研人員實施“安樂死”。而普通綿羊通常可存活11到12年。
這項研究不僅對胚胎學、發育遺傳學、醫學有重大意義,而且也有巨大的經濟潛力。克隆技術可以用於器官移植,造福人類;也可以通過這頂技術改良物種,給畜牧業帶來好處。克隆技術若與轉基因技術相結合,可大批量“復制”含有可產生藥物原料的轉基因動物,從而使克隆技術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目前,世界第一批無性繁殖的轉基因羊也在英國誕生。但我國有關科學家提出應明確禁止克隆技術應用於人類,否則將產生一系列倫理學、法律學等的災難性問題。
世界各大媒體對多利的去世還是給予了很大關注。2月15日出版的美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紛紛以緬懷明星的筆觸,追述多利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華盛頓郵報》在報道中指出,作為世界上最尊貴的一只羊,多利革新了科學界對分子生物學的認識,將會作為一座科學和文化的裡程碑載入史冊。
作為世界上最尊貴的一只羊,壯年早逝的多利留下諸多難題,它的終年到底是多少歲?克隆動物出現早衰這一問題至今仍有兩種實驗結果。
世界第一頭體細胞克隆動物多利羊在給我們帶來振奮、困惑和爭論之後,永遠離開了我們。壽命僅6歲半的多利羊壯年早逝,為我們留下了謎團,其中最大的一個謎就是克隆動物是否早衰,有人稱之為多利羊難題。
是97年公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