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陳學文:《明清時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經濟與市場網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②包偉民主編:《江南市鎮及其近代命運(1840—t949)》,知識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③蔣兆武:《明清杭嘉湖社會經濟史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④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⑤[美]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華書局1992年版。 ⑥[日]斯波義信著,方健、何忠禮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⑦[日]森正夫:《十六一十八世紀にぉけゐ荒政と地主佃戶關系》,載《東洋史研究》27.4:69—111.1969。 范圍有所擴展,以蘇州、松江、常州、嘉興、湖州五府作為探討江南的主題①;在江南市鎮的研究方面,也未出這五府范圍,不過冠之以“江南三角洲”之名。②濱島敦俊關於江南農村社會的研究相當著名,對江南的定義十分明確。他認為,所謂“江南”,是指南直隸的蘇州、松江、常州三府與浙江的嘉興、湖州二府,也就是太湖周邊五府的領域。③其後,北田英人則是完全將江南稱作“江南三角州”,范圍與濱島敦俊的定義相仿。④海津正倫的觀點與此接近,也具有濃厚的地理學味道,在地域范圍上有所擴大,加進了鎮江府。⑤近來川勝守關於江南的研究,較為引人注目。他的新著《明清江南市鎮社會史研究》,所述“江南”包括了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鎮江六府,在范圍上又有所拓展。⑥ 從總體上看,日本學者對於江南的認識,基本上集中於蘇、松、常、嘉、湖、太五府一州之地。在他們看來,這才是江南的核心,或者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江南。 4.江南概念的厘定 中外學者對於江南的探討,時段大多集中於明清時期,這不但體現了中外學者個人的學術興趣,更體現了明清江南地區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在他們的論著中,江南的地域概念是不統一的,涉及到江南地區時,或語焉不詳,或論述各異,自然也不會有概念意義上的共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日]森正夫:《明代江南土地制度の研究》,同朋捨,1988年。 ②[日]森正夫編:《江南デルタ市鎮研究——歷史學と地理學からの接近》,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2年。 ③[日]濱島敦俊:《明代江南農村社會の研究》,束京大學出版會,1982年。 ④[日]北田英人:《八—一三世紀江南の潮七水利·農業》,載《東洋史研究》第四十七卷第四號,平成元年三月三十一日發行;《“宋元明清期中國江南三角州の農業の進化工農村手工業の発展に関する研究”研究成果報告書》,1988年。 ⑤[日]海津正倫:《中國江南デルタの地形形成》,載《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107號·史學36,1990年。 ⑥[日]川勝守:《明清江南市鎮社會史研究——空間工社會形成の歷史學》,汲古書院.1999年。 為此,李伯重對“江南”概念曾作過一個比較科學的界定。他指出,對江南的地域范圍作界定,在標准上不但要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而且在人們的心目中應是一個特定的概念。據此,江南的合理范圍應當包括今天的蘇南浙北,即明清時期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江寧、杭州、嘉興、湖州八府及後來由蘇州府劃出的太倉直隸州;這八府一州之地不但在內部生態條件上具有統一性,同屬於太湖水系,在經濟方面的相互聯系也十分緊密,而且其外圍有天然屏障與鄰近地區形成了明顯的分隔。①這與劉石吉在《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一書中的界定,基本一致。②但在另外一篇文章《“選精”、“集粹”與“宋代江南農業革命”》中,李伯重又回到了地理學中的江南概念,即江南平原或太湖平原地區,范圍大致涵蓋了宋代浙西路的平江府(蘇州)、常州、秀州(嘉興府)、湖州與江陰軍。③在後來學者們關於傳統市場的探討中,涉及江南的大多受到了李伯重的影響,采用他的觀點,將江南定義為上述八府一州之地。④ 李伯重對江南概念的界定,同樣也為本書的區域界定提供丁有益的啟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一期,第100—105、107頁。 ②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 ③李伯重:《“選精”、“集粹”與“宋代江南農業革命”》,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一期,第177—192頁。 ④龍登高:《中國傳統市場成熟形態的探討——江南地區市場研究的學術史回顧》,載《中國史研究動態》1998年第十期,第12—21頁。 [編輯本段]【文化江南】 江南文化下的一些次文化區域,如越文化、吳文化、楚文化 上海師范大學劉士林教授認為,自成一體的、具有獨特的結構與功能的某種區域文化,通常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區域地理的相對完整性,二是文化傳統的相對獨立性。江南文化正是這樣一種相對獨立的區域文化,從審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的本質是一種詩性文化。也正是在詩性與審美的環節上,江南文化才顯示出它對儒家人文觀念的一種重要超越。由於詩性與審美內涵直接代表著個體生命在更高層次上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說人文精神發生最早、積澱最深厚的中國文化,是在江南文化中才實現了它在邏輯上的最高環節,並在現實中獲得了較為全面的發展。
【江南三大名樓】
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閣、湖南岳陽市的岳陽樓和湖北武漢市的黃鶴樓被人們譽為“江南三大名樓”。 樓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傳統建築,“樓,重房也”;“閣,樓也”。這就是說,樓閣一般都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建築,且都以木質為主要結構。在我國古代,不管是佛、道、儒這些宗教門派,還是皇家貴族,都把樓閣看作是神聖、尊貴和威嚴的象征。在修建的眾多樓閣中用於觀景、賞景的樓閣很多,也分布很廣,南方有,北方也有,但是南方居多。這些樓閣一般臨水而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景色秀美。所以,這些樓閣也是文人雅士們匯聚之所,許多文學名篇也因這些樓閣而誕生,而這些樓閣也因這些文章的流傳而聲名遠揚。當然比較有代表性的要數被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的滕王閣、黃鶴樓和岳陽樓了。
【滕王閣】
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贛江之濱的滕王閣,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建成之後,歷經磨難。在建閣至今的1300多年中屢毀屢建,而每次重修,不但都能夠再現古閣的風姿,而且規模也是越建越大。1926年滕王閣最後一次被毀於北洋軍閥鄧如琢手中。1983年10月1日正式開始了第29次滕王閣的重修工作,1989年落成。新閣共9層,高57.5米,是一座大型的仿宋建築,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最高的樓閣。在閣的第六層東西兩面,各掛著寫有“滕王閣”三字的大匾,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轼的字體;閣的三個明層四周,均建有平座欄桿,以供游人遠眺;在第五層的屏壁上,還鑲嵌著銅制的王勃《滕王閣序》碑;在滕王閣的門柱上,還有毛澤東親筆手書的《滕王閣序》中的佳句“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高宗永徽四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任洪州刺使時所建滕王閣的初期,也只是將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