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飲食“三要一可” 冬季的氣候特點是每隔5天到7天就要受到一次冷空氣的影響,隨後常有大風、降溫和雨天氣,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多不良影響。為了克服不良的氣候條件,除了取暖、添衣以外,合理選擇食物,更可調節人體機能。 冬季飲食以能產生如下三種功能的食物為佳:一要保溫,即增加熱能的供給,在各種食物的成分中,只有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因此,能保溫的食物則以富含蛋白質的為好。這類食物有肉類、蛋類、魚類及豆制品等。二要御寒,據醫學研究,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冬季的飲食在注重熱量的同時,還應注意礦物質的補充。中國人一般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所以一個人只要不偏食,就可保證對鉀、鐵、鈉等元素的需求。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邊根帶皮的蔬菜。專家認為,這類蔬生長在土壤中,其根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和營養素。三要防燥,冬季干燥,人們常有鼻干、舌燥、皮膚干裂等症狀,因此,在飲食中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2在谷物和蔬菜中含量不多,多存於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可能這句話對冬季進補的作用有些誇大,但這句俗話能流傳至今,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冬至後不妨可以補一補。但進補必須以“虛”為前提,不虛最好別補,更不能以為“多補為總善”,進補也必須講科學。中醫講究“辯證施治”,年老體弱程度達到“虛不受補”者,則不能依賴補藥,還是去看病求醫為好。 多吃主食,適當吃點羊肉、鹌鹑和海參。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鹌鹑、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中醫認為有益腎壯陽、溫中暖下、補氣生血的功能,御寒效果最好。
怕冷與缺少鈣和鐵有關。人怕冷與機體攝入某些礦物質較少有關。如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血液中缺鐵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現為產熱量少、體溫低等。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帶、紫菜、貝殼、牡蛎、沙丁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產生熱量。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一種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發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動物肝髒、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髒、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吃辣的可以祛寒。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揮發油,胡椒中含胡椒鹼。它們都屬於辛辣食品,冬天多吃一些,不僅可以增進食欲,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御寒能力。 冬季飲食注意事項
(1)養成定時定量進餐,不暴飲暴食的習慣。
(2)冬天氣候寒冷,不宜吃生冷食物,應食熟食,尤其是老人、小孩,更應吃熟食熱食。因為生食冷食不消化,會損傷脾胃。
(3)忌食苦寒的食物,因為苦味之物能洩,易傷陽氣,擾亂閉藏之氣,有損脾胃;大寒之物,易引起洩瀉;但也不宜大熱的食物,因為多吃大熱的食物,易生內熱,熱傷胃陰,也會損害脾胃的。
(4)忌飲烈酒,冬天可適當飲低度酒,最好飲葡萄酒。但只能少飲,多飲有傷脾胃。
(5)忌多食火鍋,冬季寒冷,不少人愛在酒店或在家裡吃火鍋,一來省事,二來熱氣騰騰的,吃得十分痛快。殊不知,經常吃火鍋容易導致“上火”,因而生產胃痛、口腔潰瘍等症狀。
(6)可用山楂10克,淮山藥10克、大棗肉10克,生姜5克,橘皮5克,綠茶6克,開水沖泡,飲用。
(7)按摩:每次用手掌面在腹部按順時針方向按摩20次。飯後1小時後摩腹,多取坐位,有助於消化吸收;臨睡前摩腹,多取仰臥位,可以健脾胃,幫助消化,並有安眠作用。
呵呵,希望能夠幫助你!
冬季飲食三原則 隨著一場瑞雪的到來,津城迎來了寒冷的冬季。記者昨天走訪了天津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研究室副教授常紅,請她為大家談談冬天飲食應該注意些什麼。 常紅說,冬季天寒地凍,人們在日常飲食中要遵循三個原則,即通過飲食可起到保溫、御寒和防燥的作用。因此,人們一要注意多補充熱源食物,增加熱能的供給,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的耐受力,這樣的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其中尤其應考慮補充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雞鴨肉、雞蛋、魚、牛奶、豆制品等。 二要多補充含蛋氨酸和無機鹽的食物,以提高機體御寒能力。蛋氨酸通過轉移作用可提供一系列耐寒適應所必需的甲基。寒冷氣候使得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謝加快,而合成肌酸及脂酸、磷脂在線粒體內氧化釋放出熱量都需要甲基。因此,在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酵母、乳制品、葉類蔬菜等。另外,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飲食中無機鹽缺少很有關系。所以冬季應多攝取含根莖的蔬菜,如胡蘿卜、百合、山芋、藕及青菜、大白菜等,因為蔬菜的根莖裡所含無機鹽較多。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人體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補充鈣也可提高機體御寒性。含鈣較多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蝦皮、海帶、發菜、芝麻醬等。 三要多吃些富含維生素b2、維生素a、維生素c的食物,以防口角炎、唇炎、舌炎等疾病的發生。寒冷氣候使人體氧化功能加強,機體維生素代謝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容易出現諸如皮膚干燥、皲裂和口角炎、唇炎等症。所以在飲食中要及時補充維生素b2,這主要存在於動物肝髒、雞蛋、牛奶、豆類等食物中;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則包括動物肝髒、胡蘿卜、南瓜、紅心紅薯等食物;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冬季,氣候寒冷,陰盛陽衰。人體受寒冷氣溫的影響,機體的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會發生變化。因此,合理地調整飲食,保證人體必需營養素的充足,對提高老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順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應保證熱能的供給。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御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對於老年人來說,脂肪攝入量不能過多,以免誘發老年人的其他疾病,但應攝入充足的蛋白質。蛋白質的供給量以占總熱量的15%~17%為好,所供給的蛋白質應以優質蛋白質為主,如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等,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質,不僅便於人體消化吸收,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營養價值較高,可增加人體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蔬菜的數量既少,品種也較單調,尤其是在我國北方,這一現象更為突出。因此,往往一個冬季過後,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並因此導致不少老人發生口腔漬瘍、牙龈腫痛、出血、大便秘結等症狀。其防治方法首先應擴大食物來源。冬天綠葉菜相對減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b,特別是維生素a。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去瘟毒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只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還是可以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的。冬季的寒冷,還可影響人體的營養代謝,使各種營養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老年人由於消化吸收和體內代謝因素的影響,往往缺乏鉀、鈣、鈉、鐵等元素,再加上冬季人體尿量增多,使上述無機鹽隨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因此,應及時予以補充。可多吃些含鈣、鐵、鈉、鉀等豐富的食物,如蝦米、蝦皮、芝麻醬、豬肝、香蕉等。
|
|